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在“错误”中生成精彩

2017-09-27 13:27黄小青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7期
关键词:错误资源有效性

黄小青

摘要:新课程十分重视课堂的生成性,尤其强调由学生生成的资源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但实践表明,学生的回答许多时候并不是教师所期望的,其“错误”往往为教师所忽略。然而,这些“错误”很可能蕴含着极可贵的教学良机和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及时捕捉、善于利用,将其转化为现成的教学资源,那么课堂定能收到预设之外的效果,精彩便能在“错误”中生成。

关键词:错误 资源 有效性

【分类号】G623.5

教学有效性问题是一個常谈常新的话题,因为它是关系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新课程下,我们不仅继续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成为课堂有效性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新课程十分重视课堂的生成。课堂上被教师信手拈来的素材是最鲜活的、最有创造力的,往往最能说明和解决问题,其中以能恰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最为可贵。因为来自学生之举的资源真实反映学生的身心状态,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下面,我将结合几个课例片段来谈利用学生“错误”生成教学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问题。

一、利用学生的“错误”答案,生成新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思考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一个问题下去,学生的思维会发散开来,甚至会偏离主题。作为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做到收放自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梅花魂》一课时,有学生对“外公想回故乡”的分析产生了异议。

生1:我认为外公一开始并不想回国。

师:外公也是多年未回故里,为什么说他不想回国呢,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1:外公在东南亚已经深深扎根,这里有他一生的事业以及很多的朋友。

生2: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要离开自己的话,外公可能就不会这么伤心。

学生们美好的情感无疑是应该被激励并着力培养和维护的,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虽有偏颇之处,但也并非没有道理。于是,教师便采用了“探究”的手法加以引导。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其实,课文很多地方写了外公的故乡情节。

生1: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些句子说明外公思乡。

生2:我小时候弄脏了外祖父心爱的《墨梅图》,他训斥了我妈妈。

生3:我和妈妈要回国了,外公不能回国。

这位教师,创设了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处于自主的学习状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有异于文本解析的看法,把学生不完整的回答作为现成资源,将教学引向本课的重点和主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以学生的“错误”为前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认真备课,充分预设,尽可能估计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的前提下,上课过程中还是经常遇到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这种时候我们或许手足无措,或许也能借此顺势发挥,收到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任教一年级时,班上有几个学生经常写错字,如“今、考、试、奶”等字,多点、多横、多撇、多捺的现象随时可见,而且纠正过后极易“旧病复发”。为了根治这错字“顽症”,我采用“以错治错”法,让写错字的学生当当小老师。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大大方方逐一上台教学。一个教“今”字的学生,边写边念顺口溜:“今今今,人头一点加横折,擦亮眼睛看仔细;教“考试”的学生一笔一画示范后,又用彩笔提醒易错部位;教“奶”的学生一上台,来了个动情问话:“同学们,我发现班上有许多同学是奶奶接送的,奶奶多好呀!你们说是吗?”下面学生积极回应:“是!”小老师紧接着说:“那我们写‘奶字要特别用心哟,不认真写错了,奶奶会多伤心哪!”转而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奶”字,并做了一个亲奶奶的动作……

这些学生的表现,着实让人惊讶!当学生写错字而又屡纠不改的时候,教师不应该总在孩子身上找原因,一味责备他们,而应该变换一下策略,这么做定会别有洞天。

三、接受学生的“错误”回答,顺势引导巧妙点拨,产生“种瓜得豆”功效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新的课程资源。在学习《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审题并提问:“题目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告别的意思。”老师又问:“这句话是对谁讲的呢?”学生回答:“是对阿妈妮讲的。”老师让学生读一读第二段再回答,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是对小金花讲的。”老师再让学生读一读第三段,学生又说:“是对大嫂讲的。”教师引而不发地问道:“送别志愿军是不是只有这几个人呢?”一石激起千重浪,老师含蓄的问话激起了想象的天地,有的说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有的说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送别时说的。

一位教师在教学《江雪》一课的结尾时发出质疑:“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有学生问:“老师,那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还要去江中钓鱼?”教师随机巧妙一引:“同学们,你们以为这位老人真是在钓鱼吗? ”看似很轻巧的反问,引发了学生反复的思考。学生回答到:“他能在寒风刺骨的环境下钓鱼,显得他是多么的坚强。”又有学生说:“老师介绍过柳宗元是革新派,由于改革失败,他被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做官。我想,他肯定感到很失落,因此郁郁寡欢,在冰天雪地中垂钓排遣内心的苦闷。”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没有教师一厢情愿的说教,更没有强行的灌输,有的只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推理、小心归纳。因学生的错误答案而意外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推动了教学的进展。

四、善待学生的“错误”回答,引导学生表达想法,尊重学生独特见解

面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有的老师会乱了手脚,有的老师会一带而过,而有的老师会善待出错,及时作出引导。有两位教师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面对同一个问题,处理方式却迥然不同。

学生正纷纷评价这条鲈鱼该不放,有的说该放,有的说不该放。突然,一位学生爆出了与众不同的意见:“放也不对,不放也不对!”

教师A的处理方式:

“放也不对?”教师面带愠色,还故意把“不对”两字拖得很长。这位学生嘴角嗫嚅了几下,终于没说下去。

教师B的处理方式:

“你的想法很有意思,能不能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教师微笑着,以赞赏的口吻向这位同学提出了要求。受到了老师的鼓励,这位同学兴奋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不该放。因为这条鲈鱼很大,我钓了很长的时间才钓上来的,非常不容易;我也认为该放。因为现在离开放捕捞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提前钓鱼违反规定。”

师:作者虽然在爸爸的要求下放了鱼,但这个过程经历了非常痛苦的心理挑战,经受了非常严格的教育。文中的“我”失去了鲈鱼,得到的是什么呢?

生1:我得到了诚实的品质。

生2:我得到了抵御诱惑的勇气。

生3:我得到了自我控制的力量。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A囿于对教材的常规理解,因而对学生标新立异的观点采取了否定性的轻蔑态度,其结果是扼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使其心理受到伤害。而教师B则充分重视与尊重学生提出的新异看法,不仅给以赞扬和鼓励,而且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和对话。教学如同历险,没有意外、惊奇,教学就缺少生机和魅力。课堂中学生的“错误”表现在许多时候是一种难得的、宝贵的教学良机和教学资源,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的教师,若能及时捕捉到从学生身上闪现的充满智慧和思维价值的灵光,课堂教学定能收到预设之外的功效,课堂也会因“错误”生成而精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错误资源有效性
在错误中成长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我给资源分分类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