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占军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春130024;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沈阳110136)
近代日本海外移民扩张(1920—1930年)述论
吴占军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春130024;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沈阳110136)
近代日本帝国主义不仅通过发动战争施行对外扩张,还通过人口扩张的手段进行殖民侵略。数百万穿着民间外衣的殖民者涌进日本攫取的各个殖民地,构筑了日本殖民统治的社会基础,给当地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殖民地人口扩张职业分布移民殖民
1868年明治维新避免了沦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并开启了日本近代化之路。新政府一边实行“欧化”政策逐步实现国内事业的全面改革,一边实行对外侵略的“大陆政策”。至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1930年,日本攫取的海外殖民地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向这些殖民地的人口扩张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殖民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代以来,日本通过向海外扩张人口,不仅为日本近代工业革命提供了外汇资源,也为日本向海外扩大势力影响提供了前提条件。有关近代以来日本海外人口扩张议题的研究,早有中日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日本海外殖民地统治视野的研究。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其中主要有日本“满洲移民史研究会”编《日本帝国主义下的满洲移民》、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高乐才《日本“满洲移民”研究》等。这些研究对日本移民侵略中国东北的本质、“国策移民”过程、东北人民的反抗斗争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2)对日本移民社会构成的研究。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成果有木村建二《近代日本的移民、殖民活动和中间层》、石艳春《日本“满洲移民”社会生活研究》以及马伟《日本“北满移民”研究》等。这些研究主要着眼于日本进行海外人口扩张后对当时社会结构的影响问题。其中如马伟在《日本“北满移民”研究》则指出了日本向中国“北满”地区的移民是一次“民族侵略迁徙行为”,并改变了“北满”的人口结构、民族结构和社会结构。(3)近代日本海外人口扩张与日本外交关系研究。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日本同美国、巴西及中国外交关系研究中有关日本移民议题的研究。这些成果除一些论述外,主要体现在近代日本外交史、中日关系史以及日美外交史等综合研究论述中。
从上面的研究述评中我们可以看出,截至目前中外学者对近代日本海外移民扩张的研究很多,但也存在许多尚待厘清的议题。其中如近代日本海外人口移民和扩张中,因人口移民的动机、规模、移居地的生活、社会地位等不同因素影响下,其日本进行的海外移民扩张也有着不同的结果和结论。其中如明治维新后不久的日本向北美、巴西的移民与后期的向朝鲜、台湾以及当时的辽东半岛租借地、东北地区的移民并不相同。
鉴于上述情况,本文以20世纪20年代日本向海外殖民地的移民为研究线索,通过对同时期海外移民规模、移居地职业分析来进一步探讨当时日本海外移民扩张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以期探讨日本海外移民与日本在1931年发动的十四年侵华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
1.近代日本海外殖民地的攫取。日本属于后发型近代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关系中的奥妙之处。其作为亚洲国家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对外政策的核心就是夺取东亚的帝国主义霸权,核心中的核心就是对中国的侵略。日本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变化、自身实力增长,充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纵横捭阖,或强硬、或妥协、或结盟,很快就成为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主角。自甲午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先后攫取台湾、南库页岛(日本称桦太)、关东州及满铁附属地、朝鲜和太平洋群岛(日本称南洋群岛)等殖民地,并将这些通过武力攫取的土地划进日本版图。此时日本已然成为东亚地区实力最强、势力最大的名副其实的帝国主义国家。
