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多元化管理模式研究

2017-09-27 04:24彭威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导师制高校学生导师

摘要:鉴于现阶段高校正在探索的自主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研究提出了基于多元化的高校管理模式。将导师制纳入本科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成长的关注,并且将企业管理模式与科研创造环境融入高校学生生活,以期达到高校学生“市场化”、“科研化”的全方位健康成长。

关键字:自主管理 多元化 导师制 企业渗透 科研融入

【中图分类号】G724.4

作者简介:彭威(1978-),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博士,工程师;中国矿业大学财务资产部,江苏,徐州,221116。

一、 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其管理模式的探讨一直是管理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应激式管理模式,即在有需要的时候才会有少数的相关部门参与学生管理,缺乏积极主动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校园文化以及日后对于社会的贡献都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更加合理有利的管理模式来应对日益多变的周边环境,利导学生健康发展。

二、 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实践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自主管理理论作为新兴的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活动和管理科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大学生的自主管理,就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活动。在提倡学生自主管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积极引导,以便更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学生的自主管理相对来说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大转变,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自主管理中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少数人参与的管理会导致一些学生心理不平衡;第二,少数参与学生自主管理的人认为自己是权力的拥有着,在为学生服务的同时存在诸多的侵权问题;第三,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经验不足,运作方式基本以简单的执行学校相关规定为主要方式,虽然比较传统方式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但是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方面没有明确方向。

总体分析,虽然管理者的期望是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自主管理,但是现状却是少数学生管理者的被动执行以及多数学生的被动应激,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管理。

三、 多元化管理模式

现阶段正在探索实行的自主管理方式由于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革,导致我们需要寻求更加切实可行,并且让学生健康发展的方式。而多方参与学生管理的模式,旨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综合潜力,并且培养成社会普遍认可的成功型人才。

1、 导师介入式个人规划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也应该作为高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它强调尊重学生、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强调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发展,应当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他进行智力的训练。

高校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期间严重缺乏与老师的交流,对自己的专业以及兴趣爱好得不到明确的认知,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个正确的规划。遵循以人为本为核心,实行导师制的高校全程指导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有所不同,导师基本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指导研究,其义务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但是导师却要完成以下任务:

(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落实到每一个被教育者身上。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但是导师的介入可充分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方针,符合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原则。初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存在一个“朦胧期”。对于已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新见解跃跃欲试。导师可根据各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其早日成才。

(2)导师能够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的知识远多于对其思想道德的教育。本科生导师要从根本上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而且这个制度也能让更多的教师去接触一线的本科生。本科生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基础,关心本科生教学,也就是对大学基本教育最好的基础奠定。

(3)能较好地运用个别指导法,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指导学生合理地组织知识结构。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在对学生传授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要导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定向教育,达到学生的自我提高。导师对为数不多的学生情况了如指掌,就可以及时将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告知授课教师,给以具体指导,这样可解决上大班课的一些弊病。同时导师会根据个人的发展规划制定生涯规划,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

(4)密切了师生关系,在教与学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的工作是既教书又育人,但是现有的教室上課就像开讲座,只有在上课时方“登台”与学生接触,而后则“各行其是”。实行本科教学导师制,就有可能克服这种不正常情况。由于导师经常和学生接触,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导师又可如实地将情况转达给有关的单位。对具体疑问,导师也可转告授课教师本人,请其解答。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愿望,导师也能如实地告知学生。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新的课题,同时也是一种有效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弥补高校生源质量、教学基本条件和师资条件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专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企业文化渗透式“产品”管理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管理制度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将企业文化渗透到高校管理将很有必要。endprint

要想有效地实施企业文化教育,必须要注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在融合中寻求共性、适应差异、形成共识。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尝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不仅是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企业文化教育实效性,树立大学生企业文化观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此过程中要尤其注意以下问题的融合:

(1)强化市场需求意识。不同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并准确地确定目标市场。根据对对四年后的人才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和预测。提出专业调整方案、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案、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以及实习内容选择方案等。这些工作相当于企业的产品设计。设计方案只有符合市场要求,才能保证产品的适销对路。市场调查与预测,以及根据调查和预测进行的各类方案设计应成为高校的常规性工作。

(2)强化质量意识。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同样,毕业生和其各方面成绩的质量也是未来高校的生命。质量不合格的毕业生则不被客户所接受,其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为确保产品质量,高校应合理借鉴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做法,如:各道生产工序建立明确的质量责任制、严厉惩罚质量事故责任人、不合格产品杜绝出厂等。高校应像企业那样,建立一个权威的产品质检部门,产品合格证由质检部门发放。

(3)强化营销意识。高校的产品应彻底摆脱以坐等顾客上门购买的方式进行销售。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即将成为相当一部分高校要面临的问题。那些办学特色鲜明、市场定位恰当、营销措施有效、营销宣传有力的高校必将抢得先机,赢得主动。

高校的宣传一般都比较注重新闻宣传,这无疑是必要的。但高校产品的宣传则显得不足,特别是对毕业生这一主导产品的宣传就更是如此。向全社会宣传毕业生的情况,科研成果的情况,让社会了解我们的产品的质量,直至接受我们的产品,这对高校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是十分重要的。

