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琦
【摘要】最能体现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就是语文实践活动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虽然在理论上是完美的,却由于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暴露出许多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实践,创新性地开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并初步归纳出综合实践这一课型的六个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能力;主题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而最能体现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就是语文实践活动课程。仔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中就明确指出: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
其一,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所以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上无疑是完美的,但由于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使其首先暴露出问题:认识不足,实践活动有名无实,虚无化。
其二, 以点带面,使其割裂化。割裂化的一种情况是,北师大版教材本身的综合性活动缺乏一定的联系,呈点状分布,没有贯通一致的灵魂——主题,每个年级上下册教材安排的实践活动之间也没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拓展提升的空间。割裂化的另一种情况是,只开展某一单项实践活动, 而且把研究性学习和核心课程的学习直接挂钩,由教师布置, 学生完成,实际上是核心性课程的课外作业,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其三,学生自身的能力不足,导致实践活动形式化。学生由于自身原因,无法获得深层次的体验和收获。他们的搜集整理能力、分析归纳资料能力、总结概括表达能力等较差,对活动的收获,呈现方式单一,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使综合活动流于形式。
其四,课程资源建设的非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立足于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资源为活动背景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本土化课程,具有地方特色。但是由于惯性的影响,教师喜欢选取网络等现成资源, 甚至把外来的信息当作标准化教材,致使本土个性、学校特色丧失殆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形。
如何注重本土化资源的利用,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具意义,使其更真实性、系统性、序列性、可操作性?针对以上问题,我和同年级组的教师一起研讨、实践,设计开展了主题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注重本土化资源的利用。
一、 创新性地开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在研读教材时,我们发现,每个单元的综合实践内容均是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编排的。如果就每个单元的主题来讲,它确实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但是呈点状的,缺乏系统和序列,對于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有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感觉。
于是,我们结合教材综合实践训练内容,首先对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补充和重新设计。以三年级为例,首先梳理了三年级上下册语文教材主题式学习的主题,发现有不少涉及“家乡”训练内容,如“说说家乡有名的景物,并了解关于它的故事”“说说家乡过年的习俗”“以‘春天的脚步为题办展览”“为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等。于是,我们根据课本上下册联系,联系学生实际进行课内外整合和拓展,筛选主要训练的主题。我决定就从“家乡”这个切口入手,开展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我确定了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三年级第一学期,去“观察家乡的美景”,“了解家乡的历史”,“搜集、阅读、背诵描写家乡的诗文”;三年级第二学期,去“了解、品尝家乡的特产”“品尝、制作家乡的美食”“进行家乡的童谣诵读表演”。
在主题式综合性学习中,我努力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看、听、说、演、尝、做、想,教会他们综合运用实地考察法、调查采访法、资料搜集法、实做体验法、群文唱诵法、跨界整合法等方法,来将全阅读视野下的主题式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因此,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训练就显得更有序列,更系统,更有梯度了。
二、归纳出综合实践这一课型的初步模式,主要有六种
(一)查
查即查找课程内容的相关资料。例如在进行“了解家乡的历史”这个内容的实践活动时,我指导学生运用资料搜集的方法,从书籍、报刊以及网络上查找、搜集关于自己家乡的历史知识、故事、人物等,让学生在资料搜集中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二)读
资料搜集好了,不是摆在那里让教师检查完后就算交差了,还得让学生用心地阅读,进而进行筛选、理解、体会甚至背诵。这样才不会出现查找了半天的资料还不知道到底讲了些什么的现象,让学生的资料搜集不流于形式,那么他们交流起来的效果就更好了。在指导学生进行“搜集、阅读、背诵描写家乡的诗文”这个内容的实践活动时,我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三)考察
考察就是采用实地考察法和调查采访法去完成实践活动的内容。光靠在书籍、报刊、网络上搜集的资料是不行的,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他们感受深刻,必须让他们到现实生活中去实地考察,调查,采访,无论最后实践效果的宽度与深度如何,都是自己亲身去体验得到的,都是弥足珍贵的。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家乡的美景”这个内容的实践活动时,我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四)做
做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尝试、完成,实实在在地去做一做。在指导学生进行“品尝、制作家乡的美食”这个内容的实践活动时,我不仅让学生去品尝家乡的各种美食,更鼓励他们去做一个“美食达人”,布置他们动手学做家乡的美食。这样的体验经历,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深深铭记于心。endprint
(五)梳
梳即是梳理、整理。通过多种方式搜集的资料,以及在完成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能因为活动的结束而灰飞烟灭,它应该以一种有形的、固化的形式保存下来。“家乡的童谣诵读表演”这个内容的实践活动,就可以达成这个目的。在诵读表演之前,我指导学生制作了关于家乡的童谣集。在表演之时,还指导他们用本地方言来诵读童谣。学生们摇头晃脑,韵味十足,回味悠长,前来欣赏的观众无不称颂。
(六)跨界
多元的内容、多元的感受,仅靠一种方法或模式是无法融为一体的,这就需要多学科的跨界整合。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可以用绘画、手工制作、自编绘本故事书、表演、PPT、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这既是一份总结,又是一份可以永久保存的记忆,更反映出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形成的能力。这种整合,进一步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 、有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
(一)阅读能力提升
具体表现在能有針对性地围绕主题广泛阅读,如我们在开展“了解家乡的特产”这一主题活动时,既阅读了相关家乡特色物产的资料,又阅读了特色工艺品、特色美食的资料。学生的阅读面拓展了,阅读量增加了。
(二)收集、筛选、整合资料能力提高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把学习成果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如举办家乡特产的展览、调查访问的新闻稿件等。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筛选有价值的资料、图片、文字、表格,逐渐懂得了“去粗取精,去芜存菁”,初步具备了整合资源的能力。
(三)多元表达能力长足进步
在开展主题式综合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更多语言表达实践的机会。如“了解家乡美食”实践中,学生去访问一位以卖“安心油条”而闻名的早餐店老板,事先与老板预约采访,并拟定采访提纲,实地进行采访拍照,顾客调查,品味早餐,最后以新闻稿的方式呈现。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交际、书面表达能力实实在在进步了。
(四)具有了一定的跨界整合能力
在主题的框架下,相较于语文常规的作业方式,学生的综合学习所得以纯文字、配图作文、主题小报、手工黏土作品、PPT、朗诵表演等多种方式呈现,与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摄影多学科有机整合。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跨界整合能力。
四 、结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模式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去真实体验,不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因为,唯有真实的体验,才能得到难以忘怀的收获,才能落实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才能真正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教育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要想让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科学高效,教师就需要积极创新,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确确实实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