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 体会情感

2017-09-26 09:03朱丹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郁达夫文本情感

一直以来,人们之于“语文”的理解便在于“语言”与“文字”的层面上,以此为基础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就停留在了语文的“工具性”上。2000年,我国进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新课标》的出台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课程性质。由于长期以来对“工具性”理论的重视,当课标出现对“人文性”的指向时,很自然的,矫枉过正的现象就出现了,大唱“人文”成为了课堂的主旋律。如果说在语文教育完全从属于语言文字教学的年代里,文本化作了概念式的符号,那么在“人文性”过渡彰显的时期,文本就经常成为课堂的附属或被排除在课堂之外。

钱理群说:“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因此,以新课程的理念理解“文本”,它应该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归宿点与“人文性”的散发点。立足文本绝不是要我们处处死扣字眼,得到条分缕析的冷冰冰的概念和结论,而是要求我们回归文本,在文本的带领下走向知识的领悟、情感的体验、给心灵以慰藉,达到精神空间的拓展。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故都的秋》是其中不可多得的名篇。下面,我以郁达夫的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为契引,具体谈谈我对立足文本进行教学有效性的分析。

一、明确“文本”是教学中的有效资源的观念

要使“文本”成为教学中的有效资源是十分关键的。笔者认为立足文本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挖空心思去寻找文字的意义,与作者玩文字游戏。而是为了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获得阅读积累、情感体验、理性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所说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要求。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围绕“清、静、悲凉”作者展开了对景物的描写,这集中在课文的第3到第11段中。很显然,这是文章最耐读也是最值得分析品味的部分。以此为中心我延伸出这篇课文两课时的教学目的:1.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的特点;2.关注作者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结合作者生命体验分析情感的方法。每节课着眼于其中的一个目标加以落实,但在文本的运用上选择不同的角度。第一课时,我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故都的秋的特点之后选择这一部分的文本做细读。一方面,我通过自己的范读让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意境中,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讨论作者笔下的秋景是如何表现出北平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字与作者的生命体验的密切联系。我依然从文本开始,从学生已经掌握的一些写秋的古诗与学生熟悉的作者引入,让学生明确在读文章的时候,不能忽略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在体会文章情感的时候,要善于结合作者的生命体验。以此为基础,让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依然从课文第3到第11段中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深入体会文字下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与生命思考。

二、选择“文本”运用的有效方式

明确“文本”运用的有效方式是立足文本的关键。立足文本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诵读涵咏、细读语言等方式完成,但一定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离开整体去抓枝节,阅读就会变得支离破碎,没有了局部去探究整体,得到的只有孤零零的概念与结论。这就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在立足文本的同时,笔者既重视对局部文本的分析与解读,也适时地观照全篇,将局部还原到整体中去体会。要处理好这一关系,一是了解文本的特点。《故都的秋》是一篇不饰雕琢,完全遵从于内心感受的散文,由于充满真情实感,使他的文章犹如一首优美的诗歌,语言写意,意境深沉。既描绘了北国的秋景,道出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怀念,也充满了对人生,对社会与文化的思考。因此在引导学生品味第3到第11段的写景的文段之外,也让学生纵观全文,从这一部分与全文其他段落的联系中去品味作者的心境。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文本充盈着具有抑郁色彩的浓厚氛围,表现着一个具有传统积习的文人对一个具有浓郁传统审美特征的事物的情感。郁达夫在本文中所表述的“清、静、悲凉”,不单单是心情上的落寞,更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彰显,是一种具备传统审美习惯的审美情趣。而这种情趣恰恰是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都应该了解和感受的,也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结合分析文本,我确立了三个能力目标,希望学生做到:一是培养学生利用资源查找资料的能力;二是通过分析已知经验,达到对未知事物的触类旁通;三是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围绕这三个整体教学目标,我选用了抓住文眼“清、静、悲凉”、朗读涵泳、小组交流讨论品读语言的教学方式。因此,我要求学生选读个人认为最有感受的部分,要求读出感情、读出内涵、读出思想,然后分析文本字里行间的情感。为了强化学习的效果,我布置了“写一篇周记,感受福州的秋季,不少于800字”的课后作业。因为教学策略明确,教学环节就显得紧凑,采用的教学手法就能为立足文本、品味语言、体会思想情感服务。

三、立足“文本”应考虑教学实际

立足文本的有效关键是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情感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学生主体,因此教师要钻研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考虑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故都的秋》是作者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篇作品,又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掌握了文章的这一特点,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我注重寻找学生未知与学生已知的结合点——“秋”。从中国文学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对于秋天有所思、有所感的文人不只郁达夫一个,“秋”一直是文人们常用的一个关键字。对学生来说,在他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古代诗人、词人写秋的作品。那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分三步走:一是回顾背诵过的古代诗人词客或兴秋或悲秋的作品。通过这一步让学生通过诵读进入秋的环境氛围中。二是结合学生已经了解到的这些诗人词客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来揣摩这些经历体验与其笔下诗词的联系。从而运用归纳法让学生了解一个文人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是和他的文章诗词分不开的。三是让学生运用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介入对课文文本的分析,从而从郁达夫的生命体验中感受到其文字下蕴含的情感。这种教学策略的好处在于,背诵已学习过的诗词可以引起学生的表现欲望,激起學习兴趣,进入情景;结合诗人词客生命体验分析诗词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如此使学生生情、入境、思考、感悟,从而可以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思考角度要比较集中,让同学有话好说,能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又不拘于一隅。因此,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感受作者笔下的秋景,如将看到晴天时校园中大榕树树冠下透出的丝丝日光的感受做讨论,让学生感受“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的美感;将夏末同学们踏过校园内棕榈树落下的遍地白色小花的感受与北国的槐花“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相联系。这样一来,立足文本所引发的讨论,中心相对集中,感受便于体会,就不会变成你说说,我说说,他说说,大家说说的聊天课,也就不会失去教学的重点与目标。

从这一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能够从文本的分析中发现乐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获得真知、真感。从课后布置的作业的批改情况来看,学生也能领会到寓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的写作方式,将自己对于秋天的情感融会到“福州的秋”的写作中去。因此,立足文本在阅读课教学“感受情感”方面,是具有一定效果的。

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实践,阅读课的教学需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发散,想象才能自由开放。而且要求学生阅读时进行对已知知识的多点联系,能让学生从搜集的资料中旁征博引,加深阅读理解,提升阅读质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出感悟、体验、欣赏、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喜爱文本,从而感受文本,带来阅读的乐趣。这不仅是阅读课教学的关键,也是促成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的契机。

只有立足于文本,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潜心阅读,抓住细节,抓住血脉,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思想,才能获得语文本身具有的乐趣,感受语文本身的魅力,也才可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真正的生命,焕发出奇异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徐惠君.新课程理念下文本解读的三大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2).

[2]姜丽.文本·课堂——语文教学的生命[J].基础教育,2007,(1).

[3]王立根.语文教学之痛:“文本解读”的缺席(上)[J].福建论坛,2006,(12).

(朱丹萍 福建师范大学附中 350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郁达夫文本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贵人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情感移植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