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炘婷
摘要:《人面石像》一直被理解为一篇短小的寓言,但是其中却包含着霍桑丰富复杂的思想,石像不再仅仅象征着人类所具有的美好品德,而是启示着人类与神的特殊关系。本文将眼光集中于“人面石像”,探究其象征意义,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思想潮流以及霍桑的成长背景,得出结论,“人面石像”象征着美好的品质、人类对于上帝的赤忱的信仰和信仰所带来的藩篱。
关键词:《人面石像》 意象 原罪 信仰
霍桑是19世纪美国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在创作道路中,他受到了时代风潮、超验主义以及宗教原罪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复杂的思想内涵。在过去,研究霍桑的文学评论中,主要是将眼光集中于《红字》、《带七个尖顶的阁楼》、《福谷传奇》等几部作品,鲜有几篇谈及《人面石像》,提及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开放式结尾、时代背景对霍桑创作的影响以及该作品所呼唤的人应当具有的美好品质等要点展开。但归根到底,《人面石像》是一篇意象小说,并非一则简单的赞颂人性美好品质的寓言。爱默生在《论自然》中提到“每一件自然事实都是精神事实的象征”,一切象征都具有精神意义。石像背后亦是隐藏着种种意志,因此笔者从意象谈起。在文本中最主要的意象是“人面石像”,其次还出现了五个与石像具有共同特点的人,本文将以意象为起点,深入剖析“石像”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美好的品质、赤忱的信仰、封锁的藩篱。
一、美好的品质:人们应该倾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纵观全文,石像首先象征着一种美好的品质,这在文本的开头描摹石像时就表达了出来。
“其面容是如此高贵,其表情既庄重又亲切,仿佛那是发自一个博大而温馨的胸怀,足以将全人类拥进其爱心,并仍有余地再包容更多的东西。”在古老的山谷中,流传着这样一则预言:“在未来的某一天。将有一个孩子在此地出生。他注定要成為他的时代的最伟大、最高贵的人物,在他长大成人之后,面貌将酷似这尊巨石人面。”山谷中人始终相信,一定会出现一个与石像一样伟大并且有着同样容颜的人,此后,在文本中先后出现了五位与石像相像的人:聚金、老血腥霹雳、政界显要、诗人和厄内斯特。聚金与石像相似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在赚钱方面具有莫大的天赋和能力,因而得到人们的崇拜。老血腥霹雳则具有充沛的精力、刚强的意志,他的赫赫战功引得人们为他呐喊。政界显要能言善辩,甚至连面容都与石像有些类似,他巧舌如簧,使所有人都相信他。诗人天赋异禀,用诗歌传递真理,厄内斯特甚至认为诗人就是预言中最伟大的人。而最后,诗人却道出最像石像的是厄内斯特,厄内斯特庄严的表情。浸透了仁爱,简直就是石像的化身。
其实,文本中对于厄内斯特的美德的赞扬是非常明显的,石像象征着美好的品质。而与石像最为相似的正是厄内斯特,文章在多处表现出了这样的引导:
由此可见,文本中一直存在倾向:厄内斯特就是那个最伟大的人,他的伟大之处主要表现在三处:①厄内斯特具有始终如一地坚持一件事的品质,他每天都要花上几小时凝视石像,感受石像的目光,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谈到崇高风格的培养时提出读者应当在作品中感受古人的精神气魄,“在狂热中不知不觉地分得古人的伟大~。厄内斯特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分得石像的伟大。②厄内斯特对待他人态度非常友好,与邻居都相处地很好,并且愿意解答别人的疑惑,帮助他人,举止庄严而又充满仁爱。③厄内斯特是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人,他始终臣服于石像的伟大,始终在等待并且一直在保持热烈的心情去期待有一个与石像相像的伟大的人出现。
