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2017-09-27 18:02苏梽芳肖威
大学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苏梽芳+肖威

[摘 要]本文在对10多所国内典型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概括了国内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现状,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发展趋势的角度提出了对数量经济学研究生培养进行改革的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数量经济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有所助益。

[关键词]数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9-0011-03

从经济学科的发展来看,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日益走向数理化。经济学的日益数学化,可以说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过程中,又逐渐产生了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如数量经济学。

我国数量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历程与西方存在较大差别。尽管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就已经有学者关注数量经济问题,但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82年召開了第一届数量经济学会后,计量经济方法在国内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并取得了诸多令人欣喜的成果。数量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的新形势,对数量经济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数量经济学科不仅面临着在课程体系上如何实现学术型课程和应用型课程有机结合的深层次问题,还面临着在教学内容上如何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根本问题,同时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存在着更加多样化、合理化的迫切需求。尽管国内许多高校对数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差、学术研究和应用分析无法兼顾、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如何对数量经济学研究生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成为众多高校的当务之急。

本文在对国内10多所高校数量经济学研究生教学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着重从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指出现行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一、数量经济学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近年以来,随着国外计量经济方法领域的发展以及国内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对数量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数量经济学科在课程体系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很多高校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引进了中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数理统计等课程,可以说数量经济学科的发展已经开始与国外接轨。

本文对国内15所高校的数量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并选取其中4个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培养方案展开具体分析(见表1)。当前各高校数量经济学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总体的课程设置上,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总学分则是根据学习年限的不同(一般为2~3年)从30学分到42学分不等。其中,公共必修课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类课程和外语课程组成,一般为5~7学分。

第二,各个高校对专业基础课的认识完全一致,一般都是“三高”课程,即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这实际上是我国高校的经济学研究生课程设置逐步向西方高校学习的一个结果。这三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学分一般为9学分。

第三,专业选修课方面,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为学生开设了不同的选修课程。如清华大学开设了较多与金融市场相关的专业选修课,而上海财经大学开设了许多经济史类的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方面,一些学校赋予学生的自由度较高,如清华大学;一些学校的学生自由度较低,如武汉大学开设的选修课程较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专业方向来设置专业选修课。总体而言,专业选修课的学分设置一般在15~25学分。

第四,除了课程学习以外,许多高校也要求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上海财经大学要求硕士研究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以及参加本专业的各类学术活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讲座与研讨班的学习;山东大学要求硕士生参与讲座不少于10次,其中硕士生本人主讲不得少于2次。

对总体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都是希望毕业生能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能够应用数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经济以至社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成为能够从事数量经济学专业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从开设的课程来看,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本质上可以视为预博士课程:课程设置是为了硕士毕业后能够与博士阶段的学习相衔接。大部分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性非常强。选修课之中,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占到绝大多数,而应用性课程很少,如现实经济中如何运用数量经济学知识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的课程几乎没有。

二、当前数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对各高校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量经济学专业教学近年以来发生的积极变化以及仍然存在的不足。而我国数量经济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是存在如下两个方面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差,教学侧重点不明确

一方面,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不一导致了因材施教的困难。从研究生教学的角度来说,一般而言的就业倾向基本可分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和走向实际部门的工作岗位。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但是,大部分学校为了教学和管理的便利,采取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对一部分已毕业的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采访发现,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学习到的课程对实际工作的意义不大。当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知识与未来工作关系不大时,学习热情也大大降低,许多学生转向学习一些实践性质的内容,或考取职业证书。这种情况的发生,说明学校设置的课程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endprint

另一方面,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素养不一也使教学活动的开展面临挑战。虽然经济学研究生当中的大多数本科阶段就已经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来自理工科专业甚至是文史哲类专业的。而具体到数量经济学专业,情况则更为复杂。据调查,攻读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中,仅有30%左右的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应用经济学专业,而70%左右的学生来自理工、文史哲等各类不同的专业。学生的基础情况不同,意味着教学也应该为此进行一定的调整。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并未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兼顾各类不同学生。多数学校采取的办法是要求非本专业学生在攻读期间,需补修若干门经济学专业的本科课程,如武汉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都采取了这一办法。但补修本科课程达到的效果平平。据本文调研,多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不高,原因一是一些学校并不要求参加考试,补修流于形式;二是学生有较多本科课程的先修课程没有学习,导致知识体系构建不连贯。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不适应培养需要,教学效果不佳

