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洪珍
中图分类号:G633.51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世界进一步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一大背景下,让学生高度关注世界形势变化,拓宽视野,将自己融入剧烈变化的时代发展浪潮中,做到既从中国看世界,也能从世界看中国,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于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这些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向中学历史教学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历史专家和中学一线历史教师都应在立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反思,刻苦钻研,切实搞好中学生国际意识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4 年颁布的美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世界其他地方拥有不同文化的人类的历史”,1999 年颁布的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通行至今,其中 “知识、技能与理解”部分要求学生知道并理解“英国及欧洲社会、文化、宗教和种族的多样性”,1994 年,日本全面实行了新的历史教学大纲,其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使学生了解现代世界形成的历史过程和世界历史中各文化圈的特色,使他们从广阔的视野,考察文化的多样性、复合性及其相互交流,培养历史分析能力,培育生活在国际社会中的日本人的素质和觉悟。”
汪炜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意识教育》中阐述了自己对“国际意识”的领悟,即国际意识是一项道德标准,应为全人类基本认同、理解以及尊重,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上的民族,这是一种对国际问题所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朱永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意识教育》中提出要以开放的史观为指导把握人类历史,以横向的比较为方法整合历史知识,并配合校园文化的建设增强教育效果。吴庆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国际意识教育的必要性》中对中学历史国际意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专门阐述。
3、 培养国际意识的必要性
在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惨痛历史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在这些先进人士的大力倡导和努力奋斗下,中国的近代化慢慢启动和发展开来。惨痛的历史教训深刻揭示了国际意识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要性。在中学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回顾中国近代这段屈辱的历史,在历史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到国际意识的欠缺给近代中国带来的被动挨打和深重苦难,吸取历史教训,借鉴历史经验,培养国际意识,为整个中华民族能够在日后的发展中始终放眼国际、紧跟时代潮流奠定基础,以发挥中学历史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
同时,中学历史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眼光,开拓广阔视野,引导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不能只顾自己利益,更不能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获取私利。没有国际意识的养成,学生便不能对国际、国内发展的辩证关系产生深刻认识,更不能对国际经济发展或大或小的变动保持足够的敏感,以规避全球大面积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冲击。
4、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国际意识的措施
5.1 整合历史课程资源
对于 21 世纪后的历史教材中有利于国际意识培养的内容,因我国教材编订制度的发展进步,各种版本的教材纷纷面世,忠实于课标要求而又各具特色。有学者认为“应该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共同体现出国际意识教育”。[3]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学习中外历史,把本国史放到世界背景中加以分析和理解。“只有联系,才能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才能说明不同历史现象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比较,可以看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政治制度或政治事件的不同特点。”[4]
除历史教科书外,中学历史学科还包含许多其他的课程资源,它们对中学生的国际意识的培养同样可以起到有益作用。
第一,图书馆作为学生接触广阔知识的重要媒介,是同学们在学习教材知识之余拓展知识面的重要窗口。为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或校外图书馆阅览有关中外历史、国际关系、时事政治等的书籍。
第二,历史遗迹和博物馆中存放着历史事物的第一手材料。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和博物馆,将活生生的史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其仿佛置身历史长河之中并穿越回到過去,历史纵向发展的时代感在头脑中清晰显现。
5.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三维目标,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联系与比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唐朝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残酷屠杀作对比,对待其他民族的不同政策带来了不同的国际关系和地位:唐朝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国际赞誉一片;而纳粹德国与世界为敌,不得人心,终致惨败。联系法与比较法,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懂得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以积极的心态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展开交流与合作,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单位引入了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计算机技术便利了人们的学习和办公,互联网则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技术基础。”[5]
5、 结论
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成果使人们深切体会到走出国门、放眼国际的重要性,对祖国的下一代进行国际意识培养显得举足轻重。中学历史学科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而成为中学生国际意识培养的绝佳阵地,中学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做出不懈努力,让学生在中学阶段不仅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在精神层面塑造健全人格,做一个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人文建设的情况下,对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能够使他们站在人类进步的高度,致力于推进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引下,全社会的历史教育研究工作者和一线历史教师一定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高度重视中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为完成课程改革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 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冯一下.历经百年形成的中学历史课程目标[J].历史教学,200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