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比较分析

2017-09-25 09:58王立杰
兰台世界 2017年18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服务

王立杰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青岛266003)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比较分析

王立杰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青岛266003)

从服务的目标群体、服务定位两方面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功能进行了比较分析,对高校图书馆读者的空间诉求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八个空间诉求模块。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对大众的科普教育、对特殊群体阅读的帮助,最终成为公众享用的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应凭借网络技术整合文献信息、教学资源、科研资源,构建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的网络化、虚拟化与多媒体化,图书馆经历了由传统文献收藏管理到数字图书馆的转变之后又开启了智能图书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检索技术革命的同时,空间革命也在进行,对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图书馆创客空间、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讨论也一直在继续。空间革命源于图书馆对自身服务职能的定位变化,图书馆不再囿于只是文献信息自由获取的场所,更需要成为读者思想交流与表达的平台。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从2007年的198.96亿元增至2011年的392.62亿元,五年累计投入达1454.99亿元,年均增长20%。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为图书馆空间服务功能的升级创造了机会,让图书馆完善馆舍空间,提升空间服务能力成为可能。

图书馆按照职能可划分为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院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院图书馆包括学校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1]。作为图书馆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对空间服务功能的开发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很大成绩。公共图书馆人性化的设计、丰富的空间服务功能让大众在休闲娱乐中提升了文化素养。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让大众感受到了高科技对生活与学习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两类图书馆的空间服务,明晰发展趋势,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开展。

一、目标群体比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公共图书馆的四个最基本属性:按照法律严格要求建立的图书馆;全部由公共基金资助的图书馆;各项服务设施都实行免费的图书馆;为所有社区成员提供免费和同等使用权利的图书馆。学院图书馆是与学术机构有关的图书馆,重点收集与主要机构所设课程有关的资料,大量采购参考书和不同学科的书籍,服务于学术机构的教学和科研。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全民性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群体的单一性。按照目标群体的文化程度高低比较,区分他们使用图书馆空间服务功能的偏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最近几年,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信息如表1所示。

表1.口受教育程度基本情况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规定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群体是小学、初中与高中,以2015年为例,该群体占我国人口总数的80.77%左右。他们使用公共图书馆,通过轻松阅读,享受休闲文化,提高生活质量,喜欢公共图书馆无偿服务的宽泛、推广服务的多样化、科普活动的多彩化、馆舍空间的舒适化,对公共图书馆能否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文献分析、馆舍空间提供会议与学术研讨的要求不高。

高校图书馆的使用群体是大专以上接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员,以2015年为例,该群体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9.23%左右。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越高对作为信息文献集结地的图书馆的依赖度就越高,需要文献信息专业化、深层次、多方位,需要图书馆为他们提供开展信息资源交流与探讨的场所,即使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也无法改变他们通过图书馆获取阅读与体验交流的快乐。

二、空间服务定位比较

1.名称上的比较。通过CNKI,以“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为主题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91篇,筛选查重后有效文献68篇;以“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为主题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23篇,有效文献33篇。各文献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第三空间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其《The Great Good Place》一书中提出,他把人的社会活动空间分为三个部分,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The first place),职场为“第二空间”(The second place),二者之外的、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公共空间如图书馆、城市公园、咖啡馆等为“第三空间”(The third place)[3]。2009年于意大利都灵市举行的国际图联年会的卫星会议主题为“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将“第三空间”这一提法正式引入国际图书馆界[4]。第三空间概念正式提出之前,我国图书馆界已开始关注图书馆应具有的休闲、文化娱乐功能,提出图书馆应注重空间的舒适性、读者的空间体验,引导人们的文化休闲生活。学者们在研究这一方面时采用的词有休闲娱乐功能、文化休闲、空间体验等。“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这一命题是由国内学者吴建中等人在国内图书馆界广泛传播开来的,其人性化的管理、宽松自由的环境、便利的服务、非功利的特征,与身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发展休闲功能的需求不谋而合,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在图书馆界得到广泛认同,成为城市第三空间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信息共享空间译自Information Commons,是一种基于图书馆空间,由资深图书馆员和技术人员维护和支持,为研究和学习传递信息、检索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创造合作机会,支持交叉研究的空间,是集计算机技术、信息资源、参考咨询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和个性化与合作化学习空间于一体的新型服务模式[5]。信息共享空间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读者提供研究、教育和学习等活动所需的不同载体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信息共享空间含有物理实体空间与数字虚拟空间。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在名称上存在差异,公共图书馆称其为“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称其为“信息共享空间”,这说明公共图书馆空间功能开发为人们创造在工作与家庭之外的另一个空间,而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开发注重信息文献资源共享与学习研讨功能,网络技术web2.0让数字虚拟空间有效地弥补了物理空间有限的缺点,构成高校图书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专业、高效、便捷的特点。

