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的表现及节奏策略

2017-09-25 01:53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平均速度获得者分段

周 彤

我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的表现及节奏策略

周 彤

对2012-2016年4次重大赛事男子马拉松比赛我国运动员的参赛、完赛人数、排名、成绩等情况进行梳理,并对比历次比赛前8名获得者与我国运动员的最好成绩、比赛成绩、节奏策略、分段速度百分比及各分段与总成绩相关性等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成绩呈上升趋势,比赛能力逐步提高。前8名获得者节奏策略走势呈“M”型。在10 km-35 km期间分段平均速度始终高于比赛平均速度。在25 km处再次出现加速,并保持到35 km,随后出现不断下降。全程分段速度波动较小。中国运动员分段速度下滑明显。在25 km前,其分段速度均高于平均速度,随后低于平均速度。从10 km开始,速度下降呈现直线趋势。前8名获得者没有在最后阶段出现加速情况,我国运动员提速也不明显。提高赛程中后段速度保持能力,合理分配体能,将有效提升我国运动员比赛成绩。

中国男子马拉松;比赛能力;节奏策略;重大赛事;运动表现

中国男子马拉松与世界一流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随着对马拉松的项目特点和本质规律认识的提高,我国男子马拉松水平有所进步,在一些国际马拉松赛事中取得过较好的成绩和名次,但在重大赛事如奥运会、世锦赛中鲜有出色发挥。马拉松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而如何在比赛中发挥良好的竞技状态,在赛前制定更为合理的节奏策略,并在比赛中充分贯彻实施,是运动员和教练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重大赛事中,名次比成绩更有意义[1],运动员普遍难以在奥运会、世锦赛等比赛中创造最佳成绩。以往研究对于运动员的节奏策略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并且缺乏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一流水平的节奏策略对比。因此,研究我国马拉松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的表现,分析比赛能力变化,对比中国运动员与世界一流水平的速度差距和节奏策略差异,对提升马拉松项目训练的针对性,提高我国男子马拉松重大比赛成绩和名次,具有理论借鉴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国男子马拉松在2012-2016年4次重大赛中的成绩、名次及节奏策略。本文选取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3年莫斯科田径世锦赛、2015北京田径世锦赛、2016里约奥运会男子马拉松比赛前8名获得者和中国运动员的各项比赛数据,包括分段成绩(Split Time,简称ST)、比赛成绩(Race Time,简称RT)、比赛排名以及个人最好成绩(Personal Best,简称PB)。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际田径联合会官方网站查到研究所需数据;通过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EBSCO等以“马拉松”“比赛能力”“节奏策略”“marathon”“pacing strategy”等作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进行研究。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7.0以及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中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员重大赛事成绩变化

重大赛事是指奥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和具有相当影响的世界单项运动会以及知名的、高水平的洲际性或地区性体育比赛[2]。本文选取了2012至2016年期间两次奥运会和田径世锦赛男子马拉松比赛进行研究。

中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员曾创造过较好成绩,如董国建在2016重庆国际马拉松获得亚军。但在重大赛事中,男子运动员鲜有出色发挥。因此,我国田径运动员一直受到“比赛能力”的诟病。“比赛能力”是指运动员在正规田径比赛中,表现最高专项成绩或战胜对手的能力,它由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竞技状态和比赛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应变适应能力,机能动员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技战术的正确选择和运用能力等因素构成[3]。罗超毅、冯树勇、杨桦曾多次在采访和研究中提到我国田径运动员的比赛能力问题[4-6]。通过赛事成绩对比,可以清晰反映中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员的比赛能力变化。

在2012年至2016年期间4次重大赛事,即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3年莫斯科田径世锦赛、2015北京田径世锦赛、2016里约奥运会(下文以赛事举办时间简称),中国男子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呈稳步上升趋势。参赛和完赛人数方面,除2013年之外,其他3次比赛均有2名及以上运动员参加。同时,我国运动员的完赛率不断提升,从2012年的50%到2016年的100%。

在重大赛事中,运动员对于名次的追求超过了对成绩的要求[7]。与其他国际马拉松赛事设立成绩奖、鼓励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不同,在奥运会及世锦赛上运动员以争夺奖牌和名次为主。四次重大赛事我国运动员获得的最好名次整体上处于稳步上升趋势,并在2015年达到最高,排第24名。2016年的最高名次也远高于2012、2013年2次比赛。

