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芬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中,我们都应该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将教学重心转向对文本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规律的关注。课内,我们可以从梳理课文大意,探寻写作线索;揣摩表达形式,习得写作方法;创设表达情境,推动语用实践等手段激发学生真正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去,真正实现读写一体。课外,通过小组循环日记,摘抄评比等手段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自由积累,个性表达,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具体语境中的话语进行感悟、揣摩、探讨和应用,并且在语文实践中恰当、规范、个性地进行表达。
【关键词】言语规律 表达形式 读写一体 语用实践 个性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108-02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随着新课程改革地深入推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明白:阅读教学不能止步于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感知上,而要从文本表达的层面不断深入文本,从文本写作本位出发,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素养的全面提升。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越来越多地重视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将教学重心转向对文本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规律的关注,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具体语境中的话语进行感悟、揣摩、探讨和应用,并且在语文实践中恰当、规范、个性地进行表达。
一、深入文本,超越文本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不仅内容生动,立意高远,而且在语言形式、写作特色方面也都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大意,体悟文本所表达的意蕴,也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色,并能学会灵活运用。“课文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来写的?”这一直是我们阅读教学致力于研究的两个维度的问题。因此,我們教学之前一定要仔细研读文本,确定教学实施的具体内容,明确文本教学的价值点。
如《燕子》这篇课文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而这课的教学目标中,教参中对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却没有涉及。事实上,学生几遍课文读下来都能感受到燕子的可爱,体会到春天的美丽。如果教学时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读读,说说自己的感受,那学生就不会深入关注体会作者写法上的秘诀,就不可能从课堂学习中获得更有价值的内容。
因此,我教学这一课时,就把原来的一项笼统的目标“感受燕子的可爱。”改成了两个小目标,分别在两课时中进行落实:(1)感受燕子的可爱,并学习作者有顺序,有特点,用词准确优美的写作特色;(2)品味并学习作者对于燕子一动一静的场面描写,体会燕子的活泼可爱,文静优雅。这样,我每一节课就有目标地由文本之外表探寻到文本之内在,从内容走向形式,从阅读迈向写作,为读写一体化的实践明确了方向。
二、读写一体,课内落实
教学目标、内容确定了,那我们就应该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领悟习作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有效地实践平台加以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
1.梳理课文大意,探寻写作线索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
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是第三学段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的。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与作者对话,探寻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缜密的写作构思。
如《半截蜡烛》一文中,对蜡烛的场景进行了多次描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描写当时的环境,描写到半截蜡烛,并还以半截蜡烛为题呢?这值得引领学生进行一番探究。于是,在教学中我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故事,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读后的感受。学生争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紧张、惊险、扣人心弦、一波三折……“那文中哪些词句传递给你这样紧张刺激的感觉呢?请浏览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就这样,我随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关注描写到蜡烛的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几分钟过后,学生划出了相关语句。交流后,我再一次带领学生分男女生引读这一系列描写环境的语句,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不惜笔墨反复写到蜡烛就是为了突出当时情况的危急,气氛的紧张。每一次蜡烛的点燃都是一次危机的降临。可见,贯穿故事情节始终的线索正是这——半截蜡烛。最后我还总结明示:后我们在阅读中也要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景或物,它们往往就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张的线索。
像这样善于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语句,探寻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写作思路,是践行读写训练一体化的重要立足点,更是言语实践运用的基础。
2.揣摩言语形式,习得写作方法
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有的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有的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的开篇别具一格,情节曲折生动,结尾耐人寻味,使得文章整体荡气回肠。阅读教学就应该紧扣能够凸显文本特点的语段,进行深入探究如学习。
