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联合国定义,中国在2001年进入老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达到7%,将在2025年和2040年进入高龄社会和超高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达到14%和21%,中国人口老化速度全球第一。
面对严峻的形势,决策层开始考虑医疗和养老结合的政策规划。2006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鼓励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政策的不断完善给医养结合创造了较好的制度环境,为医养结合的持续推进指明了方向。
同时,健康服务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也为医养结合带来新的机遇。“十三五”期间,健康服务业和养老产业都是新的朝阳产业,二者的升级将有效促进医养结合的多元化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医养结合事业,以经济增长促进医养结合的快速推进。医养结合规划中明确“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将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在资本和服务提供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和深度运用,医养结合的服务流程将进一步优化,服务手段和方式将进一步创新。
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首先,多头管理不利于医养结合政策的执行,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生计生、人社等部门,存在职能交叉、资源浪费甚至部分政策冲突等问题。其次,服务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无论是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服务,还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皆存在服务动力不足或服务能力不够的问题。再次,政策和环境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仍有待提高,尽管医养结合可预期的市场价值巨大,其产业潜力吸引着众多社会资本跃跃欲试,但诸如土地、税费等实际问题仍给较多的社会资本带来阻碍。另外,对于医养结合这样的新兴事业,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养老机构都存在人员短缺的问题,更别说医养复合型人才。
发展医养结合十分必要、十分迫切,面对诸多现实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建立以某个部门牵头的工作机制,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加大对医养结合的政策优惠力度。二是充分整合开发现有的医疗与养老资源,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体系。一方面,加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对养老照料的健康支撑功能,如建立老年医学中心、建设老年医学专科、将部分二级公立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治疗床位转型为护理床位等;另一方面,规划建设新的集养老和医疗功能为一体的老年护理院、护理站。三是构建医养结合多元化筹资体系。在经济下行、医保资金风险加大等现实条件下,整合现有筹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筹资体系十分必要。四是加强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力度,改善激励机制,吸引社会剩余劳动力投身到该领域中。五是从技术层面加强对医养结合需求的评估,以便为政策调整提供证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