2.2中国男子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的发挥情况

表1为参加4次重大赛事的中国运动员个人最好成绩,其中董国建曾参加过2012年和2016年2次重大赛事,2次参赛时的个人最好成绩有所差别。这些最好成绩若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来,将极具竞争力。

马拉松项目由于场地、气候、路线等原因,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个人最好成绩只能作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考。赛事的重要性、对手的竞技能力与状态、运动员竞技状态以及战术的合理和准确性会对比赛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比赛中,我国运动员普遍难以发挥自身实际水平。表1为个人最好成绩与比赛成绩的时间和速度对比,我国运动员的比赛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 中国运动员参赛成绩与最好成绩的时间和平均速度差距Table 1 Difference between PB and competition results of Chinese athletes

比赛平均速度:4次比赛中,前8名获得者全程平均速度为5.35 m/s,中国运动员为4.89 m/s,均值差为0.46 m/s。前8名获得者与中国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均符合正态分布,但方差非齐性。表2显示,前8名获得者与中国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Cohen’s d为3.53。

表2 前8名获得者与中国运动员RT平均速度的方差分析Table 2 Variance analysisof RT average speed of top 8 and Chinese athletes

PB平均速度对比:前8名获得者为5.51 m/s,中国运动员为5.23 m/s,均值差为0.28 m/s。前8名与中国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表3显示,前8名与中国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呈现显著性差异,且Cohen’s d为2.64。

表3 前8名获得者与中国运动员PB平均速度的方差分析Table 3 Variance analysis of PB average speed of top 8 and Chinese athletes

在重大比赛中,前8名获得者与中国运动员均表现出下降趋势,中国运动员下降幅度更大,速度均值差从最好成绩的0.28 m/s升至比赛成绩的0.46 m/s。无论在竞技能力、状态和临场发挥上,我国运动员均与顶尖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在比赛中差异扩大化。

通过计算最好成绩与比赛成绩的百分比,可以获得运动员的具体发挥情况,反映比赛能力的变化,在此我们称之为发挥百分率。图1为前8名获得者与中国运动员发挥百分率。整体上中国运动员呈v字型。在2013年后,中国运动员的发挥百分率不断提升。从2013年的89.83%上升至2016年的94.84%,证明中国运动员的比赛能力处于不断提高的趋势中。值得一提的是,2012与2016年的发挥百分率相近,但2016年中国有3名选手参赛,对整体发挥百分率有所影响。董国建作为唯一参加过2届奥运会的运动员,其发挥百分率也从94.88%上升至97.19%,重大赛事中的比赛能力显著提高。

图1前8名获得者与中国运动员的发挥百分率
Graph1Performancepercentageoftop8andChineseathletes

2.3重大赛事中国运动员与前8名获得者的速度策略对比

综合4次重大赛事,前8名获得者除了具备优异的竞技能力外,合理的节奏策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节奏策略是指在不对生理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的前提下,为了达到最优化的运动表现,一种意识或潜意识的对能量输出的调控[8]。在计时类竞技运动中,为了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比赛,同时又阻止疲劳的提前出现,运动员都会运用某种形式的节奏策略[9]。比赛的时长、环境、参赛动机和经验以及生理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10],因此每名运动员都有自己的节奏策略[11]。适宜的节奏策略有助于发挥个人最佳成绩[1]。世界一流水平的运动员或许采取了更合理的节奏策略,因而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表现出优秀的比赛能力。通过分析比赛中运动员的分段平均速度变化,能够揭示中国运动员与世界一流水平的速度策略差异,为今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借鉴。

图2显示,4次比赛中前8名获得者在比赛中选择了较为保守的节奏策略,全程任何一段平均速度没有达到个人最好成绩的平均速度。分段平均速度呈近“M”型。在10-35 km期间,即赛程中段,分段平均速度始终高于全程平均速度。在15 km开始,运动员的速度有所下降,至25 km时分段速度与全程平均速度持平。但在25 km处再次出现加速,并保持到35 km,随后出现不断下降,在40 km至终点阶段,速度下降趋势明显。全程期间,分段速度波动较小,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

