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耀
陈耀:特色小镇如何把握好“产”与“城”的融合度
文/陈耀
8月21日,“首届中国特色小镇发展论坛暨特色小镇产业选择与运营模式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以“特色小镇产业选择与运营模式”为主题,重点围绕我国目前在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选择、商业模式的定位、投融资模式的确定、资金及人才的引进、特色小镇政策方面的法律解读、严防特色小镇的房地产化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
会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陈耀以“特色小镇如何把握好‘产’与‘城’的融合度”题作了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最近,我调研了福建莆田的仙游县。仙游县地处平原,北靠着山,南边沿海,原本是一个农业大县,除农业外鲜有其他产业。但近些年,它大力发展红木产业,迅速从一个平凡的县蜕变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且其红木家具业号称“仙作”,与“苏作”“京作”“广作”并称中国家具业四大派,产业之大,仙游县一街千企足以正名。
现在,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仙游县也顺应潮流,给原来的产业集群加名号为“仙作工业小镇”,以至更易申报。同时,为了与特色小镇更加匹配,它着力开发数块千亩级土地,咨询专家、进行规划。我发现,这些规划特别突出产城融合。但仔细一瞧,里边的产城融合是有问题的。规划里,百分之三十的用地用于产业发展,其余土地都用在了商业地产、住宅地产和写字楼上。问题更甚的是,这些规划地实际上离中心城市只有寥寥数里。
虽然,我们对产城融合的“产”与“城”的比例并未制定标准,但产城融合并非是过了马路即是工厂,仙游县小镇规划大有开发房地产之意,如不及时悬崖勒马,离真正的特色小镇只会越来越远。
那么,究竟什么是特色小镇?到目前为止,与特色小镇的相关的文件就特色小镇概念并未达成一致。例如,就特色小镇是否为建制镇而言,便存在一定争议。起初,浙江的特色小镇大多部署于城乡结合部,面积小,非镇非区。去年,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通知》言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这就引起了争议,国家对此并未做出明确回应。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特色小镇是产城融合的“微中心”,微即小,中心指要突出其综合功能。我强调其小,是因为小有着它的必要性。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提出大中小并举,也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但是发展到现在,人口资源都去了大城市。为什么?一方面优势、资源是沿着体制不断向上,形成了“虹吸效应”;另一方面,小城镇无力承担大企业的配套服务。
我国现在拥有建制镇20000余个,但仅仅聚集了全国20%的人口,相比之下,德国有70%的人口居住在规模2万人以下的小城镇。不难从比较下获得启发:特色小镇的提出不仅要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也应是中国城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力。我们今后要着力在特色小镇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也要做好吸引人口的工作,真真实实做到大中小并举,优化我国的城镇结构。
对于特色小镇的产城融合,我认为,它完美体现于五大要素的融合,即产、城、人、文、景的融合。在文上,充分挖掘、保护历史遗存,切实与旅游业融合;在景上,特色小镇一定要做到与自然相和谐,顺应山水之布局,同时建筑密度要高且适宜。现在,人们对特色小镇热情日益见长,特别是房地产商与政府相关部门,乃至于城市规划咨询部门,由于其中一些人对产城融合的理念理解不透彻,很容易就偏向了房地产开发,从而忽视了产业发展。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我们要重视小镇经济以及小区域的经济研究。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特色小镇的批示里有一句话:浙江着眼于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对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有启发。由此可知,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供给侧结构结构改革培育新动能的新抓手。我们应当重视小镇经济,就小镇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对它的产业定位、区位定位,城市发展应有系统思考,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承载人口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