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娟
【摘要】工程造价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热门专业,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法对四川省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办学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就办学规模、目标岗位、课程体系、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办学规模应该适度,做到“三匹配”;课程体系推荐采取“预算清单型”;对于规模大的学校宜采取分层次教学;并提出多渠道建设实训条件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调查、分析
· 【中图分类号】F284-4
笔者所在学校2010年通过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验收后,作为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的主要成员,每年都会接待10多所其他高职高专院校来校交流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情况。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工程造价专业,为了全面了解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办学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笔者于2014年4月至2014年9月对四川省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办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成此文,以供同行参考。
一、调查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招生考试报》2014年招生计划合订本,对四川省2014年工程造价专业招生的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予以调查,了解工程造价专业的开设情况;查询各高职高专院校网页关于工程造价的专业简介和宣传等,了解其办学的基本情况。
2.问卷调查
对其中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27所高职高专院校,发出“四川省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办学情况调查表”,收回25份有效问卷,就工程造价专业开办时间、办学规模、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办学特点、专业建设等内容予以调查。对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普通职业院校、四川长江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民办高职就2014年招生、就业等情况通过问卷进行了抽样调查。
3.座谈会法
在调查期间,与四川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6家高职高专院校,就工程造价专业办学情况、专业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座谈交流。
二、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工程造价办学分布及招生情况分析
根据《招生考试报》2014年招生计划合订本,对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情况进行全面统计,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工程造价专业已经成为了高职高专院校广泛开设的热门专业,另本科学院也开设有专科层次的工程造价专业。
工程造價专业不仅办学普遍,而且还具有办学规模大的特点,以2014年为例,专科层次工程造价专业招生计划为4559人,而实际招生远远大于该计划数,保守估计应该超过7000人。笔者抽样调查了4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4所普通高职院校、4所民办高职院校,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专业2014年招生情况统计表
示范高职院校(4所) 普通高职院校(4所) 民办高职院校(4所)
招生计划 实际招生 招生完成率 招生计划 实际招生 招生完成率 招生计划 实际招生 招生完成率
770人 1289人 167% 270人 716人 265% 448人 1385人 309%
以上抽样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近年来工程造价专业就业较好,工程造价专业招生规模远远大于招生计划。通过对抽样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分析,各个学校关于工程造价专业生源质量差异比较大,示范高职院校主要在专一层次录取,录取分数线较高,基本在三本线左右,普通高职院校主要在专二层次录取,录取分数线在本校各专业也是比较高的专业,民办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分数差距较大。
(二)目标岗位设置
通过调查,各个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都将造价员作为主要目标岗位,拓展岗位为资料员、施工员、测量员、材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通过调查和分析,各高职高专院校对工程造价专业目标岗位的确定不仅考虑了工程造价专业本身的职业能力,还考虑所在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设有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学校一般把资料员、合同管理员、材料员等管理岗位作为拓展岗位,没有设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学校一般把施工员、测量员、安全员等技术性岗位设为拓展岗位。
(三)课程体系
通过问卷调查,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两类,即“计量计价型”和“预算清单型”。“计量计价型”是指不单独开设施工图预算类课程,直接开设工程量清单计价类的课程类型;“预算清单型”是指既要单独开设施工图预算类课程,又要单独开设工程量清单计价类课程的课程类型。两种课程类型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基本相同,都会开设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施工工艺、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两种课程类型主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其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如表2。
表2 工程造价专业主干课程分析
课程类型 计量与计价型 预算清单型
