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2017-09-25 16:04顾红霞
教育界·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高职院校

顾红霞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使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一些新动向。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体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然后详细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最后提出了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以及交流互动产生了革命性的深刻影响,其覆盖范围已经迅速超越了年轻群体,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人群[1]。但是,当前的高职大学生均为“95后”,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新媒体基于数字化、交互性、虚拟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更容易满足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这必然会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感和立体感,创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并谋求长远效应,无疑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深思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网络信息传播开辟了新途径,网络得以渗透进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并在认知、个性以及适应性等三个维度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职学生认知品质的影响

大学生的认知品质是其心理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指他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2]。一方面,新媒体基于自身的特性使信息的传播渠道得到了拓展,传播内容不断丰富,传播的时效性不断提高,这必然为高职学生的心理认知品质的培育提供了便捷。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熟悉周边环境,搜索相关信息,提高感知客观事物的思维和能力。另一方面,新媒体对高职学生的认知品质也有消极影响。例如,新媒体信息传播与呈现的直观性和快捷性不利于大学生感知能力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感知客观事物的敏感度。认知敏感度的降低又会导致学生认知囿于肤浅,从而沉迷网络,逃避社会,造成理性认知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极大削弱。

(二)新媒体对高职学生个性品质的影响

个性品质在人的心理健康与素质结构中居于核心位置,同时具有显著的衍生功能,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新媒体背景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和宣泄各种情绪的平台,同时基于上述平台大学生还可以表达态度进行争辩,从而形成审视问题的独特视角和风格,使自身的自信心和价值感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性,容易使高职大学生出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紊乱,最终导致道德判断力的削弱和人格缺失。

(三)新媒体对高职学生适应品质的影响

适应品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发展性功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育其良好的适应能力,不仅包括学习、生理以及生活方面的适应,还包括基于社会发展角度的社会适应性。对新媒体而言,其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主、新颖、开放和包容的环境,能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个体自我适应和社会适应。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存在的一些天然缺陷也致使高职学生出现逃避生活、反社会化人格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对大学生适应品质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二、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

鉴于新媒体背景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刻影响,必须要结合新媒体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否则将无法在新媒体环境下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一)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的心理品质对其道德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他们个人成长的核心动力[3]。按照心理学理念,任何学生身上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和优秀的品质,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进行引导和挖掘。高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相比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较为薄弱,同时网络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也更为显著。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积极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影响,积极关注高职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学校领导、辅导员和广大教师转变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工作重点的传统思想,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积极掌控全体学生的普遍心理动向,以期帮助更多的学生提高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指数。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發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力避其负面影响,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在高职大学生群体中日益普及,逐步成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正是由于高职院校对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才导致新媒体对高职生的心理负面作用不断凸显出来。因此,建议高职院校统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社团、相关教师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成立微信、微博等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平台,通过科学、合理的板块设置和功能开发,定期推送学生感兴趣并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可以推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健康话题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以抢占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媒体阵地,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崭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平台。

(三)增强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

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是接受教育的真正主体。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输的海量性和实时性特点,提高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构建起针对不良信息的“防火墙”,将不良网络信息和负面思潮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因此,高职院校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手段,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自我判断和鉴别能力,提高其面对网络上低俗、消极思想的防御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必要的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监督、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endprint

(四)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

发挥新媒体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积极作用,不仅需要提高学生自身对新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还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对此,高职院校要完善网络舆情导引制度,强化校园网络监督管理工作,对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问题的新动向做到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具体而言,应该重点掌握好以下两点:一是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二是设立网络监督巡查制度,及时有效地控制负面信息的网络传播,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保障机制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依然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新媒体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此,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首先,强化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其次,从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中遴选专业知识基础雄厚、服务态度良好的教师打造专家化的心理健康新媒体平台;最后,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观察团队,监控学生在新媒体领域的不良言论,并予以引导和教育,提高学校和教师占领新媒体资源的能力。

(二)优化心理咨询中心职能

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定位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在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心理咨询中心,这说明心理咨询中心出现了职能缺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愿意就心理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在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凭借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展开与学生的心理问题交流,方便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咨询,充分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此外,心理咨询中心还可以凭借大数据功能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和数据库,储存心理数据为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和调整提供依据。

(三)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改革

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值差距较大。特别是对广大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完善的理论体系,而是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解决一些实际的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建构,其主要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掌握自我疏导方式。显然,学生能通过正当途径解决心理问题,就不会更多地借助网络,从而减少网络负面信息的侵害。

四、结语

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別是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当然,新媒体的发展是历史潮流,不仅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提升新媒体应用能力,占领新媒体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积极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武成,张娟.从新媒体到“心媒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38).148-150.

[2]刘倩.自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J].今传媒,2017,25(02):115-117.

[3]胡晓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分析[J].文化学刊,2017(04):114-1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高职院校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