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买个“大学”上要花多少钱

2017-09-23 08:18佚名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景泰国子监入学

佚名

现在的大学生连个工作都难找,但明朝国子监的毕业生可没这担心,不仅包分配工作,很多时候还“包当官”。明代规定,“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换句话说,上了国子监就能当官,上不了便别想往上爬。

“官倒”乌纱帽,在古代中国屡见不鲜,但像明朝这样“官倒”招生指标的,实在少见,可以说开了中国花钱上大学风气之先。国子监的学生,本来因为出身和入学方式不同,叫法便不少,如举监、贡监、荫监、恩生等,自打招生指标可以买卖后,叫法又多了一种 “例监”,这是给通过买指标入学学生的专有称呼。

明代的“招生新政”,出现在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力主实施的,竟然是当朝的皇帝、史称代宗的朱祁钰。当时边境战事紧张,军费开支庞大,中央财政入不敷出,搞钱成了朱祁钰的当务之急!从哪搞钱?臣僚给朱祁钰开出的妙方之一是,“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这话就是给国家多上缴粮食,便能获得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的意思。

这个口子一开,后来的皇帝差不多都学着干,国库一没钱,边防粮饷一没着落,地方一闹饥荒,就会这样干。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南京及周边大闹饥荒,时当地主政官员便上书北京,要卖招生指标创收。

与现在“私倒”,或者说“暗倒”招生指标不同,由于是“官倒”,明朝的招生指标交易很透明,实行“全国统一价”。那么,当时买个大学生上,要花多少钱?据《明史·食货志二》上的数据,要想获得国子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成化年间,则稳定在100石米。

上面这价格是有“学籍”的,如果不在乎学籍,只当旁听生镀镀金,或是插班生、肄业生什么的,可以享受“优惠价”。以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的标准为例,每个指标需缴纳20匹马。

景泰年间的赞助费算是最高了,800石米的标准是怎么定下的?原来这是“买方”主动出的价钱。时山东临清县,伍铭等几个在县学(类似于今县重点中学或地方专科学校)读书的学生想“专升本”(大概这意思吧),提出愿意缴纳800石米,求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山东省主管官员将此情况上报朝廷后,获皇帝特批,于是“米八百石”遂成标准。但是能出或愿出800石赞助费的,还是很少的,所以后来不断往下降,以吸引考生、扩大生源。

如同买官卖官不绝一样,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均卖过入学名额和资格。到了清朝,倒卖“招生指标”则成一种制度,书面语言称为“捐学”,教育乱收费比明朝还厉害!

(转自《北京晚報》)

素材压缩 买卖文凭之事,古今中外并不鲜见。比如,现在常见的大学招生指标,在古代便买卖兴隆。因为敛财快,这甚至成为朝廷弥补国库亏空的一种手段。招生指标沦为商品,明朝可谓开了先河,而且盛极一时。

阅古知今 中国自古推崇“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古代的这种读书价值观自然就催生了花钱上大学,即购买招生指标。历数明朝的教育弊政,对今天的教育制度改革具有警示意义。本素材适用于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和教育腐败等话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景泰国子监入学
参观国子监
景泰至中川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论证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入学面试
入学第一天
北京的国子监——元、明、清朝的最高学府
中国古代大学: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