图2前8名获得者的分段平均速度示意图
Graph2Sectionalspeedoftop8

图3为中国运动员的分段平均速度趋势。整体上分段速度处于不断下滑趋势,有研究者称为“积极性节奏”[1]。比赛开始到10 km处,分段平均速度甚至超过了个人最好成绩。此举是为了在比赛前段跟住领先选手。在25 km前,分段速度均高于全程平均速度,随后低于平均速度。从10 km开始,分段速度下降近乎呈现直线趋势,只有在40 km至终点阶段出现小幅度速度提升。

通过对比,中国运动员与世界一流水平速度策略差异较大。除了5 km、10 km两处,其他各分段平均速度,中国运动员均低于前8名运动员的最低值。在节奏策略上,在10-35 km处前8名保持了较高的、波动不大的平均速度,使其始终处于领先位置。中国运动员在此段中从5.29m/s下降至4.57m/s。许多研究认为在长距离比赛中,通常会在最后阶段选择加速[1][9][12-14]。但在本研究中,前8名获得者在40 km至终点阶段速度下滑明显,我国运动员最后阶段虽有小幅提速,但相比于全程平均速度和赛程初段速度,增幅不明显。

图3中国运动员的分段平均速度示意图
Graph3SectionalspeedofChineseathletes

分赛事来看,图4-7为4次比赛中前8名获得者与我国运动员的分段速度趋势图。整体上,中国运动员在赛程初段的平均速度与前8名获得者差距较小,跟住了领跑集团。随后的比赛中,差距不断扩大。2012年,中国运动员10 km后速度落后于前8名,并在25-30 km、35-40 km处出现速度大幅下降。2013年出现相似情况,在25-35 km处出现速度大幅下降。随后两次比赛中国运动员进步明显。2015年中国运动员可以在前15 km处跟住前8名,2016年将这一距离扩展至25 km,证明中国运动员的赛程前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在25-40 km处,差距逐渐拉开,此段正是确立领先,拉开差距的赛段。分赛事图清楚的反映出,世界一流水平运动员极少在终点前采取加速策略,而我国运动员基本都选择终点阶段加速。

图4伦敦奥运会前8名获得者与中国运动员节奏策略对比
Graph4Comparisonofpacingstrategiesoftop8andChineseathletesin2012OlympicGames

图5莫斯科世锦赛前8名获得者与中国运动员节奏策略对比
Graph5Comparisonofpacingstrategiesoftop8andChineseathletesin2013IAAFWorldChampionship

图6北京世锦赛前8名获得者与中国运动员节奏策略对比
Graph6Comparisonofpacingstrategiesoftop8andChineseathletesin2015IAAFWorldChampionship

图7里约奥运会前8名获得者与中国运动员节奏策略对比
Graph7Comparisonofpacingstrategiesoftop8andChineseathletesin2016OlympicGames

表4显示,中国运动员与前8名获得者在前5 km速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948。随着比赛的进行,5 km后,差距逐渐拉大,各分段平均速度均存在显著性差距。10-25 km中,Cohen’s d值呈缓慢增长趋势,15 km、20 km、25 km分别为1.628、1.522和1.958。25 km后,分段速度差距明显增大,30 km、35 km、40 km处的Cohen’s d分别为5.529、4.635和3.192。这说明在30-40 km是导致拉开差距的重要段落,我国运动员采取的速度策略可能导致了比赛成绩不佳。这与上文分赛事图反映出的25-40 km处中国运动员速度大幅下降相吻合。

表4 前8名获得者与中国运动员比赛分段平均速度差异 (单位:m/s)Table 4 Difference test of sectional speed of top 8 and Chinese athletes

表5 前8名获得者与中国运动员分段速度、RT%、PB%对比表Table 5 Comparison of sectional speedPB and RT average speed of top 8 and Chinese athletes in four competitions

表5为前8名获得者及中国运动员分段速度与最好成绩和比赛成绩全程平均速度百分比。前8名获得者的分段速度超过中国运动员的比例高达94.44%。除了实力上的差距,通过对比9个分段的速度百分比,可以进一步看出我国与世界一流选手采取的节奏策略区别。

