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延玉
【摘要】“教学有法,而教定无法”。同样的教学内容,你这样处理,我可以那样处理。到达目的的路子有多条,你可以走这一条,我可以走另外一条,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走自己相同的路;人家走了另一条更好的路,不能说别人是“异化”。
【关键词】喧宾夺主 相对简略 穿插练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146-02
拜读了程华老师的《谨防“随堂练字”的变异》(刊发《福建教育》2015年第4期),颇感惊讶。文章描述某教师教学《猴子种果树》“中间穿插多次练字”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时间,也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流畅。其观点好像有点偏颇,思维似乎有点混乱。现随手摘录几处,简要分析,就教于作者。
一、“喧宾夺主”,谁宾谁主
程老师说,某教师教学《猴子种果树》“‘练字活动占据了课堂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认为这样的教学是“在课堂中喧宾夺主”。这话说得有点矛盾。练字时间多与少,长与短,不应该事先圈定。它得根据教学实际中练的字的多少、难易和必要性决定的。小学每节课40分钟,“三分之一时间”约13分钟,“近三分之一时间”可以理解为不到三分之一时间,可能11分钟,也可能12分钟。课程标准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字,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教学学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的效果。”这里的10分钟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要教师对练字引起足够的重视,增强练字意识,提高练字效果。“10分钟的练字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数字,而是课堂教学各环节写字时间的总和……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状态,一种理想。”(《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3期P20,许发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写字课堂》)。每节具体的语文课,练字时间绝不会刚刚好精准到10分钟。有时或许多一点,用了11分钟,12分钟;有时也许少一点,用了8分钟,9分钟。这不是原则错误,无可厚非。我们应该追究的是,“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练字”练的是什么字。如果是可练可不练的字,白白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那就不该;如果是必须练的字,非练不可的字,就是应该的。据程文说,该教学所练的字有“种、拔、改、浇、施、肥”等,这些字都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不但要“识”,而且要“写”,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拔掉、浇水、施肥、改种”还要求听写。教师把教学着眼点瞄在“要写的字”和“要听写的词语”上,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书写,对第一学段的教学来说,是紧扣重点。紧扣重点的教学能说“喧宾夺主”吗?程老师自己也认为“识字写字都是教学重点”,根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说“识字”是重点,“写字”也是重点。“重点”就是重要的教学点。抓住重要的教学点教学,喧了什么“宾”,夺了谁的“主”?
二、“相对简略”,返璞归真
也许,程老师所谓的“喧宾夺主”是指该教师的教学凸显了“写字”这个重点,而“识字的过程相对简略”。这话说得有些“怪人不知理”。
首先,“相对简略”并非没有。“識字的过程相对简略”是说“识字”相对于“写字”来说“简略”了点,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识字教学。“揭示课题”环节的认读,读的过程中认识“种”字,本身就是识字。“读通课文,认识所有生字”里面同样包括“识字”教学。“读通”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必须认识课文中的所有汉字,这里也有“识字”。“通读不是读一遍就完成任务,大多学生要读两三遍才能完成。”(《福建教育》2010年第3期P27《预习也要因学段而异》,作者姜仕恭)。学生“读通”之后,教师没有忘记反馈检查。在反馈检查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其中就包含着“识字”。继而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猴子种下梨树,拔掉梨树,改种杏树;种下杏树,拔掉杏树,改种桃树;种下桃树,又拔掉桃树,改种樱桃,结果什么树都没有种成。这里的生字词“拔”和“改”学生至少读过四、五遍,既能读准字音,也能了解字义。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同样包含着识字。学生在写字的过程心中默念着字的读音,脑中想着字的意义,可谓写中读,读中写,把朗读、识字、写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非常简单朴素的教学思想。
其次,“相对简略”本该简略。识字与写字相比本来就不需要那么繁复。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尽管课程标准把“认清字形”归到“识字”的范畴,但“字形”往往伴随着写字的过程才能逐渐掌握。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教师的关注点往往是汉字的读音和意思。就字音来说,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积累了许多常用语言,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和生活积累读准它;字义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语言环境、动作表情、图画等理解它。两岁的儿童,要从母亲的左边转到右边,能说“妈妈,把凳子移一下”,要抢妈妈手中的提篮,妈妈说你提不动,他居然能说“不会提不动”。“据调查,儿童三岁时,可听懂1000个左右的单词;六岁时,能听懂2500~3000个。就是说,儿童入学前口头语言已经达到3000个词语左右的水平”(《朱作仁语文教学研究文存》之《字形的掌握》)。这是从生活实践中学语言用语言。课文中好多汉字或者词语只要他们能正确朗读,也就大体了解其意思,没有必要过多纠缠。程文中所列的生字,除了“施肥”之外,其余的“种”“改”“拔”“浇”哪一个没有在生活中学过用过?但这些字学生不会写,因为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学生没有什么凭借,经验也不足。要掌握字形并正确书写,只能靠写字实践。写字的过程是形成技能的过程,除了教师的指导示范,学生还要描红、临摹、书写。写一个不好看,再写两个、三个甚至更多,和识字的过程相比要细致得多。写字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只有通过写字,才能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和识字的过程相比能一样吗?程老师指责该教师“识字的过程相对简略”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真理往往蕴含在朴实之中”(薛法根语)。
