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课文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这是传统的做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但如果我们从结构入手分析课文,也不失为一条捷径。这种分析课文的方法,我们暂且称之为“结构分析法”。在采用“结构分析法”之前,我们一定要界定“结构”的内涵和外延。结构,古人称之为格局。现在一般人的理解是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总爱说“它是作者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的合理有序的组织安排”。值得一提的是:线索不能划进课文结构的范畴,因为结构解决的是文章材料的组织安排的方式问题,而线索则是解决文章材料串连的根据问题。
在教学中,师生进行的所有活动的主要媒体和凭借是课文,所以,要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应首先从课文着手。一篇课文,总是由如下四部分组成:材料、主题、语言、结构,前两者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后两者构成了作品的形式。结构,只是课文组成要素之一,从它入手,能提高教学效率吗?据笔者的实践和观摩经验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在结构各项内容中,开头能显示出文章的格调、气势和气氛。例如,鲁迅先生大多数杂文,开篇便充满火药味,显示出了其投枪匕首的锋芒。一篇文章,其优劣往往在开头即给读者留下印象。同时,开头与结尾总起着表现主题,深化、升华主题的重要作用。层次和段落既能体现文章内在思想结构,表现出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题的逻辑关系,又能体现文章的外在形式,包括作者的布局谋篇艺术和语言特色。過渡与照应有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的作用。
由此可见,结构各部分内容不仅体现着作者的思路导向,也体现着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抓住了结构诸要素,也就找到了通向主题和写作技巧的桥梁。
一、从结构入手,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题和写作技巧
如在教茅盾的《风景谈》时,笔者让学生先弄清文章结构,学生根据作者对风景的评论,将文章分成逐层深入的四个层次,并结合文章开篇点题、篇末深化主题的习惯,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思想——赞美具有民族精神的革命军民。此时再将写作背景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能领悟到以“沙漠驼铃”开篇的用意——掩饰真正写作目的,以避免“文字狱”的桎梏,进一步掌握了文章“赞美具有崇高革命精神的陕甘宁边区军民”这一主题。了解了文章表意含蓄的特点,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本文的一个学习难点。此时再读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深情厚意便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构思的匠心——用递进式的评论串连文章,诉诸音、形、色去描绘画面及文章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的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理清结构有助于训练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
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是在理清材料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篇文章,篇幅再长,材料再多,它在结构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文章通常可以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大部分,而这三部分总体现着材料产生——发展变化——结束的过程。结构的开头是材料的产生,结构中的层次、段落展示材料的发展变化,结尾则是材料的结束。结构理清了,材料的来龙去脉也就搞清楚了。那么,材料之间的、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也就清晰了。
理清材料关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材料间清晰的逻辑关系又能给读者一些启示,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起促进作用;透彻理解材料能丰富学生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由于能力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也必然会随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得到增强。另外,文章的结构跟作者的逻辑思维是紧密相联的,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也就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所以,在教学中,结构的剖析也有助于弥补因文理分科(或文理偏科)而出现的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学生的缺陷。
三、结构分析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透彻理解课文材料能为学生作文提供想象和联想的客观依据;思维能力的增强、认识能力的提高会加深他们对所写题目、材料的分析,加深他们作文的思想深度;细致剖析词、句、段又能促进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课文结构又为学生剪裁组织安排材料提供了模仿范例。如许多学生学会了用“开篇明义”、“交代因由”、“点题”、“总结全文”、“蕴含哲理”、“评价言志”、“寄托希望”等方式结尾。在组织安排思想内容的展开步骤时,学生学会了根据材料自身特点,采用或时间或空间或时空纵横交叉等方式安排材料。态度端正的学生再在材料剪裁、语言锤炼上多下些功夫,必然会使得文章眉清目秀;对作文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也会取得一定的成效。
长久以来,在笔者的“结构分析法”的影响下,学生已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快速学习课文的方法,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已由先前的无从下手过渡到了而今的有条不紊、有的放矢,即学会了从结构入手,根据结构各项内容的规律和特点学习课文:1.了解文章中材料之间或材料内容的关系,从中汲取自然或社会知识。2.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把握主题,领悟作者情感,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3.剖析词、句、段的组合规律,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特色,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4.探究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当然,通过“结构分析法”学生需要掌握和能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远不止这些。另外,学生在具体运用“结构法”学习某篇课文时,对以上所列的知识和能力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完全可以“只取一点而不及其余”。
当然,用“结构分析法”带动教学,在实践中的操作步骤须得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师掌握的资料等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切不可把它当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搞“一刀切”。实际上,分析课文的有效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而灵活地加以运用。关于这点,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白华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221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