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犯的至美追求

2017-09-25 09:10李婉颐
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香水人性

摘 要:改编自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同名小说的电影《香水—— 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多被视为对一个残酷杀人犯离奇一生的讲述。然而此电影实际揭示了社会等级差异、人性变异和解放以及狂烈艺术家对于美的极限追求等诸多深刻主题。本论文主要从对比手法、叛逆手笔和特殊意象诠释三种表现方式的运用,探析它们在传达电影另类思想和美感体验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香水》 人性 展露手法

电影《香水—— 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以下简称《香水》),改编自德国著名作家聚斯金德的同名小说《香水》。故事以18世纪的法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嗅觉异常灵敏的天才香水制造师,为了追寻世间各种奇香而残杀处女的故事。

电影所刻画的历史背景饱含时代特色,其以灰暗的色调及污浊的布景展现了18世纪仍奉行君主专制制度的封建国家——法国的真实社会风貌。电影从种种细节之处,展现了彼时法国社会不同等级之间的生存差异、生活差异甚至人权差异。与此同时,电影也不乏表现人民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片段和情节,在为观众展现18世纪欧洲典型社会市井生活的同时,还充分展现了人作为个体对于自由和真正信仰的追寻及人性解放的无限渴望。该电影被定义为一部犯罪剧情片,而由于其对于特殊意象,如果梅、鲜花、白光、碧海等的选择和利用,杀害过程的残忍和意图的血腥被一定程度地弱化;同时,其处女意象的选择更是对绝对权威的大胆反叛,使电影《香水》所表现的社会精神内涵愈加丰富和全面。

一、“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电影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从电影的图画表象和思想内涵着手,体现出强烈的叛逆意识和讽刺意味;同时,也让观者感知到“对比”可谓是18世纪欧洲社会一个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词汇。

第一,从电影的图画表象看,影片中最为显而易见的即阶级之间、贫富之间的差异对比,电影创作者们运用光线、环境以及人物的着装样貌等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让人在画面进入眼球的第一秒就捕捉到了电影想要表现的阶级差异。肮脏的街道——豪华的马车、邋遢的乞丐——精致的贵族、瘦弱的苦工——丰满的贵妇、怡情的芳香——刺鼻的浊臭,种种对比在主人公灵敏的嗅觉下幻化成单一的“气味”,通过“气味”,分辨出他们的阶层或地位。同时,肮脏黑暗的街道尽头是装修华丽而明亮的香水铺,贵族小姐在此评鉴各式流行的香水精品,而窗外的主人公格雷诺耶,一身破败,站在富丽堂皇之外,捕捉气息。这一个极其简单的推进镜头正是18世纪欧洲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影。笔者认为,该镜头还有进一步的思想内涵——黑暗的尽头是光明,而光明的表象却是极致的奢华和高贵,讽刺之意尤为凸显。社会改良分子们热切渴望的光明未来却依旧暗含着虚伪和不平等,人性的本质不容忽视,欲望仍然爆棚,人们在上一个虚伪之中挣扎,殊不知又将陷入下一个虚伪之中,那么光明的意义究竟又在何处?电影通过场景及人物的对比,讽刺了在不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幸运儿所展现的优越感,而在宿命之中的不幸者却必须背负命运的十字架,在肮脏浊臭的生活环境下苟延残喘。

第二,从思维内涵来看,主人公格雷诺耶出生于巴黎最为肮脏恶臭的贫民窟售鱼市场。他的母亲因为弃婴,而被送上绞刑台处死,从此格雷诺耶的人生辗转于各类交易人手中。正是这样一个如此卑微下贱而毫无尊严的生命,在因为杀人无数而被送上绞刑台上时,却用一滴融合了十三位处女的体香的香水蛊惑了民众,从而逃脱死刑,此时此刻所有人都跪伏在他的脚下,称其为“天使”,甚至连被害人的父亲都向他下跪请求原谅。此时的格雷诺耶已成了神的化身,一滴绝世的香水使他充满了神性而得以掌控万灵。故事末尾,格雷诺耶回到自己出生的鱼市,在众人面前,将所剩的所有香水浇于自身,使自己因着众人狂热的炽爱而被分食。主人公制得的绝世香水使其手中掌握的威力比金钱、恐惧或死亡更强大,可以随意激发人们对他的爱慕之心;他甚至可以凭借这瓶小小的香水,征服世界,甚至写一封香水信给教皇,宣布他是新的救世主。低贱的出生和神性的死亡,在强烈的对比中,我们体会出18世纪欧洲社会对于宗教、对于神的质疑。

