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
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Gladwell)告诉读者:“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看过一万小时理论,很多人怦然心动,然而,真相是:不存在一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突破“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学习的舒适区理论,是管理学大师诺尔·迪奇(Noel Tichy)提出来的。
图中,最里面是舒适区,中间是学习区,最外层是恐惧区或称焦虑区。舒适区是已经熟练掌握的;恐慌区是完全不会的,有很大挑战性,容易产生挫败感;而学习区,是略有了解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可以说,学习区是最理想的状态,一直保持在学习区,进步就会比较明显。这项心理学成果应用在教学中,就产生了分级教学、合作学习等新教学法。
科学家们在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后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没做好的事。
一个人要想进步,就不能享受轻松,一旦已经掌握了某种知识,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但现实是,只要智力达到中等水平的人,在一个地方、一个岗位上停留一兩年后,就适应了环境,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这个舒适区既是享受舒适和保障,也是自我封闭的牢笼。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曾说:“使我有洛阳两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正是因为没有自己停留的舒适区,苏秦才取得了惊人的功名。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一路斩关夺隘,力克强敌,时隔多年再夺奥运冠军。事后,360公司CEO周鸿祎撰文表示:要学习郎平主教练不断突破舒适区,学习新知识的做法。郎平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三大女排主攻手之一,以她为主力的国家队曾获5次奥运冠军和世锦赛冠军,时称“五连冠”。以郎平的资历,有关部门已任命她担任北京体育局副局长,她完全可以坐上官位一辈子吃老本。但郎平却决定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英语,然后去美国学习体育管理,毕业后担任过欧美多国的俱乐部和国家队主教练,曾带队参加各类世界大赛,均取得好成绩。正由于她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50多岁时回国家队担纲,重夺奥运冠军。从郎平辞官那一刻起,她就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进入了学习区。
对于当下中小学的教学来说,教师带领学生按部就班学课本,本身已经在不断突破学生的舒适区。问题在于教师沉浸其中,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而阻碍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正是这种舒适。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国外借鉴了新的教学法——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法创设的目的,就是同时突破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舒适区,让课堂教学全面进入学习区。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教师很难精准了解每位学生的舒适区(已经掌握的知识区域),只用填鸭式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翻转课堂则迫使每位学生走出舒适区,开展个性化学习。许多人以为翻转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先学教师后讲,重点在学生突破舒适区——当然这也是对的。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先学,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不同进度,即掌握学生的舒适区。这就促使教师从自己的舒适区(教材和习惯教法)走出来,进入学习区——去了解学生。这个过程包括:掌握学生进度,与家长沟通,实现对学生在家先学的掌控。这个过程,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一点都不舒适。
用新教学法把握进度
我国传统的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是水平相近的学生在一起,教师不用深入了解学生,就能掌握大部分学生的舒适区。这是一种粗糙的分层教学。随着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很多学校开始采取分级教学。欧美一直是就近入学,他们最早采取分级教学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自觉置身于学习区。
在国内多数学校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一些学生很努力,但只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如果所做的题、所读的书、所交的朋友都处在心理舒适的状态,这样就不能够扩大舒适区。因此,无论花多少时间,即使在舒服的环境中学习一万小时,也不会进步,只是更加强化而已。就如同卖油翁,油倒得能穿币孔而钱不湿,但还是不会射箭。
深圳市的深圳中学、明德实验学校、深圳科学高中、景秀中学、龙华新区高峰学校、深圳小学、平安里学校等多所学校,在2011年到2015年之间,陆续开展“走班制”教学尝试。其中,有的是对必修课进行分层“走班”,比如明德实验、高峰学校和景秀中学就对数学和英语进行分层教学,平安里学校则根据学生兴趣,对音、体、美等选修课程进行“走班”。
最早推行“走班制”教学的深圳中学高中部,则是所有课程都“走班”。尽管形式不一,但尊重学生兴趣、扩大学生选择权,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却是这些学校的共同目的。在试行“走班制”教学的部分老师看来,这项改革要取得好效果,小班化教学和师资充足是前提。现在,上述中学的数学、英语课多采取“走班”教学。