当前,国内部分高校的数量经济学专业已经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也借鉴了国外研究生培养的先进做法,如积极进行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甚至开展联合教学等,以期不断改进、提升教学质量。在一般课程以外,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完成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和学术活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要求学生必须参加18次讲座与研讨班的学习;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师范类高校,华中师范大学更是要求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本科教学。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据学生反馈,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和教师的准备不足,往往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机器的调试和适应上,一共4学时的实验课,最后真正能够投入学习的不足2学时。另一方面,经济学实验课的内容与自然科学实验的内容有本质差异,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学这一类课程的实验课,往往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完成实证研究,最后学生也通常只是熟悉了计算机的操作,对于他们理解和学习经济学理论益处并不大。除此以外,一些高校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于教学发展需要的情况。

三、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基于对我国各高校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调研,在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针对性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三点开展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是继续改革教学内容,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应用型课程。本文对往年毕业生的去向调研发现,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就业于实业部门。而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课程设置基本全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专业课之中应用型课程几乎没有。这既是由于学校培养的目标过于偏向进一步深造的需求,也与研究生层次教师的知识结构过于理论化有较大的关系。尽管大部分高校的培养目标都或多或少地强调了培养理论研究和应用型人才,但是当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思路还是被局限于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的候选人,因此课程的设置几乎全部都是理论性课程。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教师,特别是指导研究生的教师大部分是从事理论研究,较少拥有实际部门工作经验,因此,教授理论性课程的难度较小,而教授应用型课程的难度较大。而这样的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学习内容无用论、学习只为文凭论。这不仅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差,学习效果不佳,也是对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教学内容的改革入手:一方面保持专业核心課程的理论深度,使得希望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可以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打下应有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当增加及合理配置应用型课程,如研究报告写作、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等,使大多数将选择就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加强。在校内缺乏合适的师资的时候,可以从实际部门中,聘请一些从业时间较长、资历较深的经济研究工作者,通过系列讲座、讨论班等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应用类知识储备。

二是进一步改进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学生的补修课程安排。一方面,对跨专业学生的补修课程安排,应当集中在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上,这样可以避免学习课程存在需要先修课程知识作基础、学习的内容体系不完整等问题;另一方面,对跨专业学生补修课程的考核,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避免补修课程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时,应有意识的发挥跨专业学生的交叉学科优势,指导他们将计量经济的方法和模型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通过不同领域的碰撞,使他们能更好的理解数量经济学专业,也能更好的学以致用。

三是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相比之下,国外高校早已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高校就将其培养目标定位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学生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并强化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意在使学生能够获得自主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爆炸年代的到来,各国高等学校更是将培养目标由知识目标彻底转向能力目标,极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就数量经济学科而言,一方面,在开设例如面板数据模型、时间序列模型、非参数与半参数方法等国际前沿领域方面的课程时,建议国内高校发挥专业教师在各自研究领域的专长,采用由若干教师联合进行专题式授课的做法,加强对国际研究动态的介绍,使学生能跟上学术前沿。另一方面,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对于一些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例如金融工程、宏观经济管理),根据需要聘请金融机构等企业专业人士、政府部门人士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在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学会从理论视角审视实践运作,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仇春涓.认清经济学中与数学应用相关的几个概念[J].经济论坛,2009(13):22-25.

[2] 陈磊.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中外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2):146-157.

[3] 戴平生.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J].统计教育, 2007(10):26-28.

[4] 冯爱芬,武新乾,杨万才,等.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0(3):65-66.

[5] 王万珺.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81-182.

[6] 徐小鹰.关于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35-36.

[责任编辑:钟 岚]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