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定全
物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又怎样提高他们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教学的实效?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优化物理课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优化物理课堂 ,培养学习兴趣。
一、灵活多变的教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程序,它包括教师所采用的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方面,是传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教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教师“教”的实际,更要考虑学生“学”的实际。
1、讲课内容的生活化、故事化
物理课程相对枯燥、抽象、深奥难懂,如果能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或把讲课内容故事化,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如举雷雨天总是先见闪电而后闻雷声为例,说明光速远远比声速大;以菜刀磨得薄而锋利,而在房屋建筑时墙基则做得宽而结实为例来讲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举电灯泡灯丝断了以后再搭接起来要比原来亮的例子,解释电功率公式的运用;用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出平面镜成虚像;以曹冲称象的例子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等。
2、精心设计导入语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开头设计,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情绪,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
⑴趣味问题导入。在介绍杠杆的应用时若这样导入新课——教师一边走进教室一边摇头晃脑地唱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学生便马上接下去:“三个和尚没水喝。”而教师的话锋立即一转:“但我说三个和尚也有水喝!”紧接下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在用扁担在抬水过程中其实就是杠杆的应用……这就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⑵悬念式导入。在讲蒸发这一汽化方式的内容时,教师用醮了水的手指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过一段时间后便发现水“消失”了!这样引入新课,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营造了热烈的课堂气氛,对液体蒸发特点的理解也就透彻了。
⑶实验猜想导入。在介绍电磁感应知识时教师可事先用漆包线绕制一个大线圈,上课前将两块条形磁铁隐蔽地缚在手臂上。上课时教师则煞有其事地把手伸入跟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的线圈中,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了明显的偏转。
3、帮助学生识记
用精练的语言、或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去整理、归纳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记得牢、学得活,达到巩固兴趣的目的。
⑴精练的语言。在用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后,用“静者能静,动者能动”八个字解释定律的含义;用“来之抗之,走之拉之”来描述感应电流的磁场跟原磁场的关系;用“物近像远像变大”去归纳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⑵师生齐编“顺口溜”。在介绍物体的受力分析时,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归纳出对物体进行受力的一般方法后,师生一起编下列的“顺口溜”进行记忆:隔离先画重力线,弹力有无查周边,摩擦有无须判断,千万莫忘“磁浮电”;关于力臂的作图,有很多学生不甚了解。经过多次的作图训练后,师生共同编“顺口溜”:找支点,作用线;经过支点作垂线;垂线请你用虚线。直角符号需标记,垂足支点括号系,标出“ L ”莫忘记。关于“滑动变阻器”的接线,不少同学感到“棘手”。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记忆:一上配一下,下柱来当家;近时电阻小,远时电阻大等等。
二、动画模拟再现物理,突破重难点
实验是物理的灵魂,可分子运动、火箭发射、天体运转等一些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换用动画模拟,动态再现整个实验过程,增添了真实感和直观度,让学生身临其境;再适时运用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等功能充分凸显一些特定的实验细节,让学生观察地更清楚,体验地更深刻。例如在学习《分子的运动》时,一个宏观的物体静止不动,而这个物体所包含的大量微观分子却在不停的做热运动,且随温度升高还在不断加快;以及探讨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分子间作用力大小这些问题时,微观分子肉眼根本无法看到,教师的侃侃而谈显得非常空洞而无力,学生仅凭想象也很难理解,跟梦游似的,然而多媒体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利用动画模拟来制作一个仿真演示课件,活灵活现,同时还可将分子结构、分子热运动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别通过“定格放大”、“慢放”的方式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声像合一、动静结合,多感官综合冲击,使学生从逼真的动态实验过程中全方位获得信息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知,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地更通透,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质疑升华物理,知能并举
质疑是创新的土壤,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课堂上充分民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并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视角进行批判性地质疑。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时,先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体验成像特点,分析归纳出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可追问:“我们照镜子时,离镜子越来越近,像会变大吗?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一些同学会根据日常生活的错误经验作出判断:“变大,因为我们平常照镜子时,离镜子越近,看见镜子里的像就越大”,这时我立即肯定了该学生 质疑的勇敢态度:“这位同学在生活中很细心,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错论错,接着发问:“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难道我们自己会变大吗?”提出反驳后,学生会进一步思考,再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引导学生分析解释这一现象,在这一反一复的思维冲击中,学生的理解自然更加深刻。有时学生的质疑班门弄斧,甚至啼笑皆非,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有敢于向权威挑战,才会有独立思考,才会有创新。
四、幽默演变物理,深化理解
幽默生动的视频,是枯燥知识的润滑剂,使学生更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如在讲授“惯性”一节时,由于概念抽象,不易理解,于是采用以事寓理,播放一段视频动画:由于乘车人多,有一个漂亮女士站立在公共汽车上,遇一紧急情况,汽车突然刹车,漂亮女士被她后面的一年轻小伙子撞倒了。漂亮女士气呼呼的说:“什么德行?”年轻小伙笑着说:“这不是德行,是惯性!”学生在开怀一笑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教师娴熟的将多种教学手段适时组合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物理知识,感悟科学精神;在愉悦中培養能力,张扬个性;大幅度提高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使知识不再乏味,由被动地厌学转变为主动地乐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