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

2017-09-27 20:50蔡永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6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摘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也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按照水文地质学课程建设的核心要求,提出了《水文地质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三建设”+“五加强”,即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资源库建设;加强教学内容的改进,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连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结合。

【关键词】水文地质学 ; 课程建设 ;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KY2015ZD0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218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04-02

1.引言

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具体研究的是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1-2]。由此可以看出,水文地质学对研究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水质的污染、环境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如何开展好水文地质学这门课程,如何让学生学懂、学通这门课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人类的现实生活也起着关键作用。正因如此,众多学科,如地质学、水文学及水资源、地质工程、环境科学等都开设了水文地质学这一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水文地质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教学效果能否被社会认可,将会直接影响到水文地质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按照水文地质学课程建设的核心要求,结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教育思想[3],作者提出了《水文地质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三建设”和“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资源库建设;加强教学内容的改进,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连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结合。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2.1“三建设”

2.1.1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把一堂课看作是一部电影,那么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学生能否演好这部电影,要看导演是否指挥好、安排好、引导好。作为堂课的实施主体,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职业素养高、教学水平过硬、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是做好课程建设的核心。

课程建设初期,教研室围绕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讨,但由于初期从事水文地质学教学和科研的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到1/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3/5,但这其中有2/3为青年教师,师资队伍职称整体偏低,教学经验整体欠缺。针对这些情况,结合初期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学校、学院和教研室进一步在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块开展了大量工作,从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师资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并制定了相关鼓励和奖励措施政策,以此激励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并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督促教师重视教学质量,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提升教师敬业和奉献精神,特别是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进修条件,通过以老带新、听课制度、进修等措施来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2.1.2制度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方能让其向着“圆满”的方向发展。为了保障水文地质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和顺利开展,亦需要强化制度建设。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责任心要强,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具体制度建设如下。

(1)建立教学检查制度。教研室定期,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了解青年教师教学情况,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过程的管理。青年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向教研室反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2)建立听课制度。一方面,在实行以老带新的措施时,青年教师应始终坚持听好老教师上的每一堂课;另一方面,老教师也应深入课堂(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践课),听青年教师讲课,全面了解青年教师的教学情况,若发现有问题,及时告知并传授其经验,引导青年教师及时、正确的解决问题。

(3)建立学生评教和信息反馈制度。每学期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1~2次评教和信息反馈,评教和信息反馈的内容应以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等为主,教研室负责人对评教结果和反馈的信息及時传达给任课教师,并督促其取长补短,对相关问题及时向老教师请教、解决。

2.1.3资源库建设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思想。”水文地质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亦是一样的道理,建设好课程资源库,特别是有经验的老教师,把好资源、好资料、好想法、好经验共享出来,这样可以快速帮助青年教师掌握课程的重点和精华,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2“五加强”

2.2.1加强教学内容的改进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是培养计划的主体,是能否培养出适用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的关键。因此,为了适应与水文地质学相关的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适合可持续发展的水文地质学教学内容的改进。

按照水文地质学学科特点,以突出重点,拓宽知识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基本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合并和优化,适当增加适应新形式、新发展的教学内容;同时在保证原有重点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突出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目前研究的焦点问题以及重大科学问题,使学生不仅能了解学科现状,也能知晓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一如既往的重视实验教学,完善实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endprint

2.2.2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把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深入理解到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是教师往下一步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注重基本名词概念的讲解,上课时常常直接把名词概念的定义照着课本念出来,若有同学提出疑问,则加以适当解释,若无同学提出疑问,则一带而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課堂上少有同学会提出疑问,一方面是学生刚接触这些名词,根本没理解到其含义而无从提问,实际上,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难,因为只有你用心去体会了,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对这些定义一知半解,但由于在课堂上,老师没有留出学生提问的时间,导致学生一知半解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4]。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基本名词概念讲明白,至于怎么讲,每个教师的方法不一样,但最终目的是不仅自己要讲明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这里作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简单,甚至是困难的,作者认为把名词定义最初被提出的背景和过程要讲解清楚。比如,水文地质学中“流线”这一定义(渗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质点在此瞬时的流向均与此线相切)非常简单[5],如果教师直接念出这一概念,学生或许也能理解,但是学生并不一定能深入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一概念,合理的讲解应该是先把前人观察到地下水流动的现象和规律告诉学生,同时把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这些现象和规律的不同解释方案也讲解清楚,最后再引出“流线”这一概念,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的目的。

2.2.3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连接

“实践出真知”,著名诗人陆游也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哲理都说明实践的重要性。要完成《水文地质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势在必行。《水文地质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从字面上相对本学科其它专业课程要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加之现今科学技术发展快速、更新迅猛,学生若不深入掌握其本质,将来就会变成一位赶不上时代发展的落后工作者。相反,万变不离其宗,学生若能灵活掌握课程的本质,未来亦能随机应变。另外,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各种有关水文地质学数值模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本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能量。因而学科的建设和改革中,要加强数值模拟方面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水文地质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实习以及数值模拟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4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业宁教授说过“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做好知识的积累[6],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照上述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加强教学内容的改进、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灵活运用课程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日积月累,其中的一些想法可能就会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

2.2.5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结合

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更是为社会服务。《水文地质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促使教学成果转换为社会成果,要求教师一方面在加强教学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科学研究,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相统一,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今学科研究的焦点科学问题和未来学科的发展方向。这样不仅助于教学成果向社会成果转换,同时也能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科研中指明方向,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百变的、发展的社会。

3.结语

通过《水文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改变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方式为出发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适应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大纯, 张人权, 史毅虹, 等. 水文地质学基础[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5.

[2]Charles R. F. Groundwater Science[M]. UK: Elsevier Science Ltd. 200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5.

[4]赵鹏大, 吕新彪, 欧阳建平, 等. 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M].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6.

[5]David K T. Groundwater Hydrology[M]. Seco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1.

[6]赵鹏大,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4): 8-12.

作者简介:蔡永丰(1986-),男,博士,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和工程地质研究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