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晨
不管是阅读文学作品,还是在生活中,再也没有比陈词滥调更让人生厌了。究竟是生命本身创造力的丧失而导致语言形式的乏味,还是语言的形式化禁锢了原本鲜活的生命力?写作训练从语言的层面入手,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从而达到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否更加行之有效呢?
一、向生活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灵性和智慧
每一个生命的本身都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而生活的本身充满着未知和不可预测性。再加上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山川风物,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江南的灵秀、塞北的粗犷、草原的豪放,形诸笔端,就有了异彩纷呈的作品。
每一位文学大师都是向生活学习语言的典范。《红楼梦》的语言被称为最精粹、最成熟的语言,我们读这部作品感受最深的是作品中众多人物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老舍的作品中人物准确生动、幽默智慧,富有个性化的鲜活语言,可见生活本身日积月累的智慧闪光。口头语言既有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智慧,又有灵感的闪光,向生活学语言,就找到了永不枯竭的创作之源。
向生活学习语言,记录下生活中种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可以启迪人类的生存智慧。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创作的小说总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让人拍案叫绝,被称为“欧·亨利”笔法。
向生活学习语言,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让草的芬芳沁入你的心灵,让纯净的天空、变幻的云朵、飞翔的鸟儿给你灵感,怀着虔诚的心去感受,把这些感受如实地记录下来,你就有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诗行。
让学生走进生活,热烈地拥抱生活吧,然后去描绘生活、点评生活、感悟生活。他们会获得充满灵性和智慧的语言。
二、向诗歌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表达技巧
我们知道,唐诗大多是征戍、谪迁、恨别、伤时、思乡怀国之作,就内容而言,并不太多,但唐诗为什么能成为诗歌的海洋,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百读不厌呢?原因就在于它语言的魅力。诗歌语言的凝练、富有表现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雄浑的塞外之景:浩浩奔腾的黄河,辽远空旷的大漠,静穆蒼凉的落日。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苏轼誉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正是诗家语言凝练,富有张力的体现。
学习诗歌语言的善于造境。“杏花春雨江南”简简单单三个意象的组合,江南最明艳的春天就定格在每一个人心里,所唤起的美感无法言传,让每一个人纵使身处北国的冰雪天地,也能在杏花春雨里的江南让心化作一只飞翔的燕子。
学习诗歌语言的含蓄蕴藉,事实证明含蓄往往比直白更有力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意蕴深远。“唯见长江天际流”,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诗人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
三、向经典名著学习语言。丰厚语言的积累
昔魏武呤鞭,其志宏阔如宇;诸葛临表,其情沛然如注。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子如行云流水……那些锦绣篇章,珠玑文字,收藏着激情,沉淀着智慧,应品鉴涵泳,熟读成诵。我们写不出文章,不要急于去写,应多做一些积累。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只有积累得丰厚了,认识提高了,才能在此基础上有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四、向畅销书籍、杂志学语言,增添语言的时代感
那些能获得大众喜爱的书籍刊物,自有其可取之处,这些书的内容往往追随了时代的步伐,反映着时代的脉搏。它们写的是现实的话题,思考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表达的是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用的是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语言积累必须要与时代同行。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写作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你只需要选择恰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一种情境,一种氛围,再现事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再现事情的脉络,再现生活中的种种神秘和不可预知,再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认识和感悟。至此,语言就成了思想的羽翼,载思想自由飞翔。
总之,写作训练必须以语言积累为前提,否则,一切只能是空中楼阁。
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诗行,走进经典,走进时尚,走近语言,用心体察,用心领悟,含英咀华,获得丰厚的积累和底蕴,获得身心的健全和发展,让创造的源泉永不枯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