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所++原滔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丰子恺把自己栖息于灵魂的制高点,把自己的一生原原本本地献给了艺术,也把全部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世间万物。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画面大多以毛笔绘成,题材接近人民生活,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童真:艺术的不竭源泉
丰子恺有一颗善良、童真的心。他的文章生动坦诚,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丰子恺共有7个子女。他的作品《瞻瞻底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爸爸不在的时候》等展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尝试》表现了孩子的智慧,这些作品童趣十足,画面现场感强烈,令人感到稚趣横生,他时常将儿女们当做模特,用毛笔速写记录下他们童年的点滴。他在漫画里画得最多的是大女儿阿宝。有一回,阿宝拿了一双软软的新鞋子,并脱下自己脚上的那双给凳子穿上,还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他妻子连忙喊:“别弄脏了袜子!”子恺先生立马挡住了前去阻拦的妻子,灵机一动,抓起画笔,迅速地记录下了这可爱的瞬间。
他曾这样讲道:“我做这些画的时候,是一个已有两三个孩子的二十七八岁的青年,我同一般青年父亲一样,疼爱我的孩子,我真心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一跤更痛。”在他诸多的儿童漫画中,我们很容易就感受到子恺先生那浓浓的父爱。除了平时工作外,他喜欢与孩子们待在一起,给他们讲儿童故事,并把一些历史和社会事件通过故事的形式来讲授给孩子们听。他非常看重对孩子们的教育,主张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注重知识的趣味性传授。子恺先生所写的儿童故事很多是为自己的孩子所编讲,儿童的童真与好奇心给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编出了如《明心国》《大人国》《博士见鬼》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童真是丰子恺人格中的最大特征,也是其最宝贵的财富。在平凡的生活中守望童真,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童心。他的朴实自然与纯真善良,给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
子恺先生的漫画最突出的特点是洋溢着童心童趣,一个充满水晶般童心的社会是丰子恺先生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境界。无论题材是否涉及儿童,他都以孩童的眼睛看世界,用一颗童心去思考,他的漫画中处处都在散发着纯真与浪漫。
乐观:处世的永恒秘诀
丰子恺的漫画和文字,都散发着对待人生的那种幽默、诙谐和亲和。他的乐观,是很平静的,很灵秀的,正如其作品“满船空载月明归”,哪怕是空空如也,也是很平和的心态。
小时候,由于兄弟姐妹多,家里买来了好的吃食难免会发生争抢现象。丰子恺的左额上留有一道眉毛一般长短的伤疤,那就是儿时和五哥哥抢吃米粉菩萨,跌破脑袋后留下的印记。别人都说是破相,是缺陷,可他却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梦痕。还说“这是我儿时欢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由这痕迹可以探寻我儿童时代的美丽的梦”。
感恩:创作的永恒动力
1914年,丰子恺16岁,他考取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
一天晚上,丰子恺去李叔同的房间送交作业,正要退出时,李叔同叫住了他。大师和悦地说:“你的画进步很快,在我所教的学生当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快速的进步。”听到自己所敬佩的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与赞赏,丰子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1928年,豐子恺为预祝弘一大师50岁生日,与大师合作护生画集,丰子恺创作了50幅画。弘一大师60岁时,丰子恺又作画60幅,此时丰子恺在广西避寇,将画寄到了福建。这时,弘一大师写信要求丰子恺在他70岁时再作护生画第三集,80岁时作护生画第四集……直至100岁时作护生画第六集。丰子恺想,大师100岁时,自己已经82岁了。人事不可预测,但他愿尽力而为,于是复信说:“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善良:人性的不变本色
受弘一法师的影响,丰子恺有一副菩萨心肠。丰子恺是笃信佛教的,他是一位虔诚的居士,一生都苦口婆心地劝人们护生戒杀,他也因放生而闹出了一则趣闻。
抗日战争之前,丰子恺居住在苏州缘缘堂。有一次,他带着一只鸡从石门湾出发,要到杭州云栖去放生。一般人总会把鸡脚捆缚起来,然后把它倒提在手里。但是,丰子恺对鸡却起了恻隐之心,他撩起自己的长袍,把鸡放在里面,外面再用手兜着。
一路走来,很多乘客看丰子恺的目光都很复杂,不知道他的布长袍里到底藏着一团什么东西,又奇怪又可疑。甚至,在从长安镇转乘火车时,引起了一位便衣侦探的怀疑,悄悄一路追踪,和丰子恺同车到达杭州,刚走出站门就把他捉住了。还好,站外早已经有人迎候丰子恺,急忙上前说明原委,侦探这才发现跟错了人。
理解:育人的持久桥梁
丰子恺并不用生涩的语言讲述绘画的理念和精神,而是用趣味横生的故事寓教于乐,以此涵养趣味。这消弭了学生与教师间的心理距离,也打破了学生们认为艺术是高居象牙塔顶、遥不可及的事物的偏见。
有一次,丰子恺教学生写生,当大家在柳树下坐定后,丰子恺便指着自己那宽宽的前额,瘦瘦的下巴,示范着在画纸上画一个倒置的三角形,然后再添上几笔,于是,柳树下一个丰子恺微笑的头像出现了。他对学生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平时用功,画得好,所以丰子恺笑了。”说完再加上几笔,又说:“这是因为你们平时不用功,画得不好,丰子恺哭了……”同学们听完他这番形象生动的举例,都开心地笑起来。
一个画家,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但对别的门类不一定样样精通。大画家丰子恺也有类似经历。
1935年的新年,他画了一幅彩色立幅,随《中学生》杂志赠送。画的是一叶小舟,上有三个扳桨的人,面对着朝阳,背向着看画人。画的主题为:向光明的彼岸进发。有朋友向他指出:“你画错了!这三人都在倒扳桨,这船不能达到光明的彼岸,却在那里向后退了。”
丰子恺听了这话,虽恍然若悟,但感到有点犯难。要他把扳桨的人画面背对着太阳,似乎表现不出向光明的彼岸进发的意义。第二天他起了个早,特地到湖边雇一只船实验了一下,打算向着太阳推桨。不仅非常吃力,还被船夫笑了。于是丰子恺服帖了。
可是,他很难重画这幅画,只得自我解嘲:“我悟到了向朝阳划船的两条哲理:你倘要省力,要速成,要舒服,要不被人笑,须得背光明。你倘要向光明,只得吃力一点,迟进一点,用一点劲,再被人笑几声。”虽然这么说,丰子恺还是认识了错误。
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丰子恺先生一生对“童心”的真、善、美世界孜孜不倦的追逐,倾注其毕生的精力去感悟艺术,探寻人性的光辉。面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种种病态,他努力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在中国近代艺术史自觉担负起寻梦人的角色,通过艺术倾诉青春的生命情怀,用自己对艺术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其灼热鲜红的赤子之心为我国儿童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