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荣勋
摘要: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从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激发积极情绪体验、构建积极组织系统等方面对未就业大学生进行帮扶,缓解和消除求职失败对未就业大学生带来的自卑感、失落感、不公正感、愤怒感及“啃老”带来的愧疚感,激发个人潜能,帮助未就业大学生尽快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关键词:未就業;大学生;积极心理学
【分类号】G647.38
2015年,高校毕业生有749万,比2014年多22万人,被称为“更难就业季节”。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直到今年的七月止,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首次就率就超70%以上。这就意味在离校之际,有近200万人的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加上“隐性失业”和在此之前的大学毕业生未就业人数历年存量,这个数据将更加庞大,2015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未就业人数将超过2014年,他们的就业问题与他们自己和家庭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和改革发展的稳定有关。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进入大学殿堂,而走出校门时却面临“失业”,很难不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未就业大学生群体基本脱离母校管理,又缺乏社会相关部门的直接关心指导,还有不少学生远离家庭,这样就处于学校、社会、家庭管理的真空地带,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关注,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未就业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不单给中国宏观就业目标的实现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还会导致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中国全方位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所谓积极心理学,全称PositivePsychology,是在美国所兴趣的一项新研究领域。其是运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辜负实验方法和测量的方法,以此研究人类力量以及道德等积极方面一个心理学的思想[1]。主要是以人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和道德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单单要帮助那类处于某种逆向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情况,更要帮助那些处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普通人学会如何构建高质量以及社会、个人生活。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由积极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对就业业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探讨其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促进当前解决未就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着积极的、实际的意义。
一、未就业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
(一)前途迷茫带来的自卑感
就业失利导致未就业大学生出现对社会、对自我、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对人生前途充满担忧,对大学求学产生质疑。经历大学四年的学习、努力和付出,一两次的就业挫折还可以自我安慰、多次的挫折不免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多次寻求工作无果,屡战屡败,未就业的压力、毕业即失业的恐惧让他们更加不自信,与已就业同学对比形成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和自卑感。
(二)自我价值感降低所带来的失落感
在自我认识方面,没有就业的大学所表现的一大特点是自我价值感的不断减少。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天子骄子,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面对用人单位的挑剔、强大的竞争对手,残酷的社会现实,未就业让大学毕业生受挫,觉得自己的才能和成绩得不到社会肯定,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自我价值感。未就业大学生在多次找工作碰壁后,对本身的看法发生的改变,出现一些负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未就业大学生未就业经历更易引起对自我的否定和自我价值感的挫伤,这些都使刚从校园走出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一种失落感。
(三)反而社会认识所带来的不公平的感觉
对于一此还没有找到工作并开始就业的大学生来说,特别容易出现负性的社会知识。他们的就业困难在侧面反映他们可能原来就较少的接触的社会,缺少社会的适应能力。求职失败和心理上落差,更让使未就业大学生对于社会看法所呈现的一种极端、片面化特点。和人数多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相比,他们更担心的是来自于不公正的焦虑现象,他们会认为“社会很残酷”,需要“拼爹”的资本,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才导致他们就业的失利,这种认知使未就业大学生更易出现无助感。
(四)负面情绪所带来的愤怒感
衡量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负面情绪,他们处于找工作的艰难时期,也是由学生向成人转型关键时期,许多毕业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社会认识相对片面,加上屡次遭受求职挫折,会在心态上出现消极、悲观、抱怨等诸多负面情绪,他们对社会的评价自然也会是灰色调的、片面的,对社会有强烈的愤怒感。
(五)“啃老”行为带来的愧疚感
未就业大学生大都处在一种“窘迫经济”状态,“啃老”是不得已的选择。调查显示:“68.1%的未就业大学生把求职当作每天最主要的任务”可见,未就业大学生一直积极并主动谋取岗位,而并没有真正接受来自家庭经济支持以及帮助。而且很多人害怕听到“啃老”二字,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并不有意“啃老”,多数学生也对这种行为表现了异常强烈的愧疚感,并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未就业大学生所产生心理的问题原因所在
未就业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问题。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很多都是独身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比较高,并在他们的成长中过多干预。许多父母用一种“老眼光”来看待子女的就业问题,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吃政府饭,应该进入国个、事业单位、公务员的系统中,如果是进入到私营工民营,或是到农村等地就算是失业。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找到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而孩子与父母在择业观上有矛盾的地方,因此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特别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第二,学生本身的问题。一些学生有着比较强的自主意识,喜爱追求“自我”,突出自我选择、发展以及个人的价值,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形成追求比较高的一种物质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如果在就业中与自己的期望相悖较远的时候,就会一蹶不振。endprint
