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为高校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提供了重要途径。本文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背景及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设置动态多维的英语课堂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分类号】G642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也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迅速,较大地推进了推动我国办学体制的改革,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途径的拓展,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纵观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行现状,发现国际化意识比较淡薄,办学视野不太开阔,办学模式比较陈旧等问题,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监控与质量保证体系还未真正建立与实施,传统教学方式的严重依赖性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薄弱性,导致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培养途径出现了中外合作双方的脱节,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同质化,培养模式的单一
鉴于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人才培养的“大众模式”化,其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计划等方面没有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就难以充分利用或发挥其独特的专业课程优势和办学优势,进而影响真正的全方位地引进、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来进行人才培养。
2)教学培养方式陈旧,学习效果差
当前,地方院校大都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国外的启发式与互动式等全新灵活式的教学模式。于是,在这种模式的生搬硬套之下,导致学生对于新型的学习方式感到陌生,不适应;对于分组讨论、交流学习等,学生往往被动,不能积极参与其中。
3)双语师资紧缺,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水平大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尤其专业双语课教师的匮乏,学生仅吸取国外语言文化背景的相关知识,而无法及时了解国外专业的信息,或无法与国外专业融合接轨,使得专业发展受阻。与此同时,学生在中外合作项目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面临语言学习和深入钻研国内外专业教材的重任,其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直接影响了培养质量。
4)中外合作办学层次不高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监管体系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性,具体表现为考核、笔试、面试以及心理测评等人才评价机制仅注重成绩、学历而轻视实践操作能力和素质综合能力培养等倾向。此评价方式使中外双方存在偏差,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仍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1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强调培养目标的“应用化”和“国际化”两个基本点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應注重培养以实践动手能力为本位,具备扎实的国际理论基础、熟练的英语表达、较前沿的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学校应突出“应用”和“国际”两个特点,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教育资源与教学管理经验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的专业特色,积极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背景与视野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2 ) 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以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需要
为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应构建国内外专科、本科的“3+X”合作办学教学体系。始终按照“科学制定、适时确定、严格执行”三条原则和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国内外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衔接;有利于专科、本科课程对接和学分互认;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中西文化、教育背景的融合的来执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3) 设置灵活和动态的多维化英语课堂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3+x”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英语水平的高低决定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开展,构建动态灵活的多维化英语课堂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第一,实行小班教学和分英语层次等级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的良好协作,加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和深度。第二、探求开放式多模态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体验的开放式多模态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声、文、图环绕的交互式训练环境;第三、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教育体系、社会知识等内容的了解。积极开展多课堂语言形式来提高学生国外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常规开设英语基础课程阅读、写作、听力、口语课程的“第一课堂”的基础上,突出写作和翻译的精讲与传授,注重学生的课外学习与语言实践活动基础的培养。利用数字资源,采用浸入式语言学习环境举办国外高校系列讲座营造有效课外学习的第二课堂。逐步开辟以国外游学、国际交换生项目和赴美带薪实习项目等以语言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将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学习和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学习途径结合起来,使它们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从而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有机结合。
4) 构建切实可行合作办学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基于中外合作项目的高校应充分考虑合作双方的办学基础及中外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和差别,使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国内外课程对接,又满足合作双方学分互认的方案的要求,具体表现在:第一,中外合作双方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使国内外专业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第二: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化训练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之路。
三、结语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一个中心“应用型人才”,即在当代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之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旨在培养既有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于培养这些人才的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内涵的改变,整合优质国内外教育资源,形成学生本位、专业师资培训、学历提升的“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管理体系,不断更新其教育观念。与此同时,结合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层次,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水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从专科起点跨越本科层次甚至更好层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作者简介:
胡青青,1982.3-,湖南益阳人,湖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研究及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中外合作办学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途经研究》,(湖南省教育厅湘教通【2013】223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