通过检索发现,在一些论文中,存在着这样的观点,即那个最伟大的人就是厄内斯特自己,其他四个人的出现只是作者在告诉读者,伟大灵魂与财富、权势等因素无关,以此突出对美好品质的赞扬。但是在文本的最后厄内斯特却并不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伟大的人,而是继续等待着那个人的出现。这显示出了厄内斯特的自我怀疑,同时也表明尽管厄内斯特的品质在文本中格外突出,但他与之前的四位石像相似者本质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一个伟大的神的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部分与石像相似的特性,依次是精明能干、意志刚强、能言善辩、天赋异禀、庄严仁爱。但是必须看到的是,文本将厄内斯特塑造成与石像最为接近的人,表明了他所具有的美好品质必然是极为重要的,是伟大的石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值得人们倾其一生去追求的。作者将他塑造成一个具有美德的人,表明霍桑努力向读者传递的是人类应该去追求美好的品质。
同时,作者赞颂厄内斯特的美好品质,却并不认同美德等于伟大,因为厄内斯特与石像并不是一模一样的。首先他虽具有美德,但不具有聚金、老血腥霹雳等人的能力。其次,他与石像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具有着对石像的崇拜与臣服。石像屹立于天地,昂首挺胸,不向任何人俯身,而厄内斯特则是一个崇拜者,所以,他也并不是那个最伟大的人。这里体现了作者的态度,对于一个人来说,美好的品质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但不是唯一的。具有了美好的品质可以让人们成为更好的人,但并不能让人们成为神。
二、赤忱的信仰:对至高无上的上帝意志的拜倒
在文本中。人们对于石像具有着坚定的信仰:“许多人坚信不移:这条山谷的富庶应归功于那慈祥的面貌,从那里不断散发出来的仁爱,照亮了云层,熔进了阳光之中。”这份信仰几乎就如同石像本身一般坚硬,一般尊贵。石像虽是一个非人的形象,但它至高无上、和蔼可亲,用一种包容的姿态俯瞰着每一个人,这是一种神的姿态,它象征着上帝,是文本中最伟大、最高贵的个体。山谷中的人一直在等待一个与石像一样伟大的人出现,他们表现出了对石像狂热的崇拜,并且对每一个与石像相似的人都衍生出狂热的崇拜,想要看看那些人是如何分享石像的伟大。但所有的相似者都只是相似,他们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只有石像是真正无懈可击的。石像引起的赤忱的信仰与无条件的拜倒可以从山谷中人以及厄内斯特的态度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生活在山谷中的每一个人都对石像的高贵坚信不移,他们认定石像的仁爱与光辉照亮了山谷与其中的每一个人。并且这份狂热代代相传,从很早以前的印第安人祖先开始就是如此。人们笃信石像的伟大,才会希冀在普通人当中也出现如此伟大之人,因此这份信仰是根深蒂固的。其次,每一次有潜在的伟大人物出现,人们都热烈地欢迎,这种崇拜几乎是盲目的、不假思索的,不论聚金、老血腥霹雳长相如何、品质如何,人们对于他们固执的信仰都会先入为主,直到他们不再显露出如石像般的尊贵姿态。人们才会放弃。
厄内斯特几乎是文本地位最高的人物形象,他和蔼可亲、心底善良,总是可以说出平凡人说不出的见解。首先,所有他具有的灵性都寄生于他对石像的崇拜与信仰,厄内斯特在与石像的对话中,汲取了智慧,培育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庄严仁爱的人。其次,厄内斯特的信仰几乎贯穿了全文,每一次希望落空时,他都会听到石像的安慰,“他会来的!别担心,厄内斯特;那个人一定会来的!”“别担心,厄内斯特;他一定会来的。”“我比你等候的得还要久呢,但我还没有厌倦。别担心,那个人一定会到来的。”最终,在大家都认定厄内斯特就是那个伟大的人时,他却丝毫不认同:“厄内斯特讲完他要说的话之后,便挽起诗人的胳膊,缓缓的向他家走去,心中仍希冀着某个比他更智慧、更美好的人不久以后将会出现,并且长着和巨石人面相像的面孔。”厄内斯特的反应揭示了他对于石像的绝对信仰,他一直沐浴在石像的注视中,他坚信是石像教育、培养着如今的他,所以他一定不是那个伟大的人。
因此,不论是人们的狂热或是厄内斯特美德的养成与自我的怀疑,都深刻反映出他们对于石像的信仰。这样的思想与霍桑的原罪意识不无关系。霍桑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原罪观”是一种根植在他内心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人生而有罪,因为罪是会遗传的,并且这种罪是无法通过捷径消除的,在霍桑的作品《胎记》中就表现出了这一点,原罪就像胎记,无法消除。而只有上帝具有恩赐和救赎的能力,若是人们足够努力、足够热忱,便能成为上帝的“选民”,获得救赎,反之,则会成为“弃民”,永远无法自拔。这样的观念决定着人在神面前的地位是卑微的。这与文本中。人类与石像的关系是一致的,即石像正如神一般,要求着人们的绝对臣服与绝对信仰,这是透过石像的伟岸形象所隐藏的内在含义。
