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娟
摘要: 2001年和2014年的第9届和22届APEC会议在中国召开,美国总统Bush和Obama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演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从及物性系统的角度分析两位总统的演讲,发现他们使用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
最为频繁,以此来达到演讲的目的,更具有说服力,使听众更能接受。
关键词: APEC;及物性
【中图分类号】H319
一.引言
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已经对区域融合和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很大的作用。2001年和2014年的两次亚太会议在中国召开,且两届美国总统都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的演讲,具有深远影响。
Halliday认为,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功能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基本的语义系统,把经验世界识解为一系列过程类型,有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1]。使用不同的过程类型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二.分析文本
在Halliday的功能语法中,及物性系统与句子中意思的表达紧密相关,通过不同的语法过程展现了语言怎么表达心理图像,并如何阐释经验世界。
如表1所示,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使用最为频繁,分别是48.82%和33.83%,然后是心理过程10.28%。Fairclough(1992:180)说到,“及物性系统合理选择,哪一个过程被选择可能具有文化或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重要性”[2]。所以本文对使用最为频繁的三种过程类型进行分析。
(1)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是做(doing)的过程,通常是用动词来表达一种行动。有两个参数:Actor和Goal。物质过程表达的是实际的行动或事件,描写物质世界比较客观。如下,
1. Our enemies are murderers with global reach. They seek weapons to kill on a
Actor Goal
global scale.(2001)
2. And that leadership in the world is backed by the renewed strength of our
Goal Actor
economy at home.(2014)
第1句展示恐怖分子(they)的意圖,要全球范围内的杀戮,每个国家应该奋起抵抗。第2句提到美国的领导地位和日益繁盛的经济。用物质过程来陈述,客观,具有说服力。
(2) 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是一种成为(being)的过程,象征两个参数之间的关系,表示一个实体被附于某种属性(Attribute)。这个属性叫做“Attribute”,实体被称为载体“Carrier”。
3. Our war on terror has many fronts, and military action is only a part of our
Carrier Attribute Carrier Attribute
plan.(2001)
4. The one constant ---the one global necessity-----is and has been American
Carrier Attribute
leadership.(2014)
“be””have”都是用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表明这就是事实。例3中,Bush表明美国的立场和坚定的决心。例4中,Obama完全肯定美国的领导地位,过去是,现在还是。强调所呈现的是事实。
(3)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这六个过程中第三大过程。一般都有两个参数叫“Sensor”和“Phenomenon”,这个过程中,动词表示的sensor的内心活动,包括态度,认知和情感。如下,
1. The terrorists hoped world markets would collapse.(2001)
Sensor Phenomenon
2. I want to repeat that. I want to repeat that….(2014)
Sensor Phenomenon Sensor Phenomenon“hope”“want”等都是来表示心理过程,使演讲更有情感,引起听众共鸣,以便听众融入其中。例5中,Bush从恐怖主义的角度来说服听众,确信这是世界问题。例6,Obama重复使用心理过程的词,是想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相信他的话语。
三. 总结
不同的物质类型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研究发现,两位总统使用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最为频繁,陈述现象更为客观,具有说服力。启发我们以后要合理措辞,合理运用过程类型,以此达到预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n)[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2]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London: Polity Press. 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