以《燕子》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教学为例,这一段作者通过整齐的句式,简洁精炼、准确优美的语言介绍出燕子的活泼可爱。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这一自然段,整体感知对燕子的活泼可爱,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紧接着,我引领学生从这句话中来发现作者是抓住燕子外形的哪些方面来写的呢?学生再读文本,很快就能发现作者是抓住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这三个方面来写的。于是,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给予了有效地小结和概括:“你真会读书,很快就看出作者先整体写羽毛,再写了前部的翅膀,然后写了后部的尾巴,这样从整体到局部,显得条理非常清晰。”到此,我还不罢休,乘胜追击:“其实,我们都知道燕子的外形还包括头、眼睛、嘴巴……可是他为什么只写了羽毛、翅膀和尾巴,其他都不写呢?”这时,学生们略一思考,就争着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我帮他们有效地进行了提升:“:以后我们在写一个事物,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都要善于抓住它具有的特点的方面来写,不要面面俱到。随后我深入追究下去:“抓住特点就一定能写好吗?如果把这一段文字这样写,可以吗?紧接着出示第一段与下面一段文字(一身黑乎乎的羽毛,一对有力的翅膀,加上树杈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可爱的燕子。)学生对比着阅读这两段文字,细细品味、鉴赏着都畅所欲言。最终都深刻了体会到:看来,我们今后要写出自己喜欢的人或者物,不仅要抓住特点,还要用上准确优美的词语。
如此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中的关键语段,揣摩语言的表达方式,学生不仅仅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活泼可爱小燕子的样子,更掌握了语文文字表达的特点和独特的写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创设表达情境,推动语用实践
课文内容的感悟只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写作方法的习得也不是教学的重点,学以致用,学会表达才是阅读教学最终的任务。在感知理解得层面上,写作方法对于学生而言还是較为抽象与模糊的,没有实践的运用学生也只能形成表面化的体验。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学生感知习得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及时加以运用,否则体验消失,最佳的教学契机也就转瞬即逝了。
以《安塞腰鼓》这篇课文为例,当学生通过品读文字,诵读体验等多种形式感受到作者在中心明确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化遣词造句,并对作者创作过程中的独具匠心已经深刻领悟。在此基础上,我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出这样的情境:课间,同学们又开始进行激烈的花样踢毽子比赛了,你看,有的单脚踢,有的盘腿踢,还有的打跳踢,真是形式多样,你能仿照《安塞腰鼓》第 段的写法,写出比赛时热闹的,充满活力的场景吗?让学生进行迁移训练,活学活用。在心中留下来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感悟到的语言表达的形式,而更多的是在实践语用中的心得感受。在随后的交流评价中,进行表达方法的巩固。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来引领学生迁移练习,了解语言表达的特色,掌握一定言语表达的规律。
三、自由积累,个性表达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以及交流表达之中。因此,我还特别关注学生课外的语文学习。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也会及时提醒他们关注言语表达的奥秘,并要求他们把自己认为很有特色的表达的语句用“采蜜本”积累下来,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一读,记一记,适当地时候用一用。一段时间下来,不少同学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渐渐地,他们阅读兴趣更浓了,他们也越来越喜欢揣摩文字的表达,用自己稚嫩的手笔来写一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于是,为了让学生们勤于练笔,我还让五名学生自由组合成写作循环小组,以写“循环日记”的形式,每人每周轮流写一篇日记。每天一早,写好日记的同学必须传给小组成员,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认真品读,从字、词、句、段、篇的语言文字表达上,结构安排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修改,并在日记后面写出自己的品析意见。所有成员完成后,我做最后的评析。这样的语用实践,这样的练笔形式,学生们非常喜欢。他们不仅可以自由地在小伙伴的日记后面留言,还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起感受语言的魅力,一起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在批改中,我一直以鼓励为主,哪怕只有一句有个性地精妙的语言表达,我也会明确地标注出来,夸赞一番,所有学生都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我相信长此以往下去,学生的语言一定会很丰富,也一定能体会到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并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要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和手段,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感知习得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这可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根据文本具体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形式,创设学生表达的话题,让学生写有所依,让学生不断地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规律,提升言语表达的能力!课外,我们更要激发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不断揣摩不同语言风格,并尝试着有个性地表达运用。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一定有着很强的理解分析、遣词造句的能力,就一定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亮.从语文核心素养看课堂教学走向[J].江苏教育,2017:2,9,54-55.
[2] 赵飞君,“以学为中心”的小语课堂的四大要素 [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7:1.2,593.596,52-54.
[3] 罗爱玲.依托文本强化语用训练[J].小学语文教学,2015:4,531,34-35.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