专业课程 建筑工程定额 工程造价概论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建筑工程预算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 装饰工程预算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 安装工程预算
工程量清单计价
工程造价软件应用 工程造价软件应用
随着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计价方式,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更多采用的是“计量计价型”课程体系,从收回的25份调查表中,有68%的学校采取了该课程类型,32%的学校采取了“预算清单型”课程体系。
(四)办学条件
笔者就办学条件重点对师资条件、实训条件进行了抽样调查,示范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数量、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专业核心课程均能采取单班授课,实训条件能满足本校工程造价专业的需要。普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呈年轻化,数量偏少,主要采取两个班合班的方式组织授课,实训条件还比较薄弱。民办高职相对于办学规模,师资不仅年轻化,而且数量严重不足,大量聘请兼职教师,实训条件建设大都还处于启动或建设阶段。endprint
三、几点思考
(一)办学规模应适度
工程造价专业办学如此红火一方面与行业有关,几乎所有建设工程从开工到竣工都要进行多阶段的工程造价计算(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或标底)、投标报价、竣工结算等),社会需求较大,成为许多综合类高职、民办高职开办工程造价专业的催化剂。但是作为教育单位,要清醒看到市场的变化:
1.工程造价专业市场需求有所减少
随着灾后重建工程的结束,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建筑业已经出现低迷状态,近几年施工企业、造价咨询公司对工程造价人员的需求已经有所减少。
2.本科院校广泛开设工程造价专业挤占了工程造价人才市场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将工程造价单独从工程管理方向中划分出来独立成一个专业,许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纷纷设置工程造价专业,一些大型施工企业将人才招聘逐渐从高职高专院校专向本科院校。
3.行业技术的发展将影响工程造价人才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软件日益成熟完善,利用软件开展工程造价工作已经成为主要工作手段,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故而造价人才需求会明显减少。
所以,各个高职高专院校清醒地了解行业发展,工程造价专业办学规模应适度,应“三匹配”:(1)与行业发展水平相匹配;(2)与教学资源条件相匹配;(3)与就业平台相匹配。不能蛮目扩张工程造价专业招生规模。
2.课程体系推荐采取“预算清单型”
这里的“预算”是指单独开设“施工图预算”课程,许多高职院校不再单独开设施工图预算课程,全部按照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予以讲授建筑及安装工程的造价确定。这种做法欠妥,原因如下:
(1)施工图预算作为一种计价方法依然存在
在施工设计阶段、非国有投资项目中依然存在施工图预算,掌握施工图预算是工程造价专业就业的需要。
(2)先学习施工图预算再学工程量清单计价更加符合教学规律
工程量清单计价在确定综合单价需要计算计价工程量、套用计价定额,先学习施工图预算可以提前让学生掌握计价定额的应用、计价工程量的计算等基本功。
(3)学习施工图预算是发展和提高工程造价职业能力的基础
投资估算、设计概算的计价方法都是在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演变的,掌握了施工图预算,就容易掌握投资估算、设计概算等造价工作的计价方法,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
所以,不仅是从工程造价专业职业需求分析,还是遵循教学规律,“预算清单型”课程体系更适合于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
3.因材施教,分层次组织教学
通过調查可以看到,许多高职院校的工程造价专业办学规模都很大,很多学校一个年级的行政班都在6个及以上,甚至达到10个以上,学生的录取分数相差也较大,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保证教育质量,建议规模大的院校可以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组织教学。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要求教师应该是“双师素质型”,既懂得造价理论,又能够进行具体操作。师资队伍建设是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紧要问题,可以采取岗前教师素质培训,入职“老带新”指导,安排到企业定岗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师培养。
5.多渠道加强实训条件建设
工程造价专业涉及学科面广,由工程技术学科、经济学、法律、管理学等学科交叉组成,且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和丰富,一些软件公司开发了建筑工程虚拟仿真系统,同时高职院校可以走出去,组织学生到实训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展实训,采取多渠道进行实训条件建设。
总之,通过对四川省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办学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工程造价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广泛开设的热门专业,但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清醒地看到行业变化,遵循教育规律,对工程造价专业要办学规模适度,构建恰当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的生源质量因材施教,做好师资及实训条件建设,办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晓东,俞金元,俞振华.职业资格制度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的思考 [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2]朱贵平.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现状与对策探讨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0).
[3]李华东,张弛.新专业目录下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初探 [J].大学教育,2014(3).
基金项目:
主持省级教改项目:工程造价高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教育厅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川教函[2014]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