2.服务目标定位。马楠将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服务定位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公共平台,致力于为大众提供一个知识信息获取、休闲服务需求满足的空间,在此过程中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促进人们的思想交流,了解城市文化、学习和适应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促进城市文明的传承和发展[6]。学者吴建中提出未来图书馆应关注社会参与、转型和创新问题,让市民进入到图书馆这个社会公共空间中[7]。郭欣萍提出公共图书馆作为公民生活中的“第三空间”,需要有效地发挥图书馆作为信息共享空间、学习空间、文化交流空间的作用,通过给公民提供平等享有文化的权利,使其主动地走进这个“集体书房”[8]。郭育凯提出自由、宽松、便利是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的主要特征[9]。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李大钊曾明确提出,学校图书馆(主要指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不同,它是教育的机关。基于此,高校图书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定位应该与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相适应,使用网络技术重组馆藏资源,改善空间结构,对信息、教学资源、交流资源进行整合,构筑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将各种资源呈现在广大师生的眼前,为广大师生的交流、创造、信息利用等提供方便。信息共享空间是一座新型的图书馆,是一种创新的学习模式,也是一个共享的交流社区。

三、物理空间功能区设置

近几年公共图书馆科学规划图书馆空间,兼顾不同读者的需求,在空间再造和转型中,主动参与城市的文化建设,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整合和引进各种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与交流的空间,增加空间休闲娱乐功能,如咖啡厅、展览厅、声像视听室、教育培训中心、交流互动空间等,打造品牌活动凝聚人气,发挥现代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10]。其中最具典型的公共馆空间功能设置是2015年被评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公共图书馆的代表——台湾高雄市立图书馆新馆,其空间设置充满了人文与现代气息[11],楼层分布如表3所示。这些空间功能区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公共图书馆要将图书馆融入市民生活的愿望,真正成为城市的第三空间。

表3.雄市立图书馆新馆楼层分布

高校图书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以广大师生的需求为导向,从读者的角度规划设计,依据师生对图书馆的发展需求对服务方式进行改善,对服务内容进行创新,强调用户的主导性。本着这个原则做了一次针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读者调研,为保证调研的全面性与客观性,细化读者类别为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又细分为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采取座谈与问卷的方式对用户需求和用户偏好进行调查与结果分析。问卷注重读者对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需要提供新型功能的诉求、空间内提供设施需求和期望值,采用单项和多项选择以及留言相结合的形式设计问卷,共发放纸版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54份,微信问卷400份,有效回复问卷378份。座谈会形式共举办了4场,其中专家咨询1场、教师座谈2场、留学生座谈1场。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1)学习空间模块。学习空间包括研讨空间与24小时开放空间。

研讨空间: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高校本科教育鼓励交叉选课、团队作业,需要独立的活动交流、研讨探索系列空间,鼓励学生们培养信息获取、交流的能力。研讨室分为2人研讨室(共4间)、6—8人研讨室(共2间)、8—12人研讨室(共2间)和16—24人研讨室(共1间),可以采取隔断弹性变化空间大小,有隔音特效,室内简单配置白板、桌椅、网络。实名预约使用制度,设定最低研讨人员数额,研修空间不设置教师专用或者VIP专属。

24小时学习空间:一个不受时间约束24小时开放的学习空间。该空间与图书馆有特定通道,可开启关闭,相对独立,24小时学习空间内设座椅、电脑、网络、其他计算机辅助设备以及饮水机等简单设施,为使用人员提供基本需要。

(2)展示空间模块。展示空间模块是受国外大学对创新的重视、图书馆经常展示学生作品的启发而设置的。高等学校作为智慧的原创地,老师与学生有很多经典的作品与理念,这些原创作品没经市场的包装,但是蕴含智慧,图书馆对师生的作品予以整理展示保存,展示空间是对图书馆公共性的认可,对大学原创智慧的鼓励,展示空间包括才艺展与成果展,例如学生的毕业设计展、参赛品展、个人才艺展、教师科研成果展等等,让图书馆成为教室之外展示师生风采的第二空间。