日本是个好战民族,早在丰臣秀吉时代就开始挑战维系东亚繁荣和平上千年的“华夷秩序”,江户末年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吉田松荫等都系统地提出了侵略中国、海外扩张的理论和方案。1890年山县有朋抛出臭名昭著的“利益线”理论,得到帝国议会和内阁的正式认可,成为大陆政策的雏形,此后日本一步步完善并推进这一侵略扩张政策。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1922年,日本获得了相当于其国土面积五分之四的殖民地。关东州及满铁附属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如同一个钉入中国东北的楔子,特别是满铁属地依靠铁路的辐射作用,实际上长春以南整个东北南部都成为其势力范围,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已经由“利益线”跃升为“生命线”。台湾成为侵略中国本土及太平洋地区的南部哨所,桦太和南洋群岛的战略意义更是不言而喻。这些殖民地呈弧状对中国形成合围之势,同时也确立了对欧美列强(包括1917年后的苏联)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地位(见图1)。
表1.“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攫取的殖民地简表
海外殖民地的获得极大增强了日本国力和世界地位,也进一步刺激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和步伐。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略整个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图1..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攫取的殖民地及日本帝国版图
2.“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向殖民地的人口扩张。伴随着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列强的海外扩张和世界瓜分,出现了全世界范围的国际人口移动大潮。“国际移民”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情况可谓千差万别,至今尚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本文采用“人口移动”这一概念对近代日本人口海外扩张加以讨论。
(1)近代日本海外人口移动的类型。近代以来日本海外人口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劳动就业为目的的人口移动(以流向夏威夷及南北美洲的移民为主),二是以殖民侵略为目的的人口移动(以流向战前日本各个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殖民为主)。1896年明治政府颁布的《移民保护法》对其海外移民进行了如下定义,“本法所谓之移民,是指以从事劳动为目的出国者,以及与其同行或前往其所居住地的家族成员”,1907年的修订案中又作了如下调整,“本法所谓之移民,是指以从事劳动为目的去往中韩两国以外的出国者,以及与其同行或前往其所居住地的家族成员”[1]1,重点强调了海外移民是除了向中韩两国的人口移动,日本人口统计也基本遵循了这一标准。显然这一标准同样适用于台湾、南库页岛、太平洋群岛以及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所获取的殖民地及势力范围。尽管战前日本政府向中国东北也实施了将近32万人[2]899左右的所谓“国策农业移民”,但完全是凭借国家力量实施,不仅以掠夺财富为目的,还具有明显的领土野心,成为殖民当局的帮凶,这些“国策农业移民”毫无疑问也属于殖民侵略者。
(2)殖民地的人口扩张概况(1920—1930年)。一般来讲,殖民地之于母国就是产品的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事实上除此之外,各列强对殖民地除了经济贸易上的要求之外,都附加了更为苛刻的政治要求和军事要求。在亚洲获得的殖民地先后被纳入到日本帝国版图,被其视为本土的延伸,还专门给这些殖民地命名为“外地”。日本在这些所谓的“外地”享有非法的行政权、驻军权、警察权等,将它们绑架在战争机器上,施行彻头彻尾的殖民统治。这其中重要的侵略手段之一就是向各个殖民地进行人口扩张。
根据战前日本内阁府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截至1930年末日本在上述殖民地的人口扩张已经达1586818人,占日本当时总人口的2.37%(见表2),截至1945年战败,殖民地人口扩张则达370余万人左右,占日本当时人口总数的5.15%。这个数字已经十分惊人,这还不包括日据时期210余万作为日本殖民侵略帮凶的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人“移民”和直接参与太平洋战争的400万左右的陆海军军人。
根据表2数据显示,自1910年至1921年11年间,在各殖民地的日本人口扩张的涨幅明显,朝鲜2.14倍,台湾1.78倍,关东州及满铁附属地7.43倍,南库页岛2.28倍;自1921年至1930年10年间都是稳定增长,其中南库页岛日本人占当地总人口比例始终在99%左右,太平洋群岛日本人口扩张涨幅最大,至1930年占比达26.69%。这些日本人殖民者依靠殖民机构和侵略武装占据了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攫取最大的利益,反过来又构成了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各殖民地的社会基础。