高峰学校校长叶志青介绍:随着数学和英语课程难度增加,有些学生感觉很吃力,好像跟不上。试行“走班制”分层教学前,时常出现同班学生学力不同而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学校也为此问题所困扰。通过分析,学校发现:跟不上的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恐慌区,过多的挫败打击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长时间处于舒适区,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高峰学校自2011年9月起,在龙华新区率先尝试“走班制”分层教学。与很多内地学校的快慢班不同,明德的走班制,不管是A班还是B班,任课老师都是同一个人,而且对B班,老师还更重视一些。A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接受知识较快,老师只需引导即可。B班的授课节奏则要放慢,还需针对该班学生基础薄弱特点,投入更多精力。学生受到重视,学习积极性就高了。明德实验学校初三数学老师高健发现:分层教学后,差生脱离了恐慌区,优生脱离了舒适区,全体进入学习区,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自信心也随之增强。endprint
避免进入恐慌区
随着中国孩子赴国外交流学习的增多,许多曾带队赴美交流的教师发现,相比于中国孩子在陌生环境中的腼腆含蓄,美国小学生可以轻松地和陌生人互动。在一次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交流活动中,中国教师发现:美国的小学生非常主动大方地与中国孩子交流介绍班级、学校的情况。班级里哪怕是年龄最小的学生都很自然大胆地参加交谈。他们谈吐流畅、热情周到地接待中国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舒服自在。而中国孩子在集体朗读时声音嘹亮,被点名单独回答问题时,就颇有些像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教师们发现:这是因为美国课堂会有意识地不断用新项目来挑战学生,经常让他们走出舒适区,形成主动思考并解决新问题的行为模式。校园内各种活动从策划,组织,到后续安排,全程都由学生分工协作完成。哪怕是初次经历的活动,每名美国学生也都表现娴熟。美国小学教育通过一次次有意识的训练,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孩子的自信,讓课堂洋溢着探索发现的快乐与成就感。
一位曾赴美国交流的英语教师看到,在带领两国学生上课时,美国教师让英语成绩较好的中国学生看着黑板发音。他们声音很小,背得磕磕绊绊,很缺乏信心。也许是心理素质不够好,也许是要面子,总之,不是优等生该有的课堂表现。教师立刻在黑板上写下来美国著名教师马尔瓦柯林斯的一句名言:“If you cant make mistakes, you can make nothing.”(不犯错,无进步)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在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时候脱离心理舒适区,教师可以把学生置于一定的风险中,比如当堂单独背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能懈怠,必须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完单词。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灵活多变的情景,让学生不得不脱离舒适区,全神贯注地竭尽全力完成任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一直在和教师同学互动,大脑很紧张,很容易疲劳,所以课堂气氛要尽量轻松,让学生适当放松紧绷的神经。
中国学生在传统课堂上集体朗读时是处在舒适区,被点名回答问题时则进入了恐慌区。这是因为教师的严格要求,让学生害怕答错。现实中,很多教师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稍有进步,就立刻加压加码;孩子稍有错漏,就对孩子表达失望。长期处于恐慌区的孩子,感到自己怎么做都达不到要求,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无法面对挫折。孩子们在恐慌区连续受挫后,自然而然地退缩回到舒适区,再也不敢走出来。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把孩子带出舒适区的同时,要尽量避免让孩子进入恐慌区,以免用力过猛,过犹不及。
内向学生的“舒适区”
现代教育创新的方向主要是“合作学习”“分组学习”和“翻转课堂”等。这种趋势忽视了内向的学生。所有的模式都推崇互动,性格外向者在课堂上如鱼得水,但是过度强调这一点,会损害到习惯于独自思考的学生,让他们在不停互动中耗尽精力。中国学生早已习惯了两人同桌,这是一种典型的分组学习。这种合作教学中,学生缺少了安静的沉思,缺少了无需耗费精力也不会时常分心的安静学习的时光。
国外有测试表明:占了全部人口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内向者,时常被认为是害羞的、忧郁的、不爱交际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内向性格的力量》(《QUIET》,又译《安静》)一书作者苏珊·坎恩(Susan Cain)在她著名的TED演讲中说的那样:内向者“在较为安静的、低调的环境里感觉最有活力、最能够马力全开,同时也是最能展现自己能力的时候”。
据深圳明德学校教师梁鑫观察到:分组教学的安排,制造了噪音和令人分心的环境,使得某些学生特别难学进去;一些学生经常要求延长默读的时间;一些学生更喜欢在安静的房间里学习。梁鑫说:这使我想到在美国私立高中灰熊青年学院网站上的这样一段话——“那些在学校学得很辛苦的学生,通常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交和情感交流的技巧,所以他们无法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灰熊青年学院,并不教这些学生学会融入班级,只是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在灰熊学院的课堂上,学生们坐成单行,没有同桌。很多内向的学生从分组学习的公立学校转学到灰熊青年学院后,成绩大幅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