三:封锁的藩篱:只有自我救赎而没有冲破神力的可能
石像的存在,激励着人们不断完善自我,获得美德;石像的地位,致使人们无限的崇拜与信仰。但是厄内斯特的不自信也暴露了,人只能无限靠近石像,但无法藐视他、拒绝他的权威。这样看来,绝对信仰之外,石像同时也是一道牢不可破的封锁的藩篱,是人们无法通过的围墙。人类具有着尽善尽美的权力,却没有超越神性的可能。
从时间角度看,死亡和时间具有消解的力量,人终将老去、死去,生命的長度追不上时间的长度。但是对于神来说,往往不受影响。文本中对于石像的设定是一种永生的状态,而厄内斯特却从孩子不断长大、变老;第一位出现的相似者聚金也是在临死前、死亡后,完全失去了之前精明能干的特点,变得老朽不堪。对比之下,就可以发现,霍桑笔下,人和神在时间作用下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厄内斯特只有一生,而石像却是一种永恒。这也就显出了神在人面前具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与至高无上的能力形成了一种对人无形的压迫。
19世纪的美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从南北的矛盾到战争的爆发,经历了一个满布硝烟的过程。帕灵顿说:“半个世纪是一个奢华的青春时代,它陷身浪漫主义,像亚伦神杖一样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但是在创造奇迹的路上,一路披荆斩棘,人人都需要给心灵寻找一个落脚点。因此这个时代也是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强调了人的作用,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具有无限的潜能,足以改变世界。这在战争背景、乃至是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当人相信自己具有巨大的潜力,才终于有了冲破传统的可能。但是在文本中,霍桑所传递的思想与超验主义的主旨并不完全一致。他具有超验主义的部分特点,塑造了美好的人性,但是带上了保守色彩。首先,因为霍桑是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人,在他的意识中,人生是在赎罪,而他赎罪的方式不是去打破藩篱,冲破世界,而是去实现自我的发展。他不拒绝以自我的前进带动世界的进步,也并不否认人的创造力具有无限的可能,但一切的创造于他而言都是为了内心的信仰,为了现世的救赎,这与超验主义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其次,在一个乌托邦盛行的年代,霍桑表现出了一种忧虑的态度。山谷人的漫长等待象征着现代人的乌托邦之梦是一场疯狂的空想,与神比肩甚至是超越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尽管霍桑在《人面石像》中透露出的思想是矛盾的,但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他只是把超验主义放脱的激越与冲动,转化为向内的道德修为和精神求索。他鼓励人们寻求自我的进步,但他的激励是有条件的,前提就是人生而有罪,人生而不能与神抗衡,那么一切有神的地方,既有仁爱,也是藩篱。
四、结语
《人面石像》不再被理解为一篇简单的寓言,是因为其中蕴含的霍桑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他既是在赞颂厄内斯特,但厄内斯特在石像面前又是十分渺小的。在超验主义者看来,人的力量足以目空一切。但霍桑对此一定是不认同的,这与霍桑本人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但也能看出,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他更提倡务实而非空想。神明虽然是跨不过的高山,越不过的巨人,但在信仰神明的同时,霍桑同样支持人们将眼光集中于自我的发展,并且坚定地相信自然可以塑造出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