(3)日本人在殖民地的职业分布。前文提到近代日本海外人口移动包括向美洲为主其他国家的移民,截至战败的1945年总数大约76万余人,主要以劳动就业为目的,日本称之为“出稼”移民。这些“出稼”移民绝大多数在各个移民接收国和地区直接从事农业劳动,如夏威夷甘蔗园的劳工和巴西咖啡园的劳工,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从事零售业和旅馆、饭店等服务行业,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则少之又少。与此相反,流入殖民地地区的日本人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较少,以1927年统计数据为例,仅占13.45%。居前三位的商业及交通业占30.49%,公务人员及自由职业占25.83,工矿业占18.86%,三者合计高达75.18%(见表3)。不仅如此,日本人在各殖民地的分布也集中在大中城市和铁路、港口、军事等要地,以占领者高人一等的姿态,对当地人进行殖民压榨。这组数据就明显地揭示了近代日本海外移民和殖民间的本质区别。
表2.1910-1930年各殖民地日本人数与当地总人口数及比例[3](单位:人)
日本在各殖民地先后建立台湾总督府、朝鲜总督府、关东厅、桦太厅、南洋厅,成为当地最高行政机关,日本人占据了各个殖民行政机关的所有要职,当地人只能充当雇员,高级官员则鲜有出现。这一现象在各殖民地地方行政机构里也一般不二,都牢牢控制在日本人手中。表4中数据是1927年各个行业中日本人数与当地总人数的比例,日本人公务员占比高达51.29%,关系到经济命脉的工矿业、商业、交通业都占到1/5左右,农业则仅占不足8%。而这不足8%的农业中,日本人也不是直接从事农业劳动生产,而是利用各种手段掠夺土地,充当行业的控制者,这与日本人在夏威夷及美洲农场中从事一线劳工有着本质的区别。
表3.1927年日本人在各殖民地职业分布[4]5(单位:人)
表3表4选取1927年为例,实际上1921—1930年十年间的数据比例大体相同。通过对日本人职业分布及比例的考察,对战前日本人向殖民地人口扩张的侵略本质可谓一目了然。
近代日本向殖民地人口扩张和近代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密不可分。人口扩张也成为日本达成对内“富国强兵”、对外“侵略扩张”,与西方列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重要殖民手段之一。
第一,日本帝国主义先通过发动战争进行武装占领,再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殖民地,建立殖民机构后,便鼓励大批日本人来到殖民地。这些穿着民间外衣的殖民者构筑了日本殖民统治的社会基础。第二,日俄战争确立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强国地位,日本充分利用当时东北亚国际关系和地缘优势,掀起向殖民地人口扩张的狂潮,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日本获得太平洋群岛,战前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版图基本形成。这些日本人与殖民当局互为表里、狼狈为奸,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第三,由于日本殖民者掌握了殖民地的政治权、经济权等,引起当地人的强烈抵抗,因“侨民”引发的冲突不断升级,日本政府、军方就以保护“侨民”、镇压当地人为由增设驻军(如台湾军、朝鲜军、关东军等),不断巩固了对殖民的统治。第四,明治维新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面临着人口、粮食压力和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向殖民地人口扩张就成为缓解这些压力和矛盾的重要手段。第五,向殖民地的人口扩张不断增长,巩固了殖民统治,对殖民地的经济、资源掠夺也极大地增强了日本的国力,这就为日本进一步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进而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近代日本对外政策的核心就是夺取东亚的帝国主义霸权,大陆政策的核心就是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对中国东北的殖民侵略,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人口扩张这一视角,揭示近代日本向殖民地及势力范围人口扩张———殖民本质。
[1]拓务省拓务局.移殖民关系法规[M].东京:拓务省拓务局,1933. [2]满洲开拓史复刊委员会.满洲开拓史[M].东京:满洲开拓史刊行会,1980.
[3]内阁统计局.日本帝国统计年鉴(相关历年)[M].东京:东京统计协会,1920-1930.
[4]内阁拓殖局.殖民地便览[M].东京:内阁拓殖局,1928.
表4.1927年日本人与殖民地当地人职业比[4]5(单位:人)
K264
A
2017-07-27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8.02
吴占军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生、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近代日本海外移民、日本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