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何去何从

2017-09-27 04:37田盈盈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开放性环节题目

田盈盈

【中图分类号】G632

10月25日下午,我跟随学校政治组到县某兄弟学校交流学习。他们在学习了昌乐中学的“二七一”课堂教学模式后,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提出了“6+1”课堂教学模式。

“6+1”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导、思、议、展、评、检、用七个环节,我有幸听了该校老师执教的七年级思品第二单元第三课《新生活,新感受》。在课堂上,老师具体操作如下:

导——教师借用一首《同桌的你》,搭配同学们熟悉的校园环境、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等图片导入新课;

思——导入后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学案自学;

议——第三个环节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依据学案上的三个探究题目进行探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工及要求。

探究题目 展示小组 要求

探究案1 1,2,7组 1.小组先讨论要展示的题目,后推选人员简要板书;

2.非板书成员探讨剩余题目;

3.小组另推荐代表详细讲解小组板书内容;

4.点评人员先打分后给出理由;

5.若有不同意见,剩余人员及时补充。

探究案2 3,4,8组

探究案3 5,6组

展——三个大组派代表分别把自己探究的问题的答案展示在三块小黑板上;第一个探究题目是重点,有相关小组派代表给同学们进行详细讲解,后两个探究题目则在两个组同时进行,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学习释疑。这时学生都聚集围绕在相关小组长周围听讲解,座位上无一人。

评——展示完毕后,同学们对小组长的讲解进行点评,补充、打分。

检——教师出示达标训练,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评。通过选择、材料分析等再次对课本进行回顾、总结、夯实。

用——把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并指导生活。

以上就是该校老师在课堂上对“6+1”模式的实际操作过程。听课后,与会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探讨交流,感触颇多。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首先应弄清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各地的课堂教学改革风生水起,各种模式层出不穷且取得不俗成绩。无论怎么改,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坚实的基础。假如我们把这些眼花缭乱、层出不穷的模式,卸去层层包装和伪装,依然存有以“为学生终身服务”为本的信念和本真,那就是值得推崇并推广的好的模式。

2、其次就是我们要把课堂教学改到哪儿。表面看这堂课,老师年轻活力并充满创新意识,课堂上驾轻就熟,课堂环节衔接紧密;学生积极参与,做到口动、身动、思维动,是一节达成预设的完成既定目标的好课。可是,什么是一节好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好课又是为何而教呢?当一堂课失去方向时,大家就越发地在方法上做文章,于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就呈现出形式上热烈,但实质上毫无进展的局面。

在听课中,我仔细观察并询问了几名同学在课前、课中的参与情况:课前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安排和指导下,学生已经拿到学案并对课本知识进行标画,探究题目也基本完成;课堂上在“思、议”两个重要环节中,大部分同学主要是在交流三个探究题目的答案或是在识记课本重点知识;“展、评”环节学生已经能脱离课本,对学案上呈现的探究题目和小黑板上展示的答案评析得分。前四个环节结束时,知识目标或部分能力目标基本达成。在接下来的“检、用”环节,教师通过追踪训练再次引领学生通过选择、材料分析的形式对知识和知识的应用进行检查、落实。课堂结束时,我相信几乎90%的学生已经对课本知识烂熟于心,执教老师和学生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快的笑容。

这是我期待的一节好课吗?思考之余我在心里存了大大的问号。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原则。课堂教学不能只是知识的学习,如果因此而忽视或抹杀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的培养,那就为时已晚了。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期待课堂改革中老师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最后我想探讨思想品德课的开放性如何体现。科学性、开放性是思品课的特点,如何落实并体现开放性是老师们一直探讨的重要话题,如设置开放性的题目、情境让学生参与;翻转课堂让学生体验老师的角色和角度等。李老师在课堂上把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的让给学生,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学生在讨论、讲解、展示和点评,课堂的开放性展示的淋漓尽致,学生的参与度空前提高。

表面看起来“课堂超市”是让学生按需索取,但轰轰烈烈的开放和参与背后带来的是对课堂有效性的思考。在最重要的“展”环节,组长结合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讲解对探究题目的思考和答案,两个探究题目的讲解同时进行;学生走下座位有针对性的到展示黑板前围在小组长周边听小组长的讲解,但部分学生只是跟从,他们站在讲解圈的外围,看似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事实上只是跟着走不通的环节和过场。学生不能从组长那里听到对问题的深入全面的分析和讲解,更没有针对性的拓展和补充,就问题讲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对话题的探究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机械性、程序式的参与过程。

何为开放性的课堂?我想它不仅表现在环节与形式上的开放,更应体现在思维上的开放。为此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展示相关话题的鲜活资料引发学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通过层层有梯度的设问引导学生思维的纵横碰撞,通过符合学生生活情景的有效设置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判断与取舍,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话题与氛围中实现有效参与的最大化,这才是开放性的课堂,也是科学化和生活化的现代课堂。

总之,要让课程改革取得成效,只有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探索出一些具体的方法与举措出来;同样的道理,要让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成效,如果缺少价值层面的引领,不去追问我们究竟为何而改,相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只会事倍功半了。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但观念的转变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相信这样的校际交流活动就是一个反思、更新的舞台,通过交流与碰撞,让广大的一线教师有一个感悟和累积的过程,有一个怀疑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必要的借鉴和亲身实践,从而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和谐高效,实现成长与幸福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完美境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开放性环节题目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追根求源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