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食物

2017-09-25 19:52清茗
醒狮国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意面香肠米饭

清茗

“食物给孤独的人以最好的安慰。”——日本电影《深夜食堂》

我对食物产生的敬畏却是从几部电影开始的,而不是我们中国的那句老话,“民以食为天”。

先是冯小刚的《1942》。善于拍一些插科打诨电影的冯导拍出了《1942》这样苦难的历史正剧,让我对他有些刮目相看。就像本来一直是演丑角的,突然勾了花脸,正襟危坐,唱起了《包龙图》,跌破眼镜之余,还得佩服演员的功力。好几年前看过的电影了,只记得看完之后,回家端起桌上那碗吃了30多年的米饭,突然白花花起来,粒粒都似闪着光,我一粒一粒细嚼,原来米饭竟然是有点甜的,看来这么多年的米饭都是狼吞下去的。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剩过饭。偶尔在食堂有吃不了的馒头和饼,我都带走,拿去给公司后花园里养的锦鲤吃。因为大灾难时期,食物显得那样的金贵,让我懂得“浪费粮食就是最大的犯罪。”

然后是那部据说让无数网友深夜舔屏的《舌尖上的中国》。食物从来就不能独自存在,后面有博大的文化跟着,不同文化孕育不同食物,所以有“十里不同俗”,饮食是那最迷人的风俗之一。西安的泡馍,肉夹馍,再飞一个小时,来吃成都的钵钵鸡,红油龙抄手,串串香了,香得你找不到北。喜欢清淡的,就去苏杭,西湖醋鱼了,东坡肘子,小笼包子了,不过我不太喜爱,因为要“淡出鸟来”,估计鲁提辖也不会喜欢。喜欢海鲜的朋友,就来青岛吧。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蚝,鲅鱼,海虾,扇贝,海参……海底下都是宝贝。再配上青岛新鲜的扎啤,一桶一桶都喝不醉,真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啊!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没有就食言食,而是把人文、民俗一起揉进去,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极大的视觉盛宴,还有那久远的文化,温暖的故事时时在心间流淌,所以我们眼饱心也饱,就差胃没饱。中华的美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我们这些后人躺在祖先的庇荫下,啖八方食,品百种茶,无不快哉。外教朋友说:“你们中国怎么有那么多美食,光是饺子就把我征服了。”又何止是饺子呢?

最后就是剛看完的一部《深夜食堂》。食堂老板,四十多岁,笑容温和,左边脸上一道旧刀疤,长长的,目光却是极善的。馆子不大,6、7个人就围满了。午夜12点营业,次日凌晨7点歇业。第一道菜,炒小香肠。红色小香肠,一端交叉切三刀,锅里一煎,开出百合一样的花来。食客是一位带着墨镜的黑道大叔,一语不发,一口一个,嚼的小香肠脆生生的响。在食物咀嚼的方面,导演特意保留了声音,让你听得都很有食欲,同样在烹饪过程中,也保留了“滋啦滋啦”。鸡蛋卷,第二道菜。第三道是意面。面倒是常规的做法,同样圆葱,火腿,面,番茄酱。用铁盘盛了。却不是白色的西餐盘,下面又铺上了一层鸡蛋卷,鹅黄色的蛋卷更加衬托出意面的火红,营养也加倍了。这份面是一个单身女子点的,旁边一个单身汉看着很有食欲,也叫了一份。后来他们成了情侣。

又一位邋遢男子,来到这里买醉。老板不问什么,去厨房做了一份热乎乎的咖喱饭放在他前面,告诉他:“吃完这个心情就会好些。”男子吃了几口,才开始慢慢讲出他在地震中失去爱妻,还没来得及要孩子,又遇到爱情,结果再次遭受拒绝。我看着他慢慢吃完一盘饭,心里好像不那么虚无和无助了。食物暂时填补了他心里的那些大口子。

再后来,一个流落街头的小姑娘被老板好心收留,学成之后去老板朋友的饭馆帮忙,也成为了一名好厨子。初冬的夜晚,她提了一大盒自己做的美食送给老板,老板高兴的和馆子里的那些老食客一起分享。屋内灯光暖融,屋外飘起大片的雪来。这也是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

在平时烹饪中,我发现带着一颗真心去选食材,去做菜,出来的味道一定差不了。尤其是节假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钻进厨房,大显身手一番,愉悦的心情是最好的佐料。心情差的时候就不要做饭了,绝对影响口味。

我昨天买来了一个圆葱,1元5角,一盒咖喱酱,3元,一个胡萝卜,5角,和一块鸡胸肉,3元5角,家里还有几个土豆。切切炒炒炖炖,不过10元钱,就喂饱了一家人。

有宗教信仰的人饭前都会祷告,感恩上苍赐予食物。食物填满了我们的胃,给予我们能量,也宽慰我们时而孤独、痛苦的心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岁的孩童都会吟诵,如今又有几人能真正践行呢?每当看着路上跑的那些装满一桶桶剩菜剩饭的车,我就安慰自己:那是送去养殖场,给猪吃了吧?对,吃了就好,就不算浪费,不管谁吃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面香肠米饭
《纽约时报》意面食谱激怒意大利人
“意面花”(大家拍世界)
意面花(大家拍世界)
香肠有段相思
脸上种米饭
脸上种米饭
下香肠雨了
下香肠雨了
称称米饭再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