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红
“北京老师好!”“美术老师好!”“科学老师好!”这是我每天走进和田县第三小学,见到那些天真淳朴的孩子时,他们给我的最温暖的问候。
到和田支教,很多困难我是提前有过心理准备的。但是,第一次走进和田县第三小学的时候,我还是被惊到了。
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援建的学校是两层的楼房,楼前的水泥操场上用黄色的油漆画着的跑道估计不足一百五十米。厕所在操场的东南角,是有六个蹲位的大通道。操场北侧有一排没有开关的水龙头,有水的时候就淅淅沥沥地流着,还经常断流。走进楼里的办公室,办公桌是个电脑桌,可是桌上没电脑。我们教师的办公室里只有一台不能上网的電脑。老师们都得用U盘存储文件和课件。后来,我发现病毒猖獗,就不敢再用它干活了。楼里没有厕所,也没有水池……条件就是这样,跟家里肯定没法比。
这些都不算太大的困难,最主要的困难是语言沟通不顺畅。学校安排我教三年级的《科学》《品德》和四年级的《美术》课程,每周15节课。这里的维吾尔族学生特别多,他们在课间都愿意用维吾尔族语交流,但是汉语是他们的重要学习内容,低年级的小同学汉语水平更差。课间的时候我就和孩子们聊聊天,学学简单的维吾尔族语,让他们做我的老师。他们兴致可高啦!我们还一起跳绳、踢毽,增进感情,让他们有更多的接触汉语的机会。二(3)班的比拉力江是个有着长长睫毛的小家伙儿,汉语不好,却总是腼腆地围在我身边,不声不响。我把从家里带来的有声读物《木偶奇遇记》和《西游记》送给了他,告诉他,坚持每天听,汉语水平一定会有很大进步的!小家伙高兴得又蹦又跳。
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品德》课里,关于新疆的内容。因为是地方课程,没有参考资料,网上可供参考的设计、课件几乎没有。于是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除了书上的内容,逼着自己对新疆有更多的了解。一个学期下来,我和孩子们了解了很多有关新疆的故事:不识字的布茹玛汗大妈学会汉字“中国”,把刻满“中国”字样的石头放置在边境线上;阿尼帕妈妈用那口直径1.2米的“团结锅”含辛茹苦抚养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10个孤儿;“大西迁”“八千湘女上天山”;凝聚着水利专家王蔚三十年心血的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维吾尔族群众用水困难的历史……我和孩子们从故事中感受着各民族人民一起建设新疆、热爱新疆,各民族人民之间互帮互爱、团结互助的情怀。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成长,共同感受着学习的乐趣,了解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一年的支教生活很快就过去了。每每拿着手机,翻看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游戏的照片,我都会把目光投向祖国的西北方向。新疆行,圆了的我的支教梦。在和田的土地上,留下了我平实的足迹。一生中有了这次远行,生命也变得更加充实、精彩……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