(4)强化激励机制。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组织对其成员进行激励,必须找到成员与组织目标的共同点,引导成员为共同点而努力的激励才能有效。高校激励有效性的关键在于使创新人才的培养者、创新成果的研制者的个人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这里所说的最大程度要达到令人心动,这样才有激励意义。

在具体做法上,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发放对学生有积极意义的企业认可证书、企业奖学金等。并且将学生获得相关奖励列入学生是否合格的评价规则,压力与动力并存。

3、科研融入式“成果”管理

在企业化管理模式中提到高校学生的多数归宿是就业,但是在一流高等院校中,学生走向科研的比例日益增加,这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一个必然现象。因此要把科研融入高校管理,科研绩效管理主要强调创新性、人才重要性及激励机制。

(1)要强调创新性。科研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能动性科研管理是科研管理的创新内容之一,科研管理的创新性更加突出强调管理者对管理对象表现出的一种主动状态,体现管理者明确的目的性、导向性、策划性并与管理对象之间保持良好互动。由于互动经常是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发生的,所以也可以说能动性科研管理更加强调以人为本。

(2)要突出强调科研人才培养。科研人才培养要致力于建设学科,形成研究人才梯队。改变过去那种重视设备而忽略人才的倾向,牢固树立人才是关键的观念。科研绩效管理不仅要考察科研直接的投入产出情况,而且要重视考察培养人才的情况,如培养研究生、促进某些科技人员脱颖而出的情况等。

(3)要加强科研锻炼。在校学生不可能全部获得相关部门提供的科研机会,但是学校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应该组织科技下乡、科研实习等活动。并且要充分尊重、承认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从物质和精神角度予以认可,促成学科优势的形成。

高校在本科生的科研管理中有很多欠缺,要想科研管理取得令人瞩目的效果,要弥补以下的欠缺:

(1)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职能,确立科研教学中心地位。学校科研管理机构建设和管理职能的加强,既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突出教学科研中心地位的重要举措。科研管理机构是学校科研规划的执行和落实机关,这个部门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科研管理的运行过程和效果。

(2)加强科研管理岗位建设。科研管理机构的健全,实质是指科研管理岗位的科学设置。岗位设置的基本依据是科研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地方性高校的性质主要为教学型,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侧重于基础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因此,设置科研管理岗位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避免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3)培植特色,增强优势。既然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那么,要真正使这种价值得到体现,就要发挥好科研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突出作用,要选择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用学术建设带动学科建设,使学科建设向重点学科的方向发展。

(4)强化行政指导作用。高校的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要加强指导。这些指导具有方向性和指令性。行政部門应加强对高校科研管理状况的调研和评估,据此形成高校科研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倡导高校强化科研管理,开展管理创新,鼓励和表彰科研管理的先进高校,必要时可实行资助性扶持。

(5)加强交流。高校要打破封闭管理的模式,把交流当作学习和提高的契机。一方面,高校可依托自身优势,主办、承办或积极参加不同范围、层次的学术交流会议;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多观摩和学习,借以开阔视野,把握动态,提高自己。

(6)强化社会服务和合作意识,广泛开展应用型研究大力开展科研社会服务和合作,也是高校科研管理绩效的重要体现。高校具有社会服务的职能,高校是人才、技术密集之地和产学研中心,为发挥好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科技支持与合作服务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高校科研工作要以应用性研究为主,这种应用性指的是高校科学研究的方向应是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或将其他科学研究成果本地化的。endprint

四、 总结与展望

高校的发展首先必须是以人为本,而导师制就类似于小班优化培养模式,导师制是以人为本最好的途径,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并且密切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企业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和理解企业文化,并且学校把现代企业中重要的管理意识融入高校管理,对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把科研管理的相关模式移植到高校管理中,对于高校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也异常关键,是高校培养更多科技人才的基础方法。

然而,在应用此模式的同时须有几点问题需要注意:一、导师制的存在不能是形式,而应有相关部门检测成效,否则形同虚设;二、企业文化的渗透不应让高校成为了为某些企业培养人才的基地;三、科研的投入不可以只是一个概念,而应该有资金、设备以及导师的辅导。协调好多元化的融合,对于学生的成长,高校的发展,企业的壮大,科技的进步都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袁宏,童洪志 ,卢文凤,论激励机制的效应关系及其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30)34-36

[2] 黄燕飞,论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2(24)87-88

[3] 孙军英,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及特点[J],教育与职业,2012(7)92-93

[4] 聂丽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高校工会工作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12(5A)27-29

[5] 张建国,方耀华,浅谈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83-84

[6] 彭小孟,學生发展理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理论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3-5

[7] 高宏彦,SLI 理论与高校学生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2(3)26-28

[8] 王峥曦,构建“疏密相间"的师生心理距离[J],教学与管理,2012(6)29-30

[9] 伧平,学生管理中实施导师制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9)25-26

[10] 吴恒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体系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2(7)47-50

[11] 徐楠,汪育文,非政府组织参与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85-86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师制高校学生导师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