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课堂教学中的“真性情”

2017-09-26 11:38陈树新
师道·教研 2017年9期
关键词:真性情东莞幸福感

陈树新

市里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能手”的复赛,分组抽到的课题是自己之前最不想面对的哲学模块。难上加难的是,要在一节课内完成的《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课,容量特别大,理论性特别强。在向两位学科前辈请教之后,我决定将授课思路回归到“生活味”和“乡土味”,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感受一番“哲学味”。

一、授课尝试:生活体验中生成知识

经过仔细构思,将课堂立意确定为“化繁为简、贴近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在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中生成知识。

在知识处理上,注重形成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探究(基本矛盾、规律)→社会生活发展方向(趋势)。在教学环节上,设置了3个“生活体验”活动,分别对应3个重点“知识生成”。第一个是“幸福”,由学生列举描述“东莞人生活中的幸福感”,对应生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两者的关系”知识;第二个是“珍惜”,由学生思考分析“东莞今非昔比巨变的原因”,对应生成“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这一社会普遍规律”知识;第三个是“未来”,由学生畅谈“分析如何实现东莞高水平崛起目标”,对应生成“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主义改革”等知识。

二 、教学反思:哲学课堂教学的“真性情”

此次参赛,让我对高中哲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亲身体会。即便是以理论知识内容为主的某些教学内容,也完全可以“基于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出和谐灵动的教学形式,从而让课堂弥漫“思维味道”,富有“真性情”的生命临场感。

(一)本真的课堂体验

恰当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如同是教学实施者加工准备的特殊“微观环境”,可以为高中哲学课堂教学起到“穿针引线”的“引子”作用。赛课教学让学生描述“东莞人的幸福感”时,为了突出情境的真实有效,实际是缩小到“以六中(赛课所在学校)人为例”,让学生分析身边有哪些幸福感、这些幸福感的底气来自哪里。由讨论“幸福感”引出“社会意识”的知识,由讨论“支撑底气”引出“社会存在”的知识,由讨论“社会意识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依然存在的负面因素”来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知识。

(二)理性的教学组织

1. 知识生成性。哲学教学知识要点多,理论逻辑性强,特别是社会发展的理论对于高二学生而言,在文本解读上相对比较抽象和深奥。在教学中更加需要借助“接地气”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在思考、讨论、辨析、领悟中自主建构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哲学思维的魅力。以赛课教学为例,引导学生以东莞社会的“今天”来生成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以东莞变迁的“昨天”生成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以东莞发展的“明天”来生成理解“社会发展总趋势”,最后以“供给侧改革”的时政热点来总结运用提升。

2. 课堂趣味性。哲学本身是给人智慧的学问,如果因为枯燥,甚至晦涩的“说教”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令人遗憾的。在赛课教学中,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特别借用了当下时髦的“抢红包”形式来包装3个“生活体验”环节,在课件呈现和现场互动中,都巧妙“抄袭”了微信红包的“形式”与“乐趣”。当学生抢到“恭喜发‘才”的特别“红包”时,点(拆)开一看发现是分别以“幸福”“珍惜”“未来”为主题的探究任务,既满心惊喜又略带感动。

(三)深情的价值渗透。

1. 地域乡土情。学生生活所在地的乡土素材,是最直接而鲜活的教学资源。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笔者选用了赛课所在学校的美图,选用了东莞城市名片和标识、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事件和数据、東莞“世界工厂”的辉煌与“企业倒闭潮”的困顿、东莞商事改革和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等事例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事理分析中理解知识,在理解运用中共同关注自己城市社会的“高水平崛起”。

2. 交流师生情。在“导学明理”中同步实现“入境悟情”,也是优质教学所追求的境界之一。赛课时站在教材单元“拥有更美的人生”的主基调下,在课题引入时,用“我们生活的城市,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我们热爱的沃土,拥有独一无二的魅力”词句来调动学生情感味蕾;在推进教学环节时,以师生和谐互动、生生有效互动,达到情理交融;在畅想未来结束时,又以“一座城市因一个时代而辉煌,一个时代因一座城市而更加精彩”词句,深情期盼“共同生活的家园”以及“家园里的每一个人”“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每天绽放新精彩”(东莞城市宣传口号),由此将课堂情感价值体验推至高潮,圆满结束教学内容。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性情东莞幸福感
跟真性情的人在一起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跟真性情的人在一起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假天真抑或真性情——婴宁形象之我见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走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