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企业的用人标准为导向 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7-09-26 11:19张冬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9期

张冬梅

摘要:提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一直是难以破解的难题,尤其是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到来之时,只有专业技能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难以立足企业的,以学生就业企业的用人标准为目标导向,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思想需求,解决学生困扰的问题,才能让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适应性,从而培养良好的品质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企业用人标准,校企衔接,思想教育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明确指出了企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高素质”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 ,这一内涵必然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一个衔接点---以学生就业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依据和导向,使教育用人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有机融合起来。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企业用人标准的表现:

1.重专业技能,轻道德品质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学生家长往往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的培养,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试和教育,最终出现就业时的各种不适应,学生的就业定位不准,情绪不稳定 ,思想波动大,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差,表现为就业率高,跳槽率高,失业率也高的“三高”现象,这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缺陷和不足。

传统的育人主要靠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团组织及学生工作部门。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学科研与思想教育无关,导致教而不育的现状,缺乏全员育人的思想和观念,出现教学和育人两张皮的现象。

2.思想教育与学生实际脱离

随着时代的飞跃发展,高职学生面临着各种思想纠结:新环境的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各种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的调整,恋爱与择偶的困惑,求职与择业的挫折,各种压力纷纷而至,其思想状况令人堪忧,是学生迫切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给高职院校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教师提出了严峻课题。

多年来,我们的思政教材往往滞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想日异月新的变化,同时,即使使用相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师讲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水平,产生效果也不一样,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以学情引导教请,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的思想动态出发,已解决学生的问题为本,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实践转化形式。

3.学生在企业就业阶段,思想教育出现真空,弱化的问题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随后,这种培养模式在全国高职院校广泛推广和实践,在这种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对高职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新的攻坚任务,一段实践后,高职思想教育存在着“结不上”、“联不紧”、“下不去”的现象,特别是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思想教育弱化,出现学生思想不稳定,面临的困惑问题的得不到释压,学生进入初始就业时,由学生身份转化成企业工人,各方面的种种不适得不到及时的调整,思想教育出现真空时段,表现为:是就业了,但不几天就跳槽,或者失业不干了,这就是“三高”现象。

解决这种问题必需找到切入口,就需要把企业的用人标准与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衔接起来。

二、就业企业用人标准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意义

1.树立正确成才观的客观要求

郭学旺在“关于大学生‘成才观教育的思考”中对成才观的看法是,“成才观”是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内的全面的素质要求,只有素质全面发展才是合格的人才,否则,就是不合格人才,甚至是畸形的人才。

蒙牛企业的用人原则: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网络有一句话:有德有才是优质品,有德无才是合格品,有才无德是次品, 无德无才是废品。

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要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需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最好的资源和载体,而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是风向标和依据。

2.解决学生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1).从学情上来看,生源整体质量不高。高职招生普遍是在高考招生的第四批,录取分数在260分至400分左右,综合素质跟普通院校相比差距较大,学习能力、对待学习的态度、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生活习惯等都存在问题。

(2).“准职业人”特征明显。高职的学制多数是三年,就业方向是成为企业的技能适用型人才。

(3)就业竞争压力大,工作比较辛苦,就业初期工薪較低。

(4)环境转换比较快,从课堂理论教学——学校实训车间——企业实习——企业就业。

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学生内化不断调整适应,而内化的钥匙是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改变育人者与用人者脱钩状况的现实要求

随着“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的推广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也顺应这一办学特色,并探索双方合作的具体方式和契合点,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就业企业这些平台,紧紧围绕用人标准,引导育人模式的改革,探索育人者与用人者结合的新思路。

4,实现企业和院校双赢的有效途径

(1)实训基地和就业企业为高职的思政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鲜活的教育素材和教育情境,有利于学生丰富内心体验,增强对职业的认知,深刻理解思政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2)促进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通过学生的实习实践,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收集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置换,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改革。使教育育人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相衔接。endprint

(3)提升思政教师整体素质。通过衔接,丰富思政教师的职业经验,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使教学方案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4

(4)推动企业的发展。高职学生融入企业,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文化的影响力,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参与企业的文化建设,丰富企业的文化生活,增强对企业的感情,推动企业的内在发展。

三、以就业企业的用人标准为导向,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顶层设计,树立全员育人的大教育观

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但在實施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渗透德育于教学中往往因教师不同,因专业不同,效果也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顶层设计,全员育人。

1.每个专业,每个学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让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单元的课程设计中;采用的方式、方法体现灵活性,趣味性,实用性。

2.发挥两课教师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创新思政课的改革方案。

3.统筹辅导员,班主任,党团组织及学生工作部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与策略。突出专业性特点,学情特征,阶段目标特点,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起来,避免各自为政,重复教育。

(二)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建立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

1.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高职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大致经历五个阶段:新生入学阶段,在校学习阶段,在校实训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就业阶段。每个阶段的思想教育侧重点都不相同,授课内容和方式突出阶段性,这五个阶段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性教育,制定全过程育人的实施方案。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思政课教师到企业采访学习,然后将所得整理、提炼并贯穿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悟、体验企业文化及用人标准;其次,通过到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学生在工作中亲身感受、企业用人标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自己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团结合作、遵守劳动纪律等观念,强化对企业用人标准的认同感,为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三)依托企业用人标准,精选教学内容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

“精“就是一统编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阶段特点、现实需要、身心发展特征、热点关注选择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取舍以学生“必需”“够用”“管用”为尺度,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进行,把学做人和学做事有机结合起来;适当删减教材中与中学重复的内容,同时将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及学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纳入课堂,通过大家的交流、争辩得出正确的认识。探究思政课教学与就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来安排组织教学,使每一堂课都与学生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紧密相联,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从而使有限的课时成为教学精品。

(四)改革考核方法引进企业评价机制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量化考核,改变过去单一的考核方式,实行多元化考核。避免少数学生平时不注重学习和出勤、期末考试临时突击的现象。在动态的考核管理中还引入了企业评价机制,通过企业实训反馈,及企业人事部门考核使考核更具公平性和透明度,将企业用人标准融入到考评当中。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担,承受着百年树人的长期重任这需要思政教师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地开拓创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最佳结合点,为服务地区经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4)(9)。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z】。

3.刘彤,汪晓萍. 利用校企合作开展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9,(4)。

4.毛加明.“两段衔接、三方共育”式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13,(8)。

5.刘书华.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学生职业未来生存发展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黔东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