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偏远地区小学思想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17-09-24 13:25冯军
新课程·上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农村

冯军

摘 要:当前农村学生思想素质教育面临很大困难,现状让人担忧,但是只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功能,不断地开拓进取,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现状;对策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可是,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农村偏僻山区的学校由于条件艰苦,学校教师流动严重,人们为了追求优质教育,带着学生择校,加之有的外出务工人员带着孩子外出,还有人口减少等原因,使学生的数量锐减,大部分小学校学生不足十人,有的甚至成为空壳。在这些小学校所留下来的学生,也十有八九是留守儿童。对于他们的思想教育是每一个教育者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何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偏远地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1.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

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很多家长把改变家庭贫困面貌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有千错万错,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不顾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认为城里的教学一定比乡下的教学好,于是抛家舍业带着孩子出去择校。多数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搞好基础课学习是正事,与基础课无关的活动都是瞎折腾。他们评价学校的标准,就是看学校是否为学生加班、加点上课、多布置课外作业、双休日不休息补课。学生家长的这种评价,也给学校带来了不敢开展多项有益活动的消极心理因素。再加上教师招聘、评优、晋级都与文化课教学成绩挂钩,所以,学校及教师只能紧跟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虽然近年来在提倡立德树人的教育,但在农村偏远地区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没有得到遏制。

2.传统美德教育的缺失

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村里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孩子。老人们把孙子看做是宝贝,极其溺爱,而难得回家的父母们,因为与孩子相聚的日子短暂,对孩子抱有歉疚心理,很少给孩子提要求,更多的是补偿。因此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在农村学校,应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开展,学生无法体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无穷魅力。学校对传统美德教育的素材开发不够,教师对学科中的传统美德教育素材的运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传统美德教育方式单一、刻板,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在农村学生身上出现了传统美德缺失的现象。

3.团结合作的精神难以形成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抛弃到荒漠里不可能生存一样。”叔本华也曾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宾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这充分说明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偏远地区,由于孩子较少,大人对孩子普遍娇惯,孩子在家里个个都是小皇帝,大人们都围着孩子转,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人数太少,有的班只有一人,在学习中无法交流合作,体育课也形同虚设,孩子们团结合作的教育难以展开,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难以形成。

4.家校教育的步伐不够一致

在农村教育中,由于大多数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缺乏合理的教育方法,不是娇惯就是粗暴地打骂。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一些留守的老人大多是文盲,对学校教育的要求难以理解,对孩子舍不得要求,认为只要孩子健康开心就行了,对学校对孩子的要求置之不理。这样往往形成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甚至产生矛盾。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养成。

5.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德育教育比较欠缺。还有部分外出务工或离异的家长,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这部分学生的爷爷奶奶对孩子又比较溺爱,所以学生的行为习惯非常差。一些家长常提“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在实际评价中却只突出了“学习好”一个方面,大多数家长不重视孩子道德品行的教育与评价。即使在学校“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中,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评价体系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诸如评价的标准不够具体,忽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过多地注重量化的結果,忽视过程评价等等,使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影响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综上所述,农村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加强农村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那么,面对农村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诸多困难,如何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进行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促进农村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策略

1.多途径改变家长的观念,坚持立德树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可是在农村,好多家长不理解“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双眼盯着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殊不知,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的人就是学习再好也不会给家庭和社会创造出有益的价值,学生一旦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何愁不能搞好文化课的学习,重德并不是轻智,而是为了更进一步地重智。因此,我们应该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比如:通过家访、家长会、光盘播放、讲座等各种形式引导教育家长改变观念,让他们能够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减轻由家长带来的应试教育方面的压力,使学校能够放手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高,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endprint

2.利用网络工具挖掘传统美德素材,弥补思想素质教育缺陷

把传统美德寓于現代德育之中,在学校把传统美德作为德育内容的有效补充,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让传统美德的内涵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涵,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但是,在中小学教育中,传统美德内容散见于各科的教本中,由于专职教师的缺乏,教师很难全面地掌握各科教学内容。因此可以借助网络工具,深入挖掘各科传统美德素材,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以此来弥补思想素质教育的缺陷。

3.利用微信增强家校沟通,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对于农村的家校沟通,有好些家长外出打工,很难见面,如何取得有效的沟通是个难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班主任与家长建立的微信群在家校互动中担任“信使使者”的重要角色,可以及时迅速传递信息又不必担心打扰对方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只要搭建好信息技术平台,就可能让这些孩子看到父母的身影,听到父母的声音,了解父母的艰辛,从而产生对父母更加热爱的感情,还可以增长一些山外世界的知识。而父母呢,也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对孩子进行教育与辅导。因此,在农村教育中,我们可以创建必要的教育群,让我们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的功能,让家长了解对孩子教育的要求,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推荐家长使用“甘肃教育学苑”这样的平台,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这样不但可以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不足,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

4.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思想素质教育合力

农村学生的思想素质评价,存在着评价方法简单、评价指标单一、只注重形成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不够多元等等弊端。也就是说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是一种滞后的学生发展为评价服务的体系,并不能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这样的评价方法严重制约着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功能,比如在微信中组建一个微信群,把学生、学生家长、学校老师都放在一个群中,并邀请一些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参与,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己每天的成果或进步展示出来,家长也可以把学生在家的表现反馈出来,班主任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指导学生自评、互相评价,学校老师评价,同时引导家长、社会人士进行评价,从而统一认识,形成思想素质教育的合力,引领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共同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

总之,面对农村学校思想素质教育的困难,我们只要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功能,不断地开拓进取,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北昭.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2]斯尧芳.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9).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农村偏远地区小学思想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107)成果。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