三、“穿插练字”,以生为本
程文说,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四、五次练字,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流畅”,认为“写字的时间应该相对集中一些”。这种看法,我无法苟同。
首先,穿插练字,有利于分散难点。写字相对于识字来讲,是教学难点,难在字形的掌握和汉字书写上。如果把一节课中要写的生字集中起来指导书写,难度过大,不容易掌握。如果穿插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跟识字有机结合起来,识中写,写中识,则难点分散,难度降低,学生容易掌握。集中写字,是集中在课的开头,还是集中在课的中间,或是集中在课的末尾?通常情况下不可能集中在课的开头,也不可能集中在课的中间,只能安排在课的末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教学内容安排在课的末尾,有两个弊端:一是学生已经出现疲劳状态,无法集中精力写好字。二是如果写不完,只能带回家写。带回家写又带来若干弊端。第一,教师无法细致指导。第二,缺少督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是很强,回家未必能主动完成写字任务。第三,增加麻烦。回家写,教师不知道学生是否完成,是否写得规范,回到学校教师还得检查、纠正,多了一道程序。第四,增加负担。课堂完成写字,回家不必做类似的练习,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回家再写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违反了“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的规定。可见,“将写字置于课末作统一处理,学生已经进入疲劳状态,写字质量可想而知”(《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3期,许发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写字课堂》)。至于程文说“汪老师在课堂进行30分钟左右后开始指导写字,效果良好”那只是个例,是凝聚集体智慧,经过多次演练的结果。个例不能代表普遍的真实课堂。
其次,分散写字,可以调节课堂。“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写字”体现以生为本。第一学段学生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比较短,同一项活动,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一般在12分钟左右。超过12分钟,就会慢慢感到厌烦而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中间插入其他不同活动,则可以得到调节。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用超过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专门教阅读,剩下“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专门教写字。写字的时间是集中了,但阅读时间过长,学生不免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尽管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教学,但方式是有限的。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都要吸引学生的眼球,绝大多数教师也无法做到。比较现实的方法是调整结构,把不同活动穿插起来,比如读读、写写、练练、演演等。把写字穿插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可以起到这样的调节作用。
据程文描述,某教师教学《猴子种果树》是这样穿插练字的: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种”是多音字,并让学生描红、临摹。指导读通课文,让学生认识课文中所有生字,并在指明分段读课文的过程中分别练写“拔”“改”两个字。教学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书写“浇”“施”“肥”三个字。设计课堂练习,出示一段话,让学生在本课生字中选择正确的填入句子的空白处。
这样设计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课中分散,课末集中。分散是难点的分解、课堂的调控,集中是巩固、是运用。这种设计匠心独运,体现了教师朴实的教学思想,求实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行为。其每次练字都没有打断阅读教学的流畅。
还有,“阅读教学的流畅”到底指什么,也令人費解。写文章可以讲究流畅,阅读教学本身就无法流畅。阅读教学的流畅,是虚假的代名词,是演练的结果反应,是肤浅的讲形式。这样的教学,通常是教师按照自己定好的路子诱使学生沿着顺利的路线走下去,毫无阻滞,非常通顺。演完走完,教学也完成了。表面看起来是流畅了,但却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真正的阅读教学,是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习思考地读,有感悟地读。但“对尚未形成阅读能力的小学生来说,与文本对话,他们还不能顺利进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受阻时,需要教师指点;与文本对话产生偏差时,需要教师点拨;与文本对话不能深入时,需要教师引导;与文本对话发生问题或分歧时,要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等。”(《福建教育》2007年第2期《服务阅读个体,提高教学效率》P31,作者姜仕恭)这里的“受阻”、“偏差”、“不能深入”、“问题分歧”都不能使阅读教学流畅,但却是真实的。即使因必须写字而打断阅读教学的流畅,也无关紧要。
最后要说的是,教学本来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教定无法”。同样的教学内容,你这样处理,我可以那样处理。到达目的的路子有多条,你可以走这一条,我可以走另外一条,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走自己相同的路;人家走了另一条更好的路,就说别人是“异化”。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