(3)远程交流空间模块。远程交流空间是把图书馆的信息共享延伸到用户中,深入教学与科研的社区,成为师生的伙伴。远程交流空间配备有高清晰度投影、环绕立体声音响、4G网络等先进设备,可以举办如名家讲堂、学术会议论坛、讲座、远程会议等活动。实时传递为不同校区的师生资源共享提供了解决方法,实现了不同地域交流的同步。

(4)文化空间模块。文化空间模块的功能类似于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活动的空间,只是这个空间很少引进校外读者的活动,而是本校学生各种社团或者学校文化活动的场所,有社团展示、学校文化活动角、文化宣传、校史展示等活动,依托这个空间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与熏陶。目前国内高校各种活动的宣传多选在食堂、图书馆这些学生容易聚集的场所,但是举办活动的场地很分散,图书馆为学生提供这个集中场所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图书馆对学生的吸引。

(5)创意空间模块。创意空间模块不同于创客空间。大学培养的人才可以是工程师、艺术家、设计师、发明家、程序员,创意空间提供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以项目分享的方式,呈现大学生群体在自造、设计上的独特见解和创意。创意空间配置新技术与数据库产品体验区,如VR、3D打印等,展现科技带给阅读的创意体验,让科技激发他们的创造。

(6)个性化空间模块。在崇尚个性的年代,设置个性化空间是适应读者的需求,也为以后图书馆空间升级留存余地,例如调查问卷中有读者建议设置背诵区、接听电话区、自带电子产品学习区等个性化空间,个性化空间是一个既要自由又避免打搅别人的特定空间。

(7)简餐休闲空间模块。DIY是现代流行的一种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使用者往往泡在图书馆而错过了餐厅的就餐时间,为这样的读者提供简餐的场所,引进自助服务系统,如咖啡、饮料、简餐等,学生可以利用支付宝、微信等形式支付,节省人力资源的同时解决了读者在馆学习的一大困难,极大地方便了师生。

(8)数字虚拟服务空间模块。在网络、WIFI覆盖学校与生活的时代,移动图书馆成为现实,电子阅读、远程学习、电子交流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数字虚拟空间的参考服务、图书推荐、信息查找、网上课堂论坛等服务的设置,应注重与物理空间的紧密配合与互补,满足物理空间无法延伸的服务,提升图书馆教学科研的辅助力量。

四、结论

通过理论比较与实践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同为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其空间服务功能的服务目标群体、服务定位各不相同。

公共图书馆空间转型服务偏重于对大众的科普教育、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与帮助,以休闲阅读与文化素养提升为目的,提供全体大众一个在工作与家庭之外的精神上休憩的乐园。提高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区域,一个社区民众的文化素养,需要公共图书馆持之以恒开发更多寓教于乐的功能区吸引大众的学习与阅读兴趣,实现成为城市的第三空间的目的。

高校图书馆承担为高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文献信息保障的重担,八个空间服务模块诉求表明高校图书馆空间转型服务注重于开展信息共享全面性与深入揭示性服务,提供研讨与思索的场所,助力科研教学事业,加强讨论与学习功能的多样性开发,依托网络与现代技术实现远程异域同步交流学习的功能,实现“为读者提供表达交流思想的平台场所”的功能。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在空间服务功能提升中相互借鉴,发挥各自优势与特点,全力发展适合自身服务群体的空间服务,共同促进图书馆总体事业的发展。

[1]陈素.图书馆的类型[J].图书馆学研究,1991(4):95-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 gov.cn/tjsj/ndsj/

[3]Ray O ldenburg.The Great Good Place[M].New York:Marlowe &Company,1991.

[4]IFLA.Librariescreate future:Building on the culturalheritage[EB /OL].http://conference.ifla.org/conference/past/ifla75,2012-02-21

[5]郑蓝钦.浅议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综合论坛,2016(6)

[6]马楠.图书馆城市休闲价值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视角[J].甘肃高师学报,2013(5).

[7]刘锦山,吴建中.建设第三空间,强化社会参与[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1):3-7.

[8]郭欣萍.公共图书馆功能再定位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2):29-32.

[9]郭育凯.从“星巴克”看高校图书馆营造“第三空间”[J].图书馆建设,2009(12).

[10]杨雄标.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与思考:以深圳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6(6).

[11]高雄市立图书馆http://www.ksm l.edu.tw/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8.22

王立杰,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读者服务与管理。

G252

A

2017-05-03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服务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