2012年,前8名运动员分别有8个分段的比赛速度百分比超过95%,其中,只有在40 km到终点处的比赛速度百分比低于95%。中国运动员分别由7个分段比赛速度百分比超过95%,低于95%的分段集中在25-30 km和35 km至终点阶段。在这一范围内,中国运动员的速度降幅均明显高于前8名获得者。2013年,前8名运动员每一分段的比赛速度百分比均高于95%,中国运动员为6个,低于95%的分段为30 km到终点,且35 km到终点处降幅明显。2015年,前8名运动员每一分段的比赛速度百分比均高于95%,中国运动员为6个,低于95%的分段为25-30 km和35 km到终点。2016年,前8名运动员每一分段的比赛速度百分比均高于95%,中国运动员为7个,低于95%的分段为35 km到终点处。这一结果表明,前8名获得者全程保持稳定跑速,而我国运动员在25 km处开始出现速度下降,30 km到终点处下降更为明显,这一阶段恰是前8名选手获取领先地位的赛段。有研究认为35 km后的速度保持能力是比赛的制胜因素[15]。对比前8名此范围分段的个人最好成绩速度百分比,发现普遍达到95%以上,体现了中段加速的重要性。

表6体现了分段成绩与比赛成绩的相关关系,前8名获得者的分段成绩中,20-25 km和25-30 km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分段,其中25-30 km的分段成绩与总成绩相关度最高。中国运动员的分段成绩也反映出这一特点。与前8名相比,中国运动员35 km之后的分段的相关系数较低,反映出前半程的高速导致赛程末段速度保持能力的下降。

表6 各分段成绩与总成绩相关性 (相关系数:r)Table 6 Correlation between sectional speed and overall speed

*P<0.05

中国运动员除了自身竞技能力和比赛能力与世界一流选手存在差距外,节奏策略的选择也对比赛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制定合理的速度分配方案,并高效贯彻,是运动员获胜并创造佳绩的关键[16]。4次比赛中,前8名获得者的全程速度波动较小,在25 km前采取略高于比赛平均速度的节奏进行“跟跑”。在赛程中后段出现明显加速,以高于比赛平均速度的分段速度拉开差距,形成领先优势。而中国运动员虽在2015和2016的比赛中出现了速度保持能力的提高,但整体上各分段速度处于不断下降趋势,呈现前半程速度高于全程平均速度、后半程低于全程平均速度的节奏策略,并且下降趋势明显。为了在赛程前半段跟住领先选手,中国运动员选择了不合理的分段速度,赛程中段开始出现体能问题,速度大幅下降,并在关键的25-35 km处没能保持之前的差距。在马拉松这样的长距离、高消耗的比赛中,如何在全程合理分配体能成为取得好名次的关键,在赛程初期应将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为中后程的提速奠定基础。在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取得前8名的运动员并非同以往研究结论中提到的采取先慢后快的“J”“U”型节奏策略,他们的速度也会出现下降,并且与PB存在差距,但保持较高速度、较小的减速幅度和赛程中后段的提速使得他们取得了优异名次。有研究认为,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成绩稍逊的运动员采取“积极性节奏”将导致供能系统、神经系统等生理系统的紊乱,引起后半段速度下降。因此,调整节奏策略、增强赛程中后段速度保持能力,应成为我国运动员需要关注的重点。

在长距离项目如竞走、马拉松等中,如何将体能进行合理的分配决定了比赛成绩和发挥个人能力的发挥。在比赛中,保持速度与生理机能的稳定要做出适当的平衡。运动员通常会选择跟随策略,特别是认为对手可能比自己获得更好名次的时候[17]。这种心理上的博弈在比赛中有可能会打乱赛前的部署,而优秀运动员会及时调整,继续保持原有节奏[9]。通过一系列对比,可以看出中国运动员虽然与世界一流水平存在差距,但自身具备了一定实力。前半段为了跟住领先集团而选择了超过自身负荷的速度,进而导致了后程中体能不足产生速度的大幅下降。这可能是导致中国运动员比赛成绩逊于预期或比赛能力下降的原因。每名运动员具备不同的实力和比赛风格,但通过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对比以及数理分析表明,中国运动员的马拉松节奏策略可以进一步优化。

3 结论

(1)2012年至2016年期间4次重大赛事,中国男子马拉松在参赛人数、完赛人数、比赛成绩和名次呈稳步上升趋势。

(2)我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员与世界一流还具有较大差距。但我国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的比赛能力不断提高。

(3)重大赛事中,前8名获得者节奏策略较为合理,全程任何一段平均速度没有达到个人最好成绩的平均速度。分段速度走势呈“M”型。在10-35 km期间分段平均速度始终高于比赛平均速度。在25 km处再次出现加速,并保持到35 km,随后出现不断下降。全程分段速度波动较小。

(4)中国运动员在比赛中采取了“积极性节奏”。整体上,中国运动员的分段速度处于不断下滑趋势。赛程初期的分段平均速度甚至超过了个人最好成绩。在25 km前,其分段速度均高于平均速度,随后低于平均速度。从10 km开始,速度下降近乎呈现直线趋势。

(5)前8名获得者并未在最后阶段出现提速,而我国运动员的提速也不明显。

[1] 杨锋,朱瑜,高岩.不同水平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节奏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1):10-16.