第三,学校的问题。有的学校对于未就业的学生心理健康没有进行相应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心理援助少,未主业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无法得到合理的调节。如果高校主业管理部门的就业指导或是政策完全不到位,这类学生对于政策没有了解,就可能会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实际上,很多高校就业方面的的指导工作只是限于发一些国家工是省委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信息。每一年举行一到两次的校园招聘会。同时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办理毕业生的户口、档案等事宜,就业的政策过于片面,缺少对学生就业的全程指导。同时受到就业环节中的一些不良影响,一些没有就业的学生深深会产生就业错位的现象,会出现一些困惑及心理受挫。对于就业没有足够的思想及心理方面的准备,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小,无法及时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也没有办法正确对待自己所出现的问题[2]。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帮扶
(一)培养积极人格品质,缓解未就业大学生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在积极心理学的条件下可以看出,积极人格有利于个休采用有效的应对方法和积极行为方式,以此可更好面对生活当中的各式压力[3]。
如果当未就业大学生由于多次经历求职失败,其内心就会充满自卑和失落感,通过积极人格品质培养,帮助他们找回曾经的自信,重新踏上求职的征途。
培养积极人格品质,首先,积极认知,正确看待自己在就业中的失
利。虽然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处在就业不利的困境中,遇到了挫折,但要辩证地看待:“低谷之后就是高峰”事情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糟糕;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经常问自己“我从这件事情的失败中学到了什么?相信“我能行,最终一定会成功的”。其次,积极应对,
教育家詹姆斯也说:“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发现就是: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积极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高校应帮助这些自卑感强的未就业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
求职过程当中,不能过于自信也不能自卑,而要正确对待、看清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点,勇于面对不足,增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做到不断超过自己。同时,善于由消极事情上看到积极的一点,给予平凡事情和积极意义,把积极能量内化成本身所成长的动力[4]。
(二)激发积极情绪体验,缓解未就业大学生负面情绪以及愧疚感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的一种表现,可让个体产生创造性行为、思想,让主观能力性可以充分发挥。
任俊认为:积极的情绪指的是可以激发起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是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5]。一个人在积极情绪状态之下更能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潜能,有着积极心理品质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更容易脱离消极情绪并对不佳状态进行调整,有利于潜能的发挥。培养积极的就业情绪。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因为在就业时受到影响与挫败,对未来道路以及自己都产生了怀疑,对找工作产生了害怕的心理。此时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就业情绪,结合社会环境客观评价自己能力,敢可向着困难而上。不会因为几次小小的挫败而否定自己,并在求职当中限于推销自己,并且充分发掘、发挥本身的能力。
(三)构建积极组织系统,帮扶未就业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积极心理学将积极组织系统分为积极社会及积极两个大、小系统。对于就业大学生来说,社会大系统主要是指的政府以及企业。政府要全面启动未就业大学生帮扶工作,就大学生就业来讲,积极的小系统主要指学校和家庭。
1.政府层面
政府出台有关政策,调动社会和高校整合资源积极性,最大限度整合所有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关资源,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和相关的就业指导、政策资讯等等,让每一个有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可以尽快实现就业,或是参加到职业培训等准备活动当中。例如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有关做好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此通知要求将各地和各高校切实做好拓展就业的渠道以及就业指导等工作,最大限度帮助没有就业的学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2.企业层面
企业要给大学生打开大门,把企业选拔性人才标准对大学生进行公开,同时尽力为他们提供实践和就业的机会。让更多企业走入到校园中并让学生可以更了解社会,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让他们知道自己并确定自己的方向,以此增加学习的有效性。
3.学校层面。
针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高校不能完全将他们推入社会而置之不理,毕业离校后,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做好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工作,对未就业的毕业生继续提供就业服务和帮助推荐工作,利用一些新型的交流方法,如QQ、微信等,有效、持续向毕业生推送用人信息以及有关政策。积极配合人社部门组织的实施有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就业见习等等服务,让每一个有就业意愿的但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在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至就业准备活动当中,让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
4.家庭层面。学校要主动联系未就也毕业生家长,与家长一起共同帮助大学生。首先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使家长可以和学校一起配合学生的就业工作,一起帮助他们构建起正确就业观,以此来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因为家庭的支持可以让就业大学生得到更多就业道路,心理上也可得到更多安慰。有关事实证明,部分未就业大学生是后是依靠家庭关系找到所谓的工作。未就业大学生个人关系和信息资源在找工作关键点时,要最大限度调动并利用。
总之,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应该放低姿态,培养积极的人格与品质并正确认识自己,由就业的实际环境出发并设定合理的就业目标,科学看待就为就业岗位和方式。激发积极情绪体验,纳悦自我,在求职的过程中,敢于推销自己,充分挖掘与发挥自身的潜力;从政府、企業、学校及家庭方面建立积极组织系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求职机会。同时,还要对在求职中所遇到的问题冷静看待,采用积极心态并客观分析自己挫败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圆满成功。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3).
[2]龙雪鸣,蒋本桂.高校未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3]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周银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导刊,2014(1).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