二、内涵丰富的叛逆手笔

《香水》为了表现18世纪的人们在思想上渴望自由与解放,其对于死亡的刻画以及万人性爱狂欢场面的设计也十分独特。

主人公格雷诺耶初次杀人的对象是一个卖柠檬的少女,其处女的体香让格雷诺耶无法自拔而苦苦追寻,不料却失手错杀了她。然而格雷诺耶在错杀少女之后,并没有选择逃跑或者自首,而是将尸体摊平,撕开外衣,贪婪地享受尸体残留的体香。电影在此故意弱化了主人公杀人的残忍性,展现了其对于人体香味的极限追求。而残杀少女的记忆,也成为他起死回生的救命稻草以及为世人所铭记的人生旗帜,这种对于犯罪的另类表现,使得电影的叛逆性和前卫性尤为突出。作为天才的制香师,香水便是格雷诺耶穷尽一生追求的艺术品,艺术的美感在于气味,所以死亡对于他这样一个没有接受过道德教育的艺术家来说并不可怕,其人生意义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向死而生”的意味。在故事的结尾,格雷诺耶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将香水泼洒到自己身上,任众人将自己分食,其对于自身的毁灭只源于格雷诺耶有着把握自身命运和归宿的权利。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主人公因杀人被捕,并被拖上行刑台的情节。所有在场的民众,本要目睹法律对于这样一个变态杀手的处罚,然而在格雷诺耶滴出香水之后,在混合十三位处女体香而成的香水氛围中,纵欲狂欢。从主教,到各类贵族,再至平民百姓,没有阶级的区分,没有老少的差别,没有男女的界限,所有人都沉浸在性的绝对自由之中,达到充分的欢愉,这样的刻画非常大胆且有张力。人首先作为动物在世间生存,因为种种规律经社会约定俗成,而有了认知和控制。然而在这里,众人脱去了伪装自己的外衣和面具,任原欲發泄。“每个人在其中感受到的是不受道德与法则规范的自我,释放了长时间压抑的自我。”从这个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18世纪欧洲社会由于压抑而促使人们对于人性绝对释放的渴望。同时,电影所表现出的对于18世纪欧洲法律和权威的思考和怀疑也不容小觑,电影中两次出现对替罪羊的描写,一次源于无法捕捉犯人的耻辱,一次源于民众对于全城纵欲的历史磨灭。在两次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当局政府均采用寻找替罪羊的方法,平复舆论,最终却让真正的罪犯得以逃脱。这样的描写,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法律的畸形,表现出对于绝对权威深深的怀疑。法律被人所制定,就必定存在缺憾;权威被人所信服,就必定存在荒诞。

三、特殊意象的完美诠释

影片每一次刻画“杀人”过程都会选择一个意象来弱化其意图的暴力和血腥。例如主人公格雷诺耶第一次杀害的是卖柠檬的少女。柠檬的香味与少女的体味融为一体从而引起嗅觉天才的注意,在对香味的狂热追寻和贪婪捕捉之下,格雷诺耶失手将少女杀害;另外在影片高潮部分,主人公搜集的最后一味处女体香,来自伯爵的女儿萝拉。电影回避了格雷诺耶杀害她的过程,而在清晨的海风吹拂下,将萝拉赤裸的尸体与碧蓝的大海、刺眼的阳光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得到一种扭曲的美感体验,从而使杀人行为的残忍度得到有效降低。格雷诺耶对于处女体香的“油脂提取法”虽然带有虚构色彩,但这种“不见红”的杀戮手段却使得杀人行为在美感上得到一定的提升,“香水”也因此更为纯粹动人。

影片除了刻画主人公的犯罪心理和过程,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即“处女”的意象表达。处女象征着纯洁,而由处女的体香混合制作出的香水却引发了万人狂欢纵欲。电影通过这样的冲突,表现了一种用绝对纯洁反抗绝对权威的意识,权威本身也由此遭到了戏谑和讽刺——在人性面前,任何的标签都毫无意义;在欲望面前,任何的说教伪装都不攻自破。在前往哥拉斯的路上,格雷诺耶第一次意识到世界上唯一无法捕捉的是自己的味道,所以他的一生对于任何人都无足轻重,唯一能让自己不被忽视、不被湮没的方法就是利用自己特殊的嗅觉和古老传统的手艺,采集处女的体香制作世间最完美的香水,这是格雷诺耶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判定和永存的信念。可是由于他未经教化,自始至终都处于原始状态,所以他的价值观无法得到世俗的肯定。人们呼吁用极刑处置他,一定程度上是对其自我价值的否定和鞭笞,在众人的唾骂声中,格雷诺耶的信仰大厦轰然倒塌,他要做出挣扎和反抗,于是用一滴香水致使眾人对他朝拜并乐享其中。然而当一切欢愉过后,这样的传奇记忆,却被人们强行抹去。群众自主选择性的遗忘,比遗忘本身更令格雷诺耶绝望,其信仰彻底崩溃,他将香水淋遍全身后,在自我满足和享受的制高点彻底毁灭。

《香水》原著小说及同名电影皆由德国作家及导演创作而成,因此其内容和场景也包含了德国哲学的深邃和肃穆,作品中随处可见创作者们对于社会以及人性的思考。例如对于酷刑的展现、对于教育缺失的暗示、对于爱与罚之间极端转换的刻画……原著作者聚斯金德的文学创作擅于将焦点投射到没有社会地位,甚至看似没有存在价值的边缘人物身上,这样的角色与时代格格不入,被人抛弃甚至被人唾弃,格雷诺耶就是其一。而正是这样的边缘人物,却能够被赋予更多的价值和意义,小人物的挣扎与幻灭,在大时代的滚滚风尘之下尤为突出,悲剧感也更加深刻。同时,作品对于巴黎社会状况的刻画及人文思想观念的表达也准确而恰到好处。总而言之,该电影并不单纯只是一部犯罪剧情片,电影创作者们通过其独特的手法,将我们引入深邃的剧情之中,以唤起观者关注社会事实、关注社会现象的意识,从而正视人性、正视人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王程尖,蒙绍荣.电影《香水》的奇观美学[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作 者:李婉颐,大连外国语大学在读本科生。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香水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宁静的香水植物
“学习”反人性吗
选香水的秘密
香水省着用小贴士
香水省着用小贴士
你没有听错,是披萨味香水!
具有“人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