[2] 陈锡尧,吴惠明.对当今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的价值认识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3,24(4):25-27.

[3] 王保成.田径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与比赛能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11(1):51-56.

[4] 张大超,李敏.面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制约中国田径运动发展因素的反思——兼论“刘翔现象”给中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77-82.

[5] 赵睿,王靖.冯树勇深夜纵论中国田径——要奥运冠军不要作秀明星[N].每日新报,2005-03-01.

[6] 杨桦.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7] 田麦久,刘大庆.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8.

[8] ANSLEY L, SCHABORT E, ST C G A, et al. Regulation of pacing strategies during successive 4-km time trials.[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4, 36(10):1819-25.

[9] 鲍政栋, 姒刚彦, 蒋小波,等. “节奏策略”的原理与运用[J]. 体育科学, 2007, 27(8):79-85.

[10] GIBSON A C S, LAMBERT E V, RAUCH L H G, et al.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between the brain and peripheral physiological systems in pacing and perception of effort[J]. Sports Medicine, 2006, 36(8):705-722.

[11] FOSTER C, GREEN M A, SNYDER A C, et al.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during simulated competition.[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1993, 25(7):877-882.

[12] GIBSON ASC, NOAKES T D. Evidence for complex system integration and dynamic neural regul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recruitment during exercise in humans[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4,38(6):797-806.

[13] ABBISS C R, LAURSEN P B. Describing and understanding pacing strategies during athletic competition[J]. Sports Medicine, 2008, 38(3):239-252.

[14] GARLAND S W. An analysis of the pacing strategy adopted by elite competitors in 2000 m rowing[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5, 39(1):39-42.

[15] 佟胜志. 国家女子马拉松队外教罗萨训练理念探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8):139-141.

[16] 翟丰. 优秀马拉松运动员比赛速度分配与模式建立的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1(1):63-66.

[17] RENFREE A, ST C G A.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erformance levels on pacing strategy during the women's world championship marathon ra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 Performance, 2013, 8(3):279-285.

ChineseMaleMarathoners'PerformanceandPacingStrategyinMajorSportsGames

ZHOU Tong

This present paper reviews Chinese male marathoners' performance in the past 4 major sports games,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and finishers, ranking, and results, then makes a comparison of personal best result, competition result, pacing strategy, percentage of segment speed,and the correlation of section performance and overall performance between top 8 marathoners in previous games and Chinese athle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athletes' results and competition ability are on the rise. The pacing strategy of top 8 marathoners presents a "M"shape trend. Their average speed in the 10~35 km section is always higher than theiroverall average speed.They accelerate again at 25 km point, which continues to the 35 km point before declining. Their section speed in the whole race fluctuates slightly, while Chinese athletes' section speed declines dramatically. Chinese athletes' speed ahead of 25 km point is higher than their average speed, and after the point lower than their average speed. Starting from the 10 km point, Chinese athletes' speed presents an almost vertical line drop. The top 8 marathoners didn't accelerate at the final stage, and Chinese athletes did not make obvious acceleration attempt either. Improving Chinese athletes' ability to retain their speed at the middle and final stage and allocating their physical energy reasonabl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Chinesemalemarathoners;competitionability;pacingstrategy;majorsportsevent;competitionperformance

G822.8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1-9154(2017)05-0087-07

G822.8

:A

:1001-9154(2017)05-0087-07

(编辑 李新)

周彤,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田径训练理论与方法,E-mail:xiao.b.bei@163.com。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2017-05-05

:2017-06-21

猜你喜欢
平均速度获得者分段
2018年—2020年山西省普通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分段函数的常见题型及其解法
例谈分段函数单调性问题的解决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寻求分段函数问题的类型及解法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