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人生导师角色定位的再思考

2017-09-27 09:15赵琦茗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导师辅导员

赵琦茗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具体实施者,对于辅导员这一人才队伍的建设,党和国家一直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于2006年首次颁布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之后又在2014年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以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无论是在《规定》或《能力标准》中,都明确的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由此可见,“人生导师”这一角色定位是党和国家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的明确需求和标准要求,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辅导员职业实现的最高境界。但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特别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相较06年《规定》颁布之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辅导员如何精准定位和切实实践“人生导师”这一角色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笔者尝试做进一步的思考,以深化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认识。

一、辅导员“人生导师”角色定位的辨析

“人生导师”这一概念属于开放性的社会角色,理论上无法给其一个标准的定义,究竟什么样就可以称其为“人生导师”,社会不同方面对其期望不仅复杂多样,甚至会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具体到高校的大学生培养工作中,人生导师的作用为何实际上是由大学生其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人生导师,这就明显区别于辅导员职业标准中赋予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明确定位,义务、权利、工作职责都是明确而有据可循的。辅导员“人生导师”角色的义务、权利以及行为规范都是模糊的,往往体现出来也只是一些个人品质层面的定义,例如为人师表、育人为本、敬业爱生等等。这就造成对于辅导员“人生导师”的职责的履行程度缺乏恰当的评价标准。

目前学界对此也无统一的定论,有学者认为对辅导员担当人生导师的功能内涵可以从不同视角分类,从内容视角分为对人生选择的指导、对人生事件应对的指导两大类;从功能视角,分为建构性指导、预测性指导、预警性指导、督促性指导、应对性指导、校正性指导六种类型。笔者基本认同这一分类,具体到工作方式上对于对人生选择的指导,应以引领性建议为主,指向性建议为辅,应避免辅导员从个人意志或个人喜好出发,给予学生指向性过分强烈的人生建议;对人生事件应对的指导,则需要明确原则性,给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恰当指导,甚至在一些特殊问题上应给出准确的处理意见。归根结底,目的是在于让大学生让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教授和指导,更要通过经历大学阶段实现全方位的成长发展和进步,成为合格的公民与社会主义中国建设者。在高校中,实际上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需要同时承担这一重要角色,但由于辅导员的职业特性使其在教育和管理中能够更多的接触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支持功能,使得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更具持续性和全面性,因此很多大学生在数十年后聚会时,往往辅导员会受到邀请,而一些专业教师会被遗忘。

通过辨析可以发现,“人生导师”这一角色定位需要承担的任务十分艰巨,要真正的做好人生导师,需要随时应对新的时代变化,明确其职业内涵和工作要求,否则是无法胜任这件工作的。同时,这一角色的评价和考量,需要拉长评价参照体系至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跨度,才能避免短视的人生引导策略。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辅导员“人生导师”角色实践的新特点

(一)网络时代信息多元化造成的复杂性冲突

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多样文化元素大量涌入中国,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已被改变,大学生群体作为思想活跃,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其认知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早已今非昔比。他们接触到网络上来源多样,形式多样,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精心粉饰过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以及一些反动的不实信息,对我们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强烈冲击。多元文化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多向度的分离,特别是很多学生缺乏鉴别能力,使学生迷失人生方向,甚至在五光十色但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迷失自己,从而产生人生的困惑,走进人生的误区,遭遇人生的困境或挫折。网络时代多元多样的海量信息带来的影响更在于它所形成的文化冲突使辅导员“人生导师”角色实践面临更大难度。文化冲突,一般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各种艺术理论及其形式等等方面的两种文化体系的冲突”,由文化冲突所致的紊乱现象,“反映在人的精神上就表现为人格的崩溃”。辅导员工作的基础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东西方文化,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碰撞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带来的强烈冲突给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而这种挑战是没有先例的。

(二)大学生对网络的强烈依赖性造成的介入困难

网络时代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即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造成了现代人对网络的高度依赖,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群体。网络上曾经做过类似的调查,大学生群体媒体花费在网络及其相关方面上的时间是各类群体中最多的。大学生如果有问题,首先想到的咨询对象不是书本、不是老师、更不是辅导员,而是“度娘”。往往不经思考和判断就毫无保留的接受和采用,既弱化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又弱化了传统教育体系的教育实效性。这使得辅导员的“人生导师”实践增加了一个主流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的功能。但是对网络的强烈依赖客观上使得辅导员很难有效地介入大学生的思想深处,甚至有一些学生在网络中屏蔽辅导员,也在阻碍辅导员通过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就无法精确有效的履行“人生导师”的角色

(三)网络时代对辅导员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大部分的辅导员为“80”后一代,甚至也有“90”后的辅导员,年轻的血液既为高校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现职辅导员的人生阅历不足、对人生思考的深度不足、自身定位社会化程度不足。这些年轻的辅导员自身的思想、行为也深受网络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甚至很多辅导员自身也带有负面因素的内容。辅导员的职业标准要求必须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如果辅导员自己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了解和认同,何谈教育和指导?另外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各异,有一些理工科背景的辅导员对于对于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这就限制了他们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生指导”。因此这种情况就对辅导员的“人生导师”的履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培训时间、空间以及辅导员选拔存在的特殊性等因素的限制,现阶段从人才选拔上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强辅导员“人生导师”相应价值取向和行为技能的培训,辅导员自身也不能仅仅关注于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必须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

三、网络时代背景下辅导员提升“人生导师”实践的途径建议

(一) 开拓视野,包容并收

信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化既为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使得年轻辅导员补足自己人生阅历的不足成为可能。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时,务必开拓视野,包容并收,决不能局限于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和理论知识,片面化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辅导员应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在学生人生指导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充分结合自己所在区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有效的应用这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另外,现实中一些辅导员,特别是一些老辅导员,盲目迷信个人经验,拒绝与时俱进,不紧跟时代步伐去拓宽眼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学生教育这样一项时时需要革新的工作是完全不能满足需求的。只有虚心学习,大量的学习,才能使得辅导员“人生导师”的定位得到有效的实践。

(二) 深入研究,科学指导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观点,认为辅导员工作就是个学生头,没什么技术含量,甚至有一些辅导员自己心里也这么认为,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工作,要么混日子要么想着转岗位。这种认识无疑是错误的,想要做好辅导员工作,需要众多学科的支撑,现阶段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要求辅导员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等等职业证书就是明证。既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踏下心来,深入研究在学生教育指导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使“人生导师”角色具备充分的科学性。

(三) 用心对待,加强创新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辅导员,想要真正做好这份工作,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敬业,把这份工作作为一项职业来对待,只有敬业的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职责,才能够充分总结工作经验,科学研究,继而有所创新。要有高度的为学生“点灯”、“指路”的主体意识,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能入脑入心,事半功倍,辅导员“人生导师”的角色定位方能真正落在实处,不再是文件上的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导师辅导员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网络时代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网络时代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