文/王晗
中科院火星村文旅基地确定,科技旅游正成旅游业新增长点
文/王晗
9月3日,中科院最终确定了火星村的总体方案,初步估计该项目的总投资将超过4亿元。根据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部介绍,模拟火星基地是以“荒漠旅游观光+外星生活体验”为发展目标,以“科学+科幻+自然+生态+文化”为设计理念,是我国目前唯一建在野外荒漠地区类火星地貌中的火星科学文化创意休闲基地。
“嫦娥”登月、“天眼”建成、量子卫星入轨、空间站开建,几年来不断发生的大事件无不激起大众对于航空航天的兴趣和好奇。然而长期以来太空科技在人们眼中都是高大上的领域,可望而不可即。
但近一两年来随着国家对于航天及科技产业的逐渐开放,令各机构也开始在科普、教育、旅游产业寻求开放性的商业机会。夏令营、旅游景点、科普讲座等活动在太空产业的版图内多点开花,创造出商业与科技双赢的局面。
中科院火星村建造的初衷是围绕太空探索这一科技主题,在传统文旅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科技内涵,在文旅产业的发展上增添新亮点。
火星村的主体由“火星社区”和“火星营地” 两个功能区组成。火星社区是以火星为主体的旅游文化园,主要面向普通观光人群;火星营地是由若干舱段组成的高仿模拟火星驻留基地,其中驻舱体验活动主要针对高端特需人群。该项目基本功能构成包括五个方面,即“4+1”:初期将涵盖荒漠旅游观光、太空和地外星球生活体验、天文与航天科普教育、影视文化活动四个方面,未来还可进一步创建和提供相关科学实验条件为研究机构服务,开展科研和外场实验工作。在科学传播方面,一站式的体验活动将满足广大青少年在航天、天文、地理及新能源等领域科学实践活动的需要。
模拟火星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够吸引更多人对未知星球的探索与发现,还将对当地的旅游产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火星村项目选址与周边已开发的自然景观之间距离适中,紧邻甘肃-青海旅游大环线,交通便利,在后续规划中,将打造“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德令哈市天文科普馆+两湖一址(可鲁克湖、托素湖、外星人遗址)+小柴旦湖+火星村+大柴旦湖”的核心路线,形成“科学探秘+科幻体验+荒漠观光”的特色主题旅游线路。
世界旅游组织在在其发表的《旅游业:2020年前瞻》的展望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业预测,今后几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增长率将保持在 5 %左右,年收入增长率将保持在10 %左右,旅游业将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将日益巩固。科普旅游作为新的旅游分支,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实际上科普旅游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众普遍认为“科技旅游”是将科技和旅游有机结合为一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其基本形式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和成分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技和旅游的科学综合规划设计,形成集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尝试、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
科普旅游,注重的是科技知识的专业性与科普性的结合,使游客能够通过旅游获得科学知识的提高。这种模式适合于拥有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的研究机构、企业或工业园区,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贵州平塘FSAT射电望远镜基地等。其一般在专设的特定场所开辟旅游功能区供游客参观游览,并通过相关的博物馆、展览厅,配备专职导游员对各种科学技术现象进行现场讲解,邀请专家举办专场的科普性知识讲座,出售一些相关科技产品复制品和周边产品、书籍等上下工夫,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专业知识。
由于在我国科研和教育机构多为公有,因此政府自然就成为了发展科研+文化旅游产业的最大推动者。而为了推进“旅游+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国家旅游局与中国科学院于今年在全国范围根据科技内容、旅游资源、环境容量、基础设施、市场潜力等方面为考量,遴选出10了家单位作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
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分别是:贵州黔南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湖北宜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科考船、中国科技馆、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中国科学院安徽合肥董铺科学岛、中国科学院西安国家授时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接收站三亚站。
“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的推出,有利于推动科技支撑旅游发展、旅游促进科技传播,营造科技旅游发展新氛围。下一步,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将在“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深化部门合作,在全域旅游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挖掘科技旅游资源,打造高品质科技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