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懿
报载,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媒体的数据也许不太准确,但我们身边能静心读书的人确实不多。中华民族素有尊崇读书的优良传统,古人追求“架上堆满书卷,室外盛栽松竹”,展书东窗下,吟哦清风里,一幅多么悠闲的慢阅读场景!
相对于古人阅读的仪式感,现代人的刷屏称不上真正的阅读。家里早就有KINDLE,但我几乎不用它。因为我觉得一旦文字脱离了书卷这个载体,书的血肉和风骨就会荡然无存。在电子屏上阅读,眼睛扫一下大概是七个字,阅读是跳跃性的,抓不住眼球的信息就会被跳过、被忽视,能被深刻记入脑海的信息有限。作為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书本浓缩着笔墨文化特有的美学细节。与电子书比,纸质书有分量、体态、气质,可拥、可藏、可赠,可圈可点、可展可掩,有个性、有灵性。通过纸质阅读,书的灵性会传染给阅读者。人有人品、人格,书有书香、书魂。每本书都带有人的指纹和体温,书与人之间可以产生愉悦感、依偎感。
最主要的,是阅读书本对心性的熏陶与濡染:它氛围朴素、恬静,节奏舒缓、悠闲;它鼓励目光停留,鼓励掩卷冥思;它支持一个人的从容、安宁和定力。而刷屏通过文字快速滚动,激起的往往是焦灼感和仓促感。
人的气质的根基,深植于阅读的厚度。我们无法与古代的屈原面对面,去感受他博大的胸怀与博学的气质,但我们通过阅读《离骚》《天问》,感受到他忧国为民的情怀和纵横飞扬的才气,从而感悟到古人所的说“士先器识,而后文章”。
一个人一生中必须要读几本诗歌、散文、长篇小说,就像买了新房子,装修时要充分考虑客厅、阳台、卧室等不同的功能区,它们完美组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温馨的家。阅读也能装点我们生命的房子——心灵卧室、精神阳台、智识客厅,经常阅读能使心灵之家更优雅、阔气和温馨。
诗歌,用来装点心灵的卧室。卧室是休息的地方,需要温馨。心灵同样需要修养和滋润。我们不仅需要物质和金钱,也需要诗和远方。一首优秀的诗歌,必定朗朗上口,温馨细腻,是音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形式美的统一。多读诗,会使人的心灵高洁,志趣高雅。
散文,用来装点心灵的阳台。阳台需要阳光,是家与自然沟通的场所。散文语言生动活泼,形式灵活多变,通过叙事写景状物,赋予客观事物深层次的主观思考,抒发内心的情感,给心灵以阳光雨露,给读者以启迪。
小说,用来装点心灵的客厅。客厅是房子的焦点,要大气,厚重。阅读小说,能帮助我们认识社会,洞悉人性,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体味人生。那些经过岁月风雨的打磨而流传至今的中外经典名著,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阅读时或悲壮,或振奋,或沉思,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与感悟,让心灵正气充盈、浑厚。
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阅读会引起不同的共鸣。朱熹说:“看书不可仅过目而止,必时复玩味,庶几忽然感悟,乃为自得。”经常阅读书籍,一定能提高我们的素养,涤荡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人生。
装点新房的是书籍——作者从“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与国外的比较说开去,结合“古人阅读的仪式感”和现代人的“刷屏”,道出“经常阅读书籍,一定能提高我们的素养,涤荡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人生”的感悟。文章思路清晰,叙述平稳,说理明了。
文章倒数4~2段罗列太多,不够精练,如果将其压缩成一段当更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