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核潜艇之父”隐姓埋名30年

2017-09-23 06:35熊琦
人民周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艇体黄旭华核潜艇

熊琦

全世界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只有6个,其中就包括中国。

我们谈到的这位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这个名字,并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意味着什么。但沉默并不代表着平凡。他,就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也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核潜艇是在深水中运动的武器库和战斗堡垒,一个3000多吨重的钢铁圆筒。

为了制造出共和国的第一艘核潜艇,黄旭华沉默了整整三十年,没有回过家,没有联系过自己的家人。

“这三十年之间,我没有回去,家里的情况我也不太了解,我父亲病重一直到去世我没有回去。”黄旭华告诉记者。

没有万众瞩目的赞美,没有名满天下的荣誉,他就这样在沉默中坚守着以身许国的誓言。

白手起家

核潜艇诞生于1954年,这一年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首次试航。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时有一个说法来描述核潜艇的续航能力: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可以让潜艇航行6万海里,如果用柴油作燃料,则需近百节火车皮的柴油。

为打破美苏等国的核潜艇技术垄断,1958年,主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中央建议,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

中央批准后,组成了一个29人的造船技术研究室(后来改为09研究所)。黄旭华成为该研究室一名技术人员。

他清晰地记得,2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除了他和另外两三人结了婚,“其他人都是光棍”。

随后,中央又选拔一批大学毕业生加入研究室。在那个人才严重匮乏的年代,一些还未毕业的上海交通大学三年级学生也被选中参加核潜艇研制任务。

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核潜艇,也没有任何参考资料。

采访中,黄旭华双手捧着一个核潜艇模型,像慈父在轻轻抚摸着自己的孩子。

不过,那个时候“孩子”的“模样”还只存在于黄旭华的猜想中,“没有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只是笼统地认为,核潜艇大概就是常规动力潜艇中间加个反应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

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一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用算盘和计算尺去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

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研制人员分成两三组,分别单独进行计算,出现不同结果重新再算,直到得出一致的数据。

幸运的是,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模型玩具,玩具窗户掀开后,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设备,这令黄旭华“高兴极了”。

他没想到,这两个玩具,竟然和他们凭着零零散散的资料、完全靠想象画出来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上一样,“核潜艇就是这样子,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孝儿子”

“时时刻刻严守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刚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时,领导给黄旭华提出的要求。

黄旭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不过,今天回忆起往事,黄旭华也坦承,“隐姓埋名当无名英雄,也有难以忍受的痛苦。”

讲到自己的母亲,黄旭华的声音突然哽咽。他努力克制着情绪,不让泪水流到脸上的皱纹里。

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阳历新年,黄旭华出差到广东,经组织批准回了趟汕尾老家。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母亲送别三儿子时,留下了简单几句期盼:“你从小就离开家,那时候战争纷乱,交通不便,你回不了家,现在解放了,社会安定,交通恢复了,父母老了,希望你常回家来看看。”

黄旭华流着眼泪满口答应了母亲。他没想到,这一离别,就是30年;再相会时,父亲和二哥都已去世。

他回忆说:“父亲病重,我工作紧张没回去。父亲去世,我也没回去奔丧。父亲直到去世也只知道他的三儿子在北京,不晓得在什么单位,只晓得信箱号码,不晓得什么地址,更不知道在干什么。”

1956年,黄旭华与李世英结婚,次年大女儿黄燕妮出生。他开始研制核潜艇后,几十年李世英独自操持着家里大事小事。在女儿心中,“父亲的功劳有一半是母亲的”。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描写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黄旭华把文章寄给广东老家的母亲。文章中只提到“黄总设计师”,没有名字。但文中“他的妻子李世英”这句话让母亲坚定地相信这个“黄总设计师”就是她的三儿子。

母亲没想到,30年没有回家,被家里的兄弟姐妹们埋怨“不要家、忘记养育他的父母的不孝儿子”,原来在为国家做大事。

多年后,黄旭华的妹妹告诉他,母亲当时“一而再、再而三地读这篇文章,每次读都是满面泪水”。

“潜”功告成

20世纪60年代,在“一年刮两次七级大风,一次刮半年,冬天寒风刺骨很难忍受”的葫芦岛,黄旭华和同事们夜以继日攻克了核潜艇的动力、线型、结构、水声、武备、通讯、生命保障等核心技术难题。

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这种艇体构造,走了三步。在黄旭华的主导下,中国“三步并成一步”,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研制出第一艘水滴型核潜艇。

当时国外权威文章提到,美国在核潜艇下装上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利用陀螺高速旋转,在发射导弹时把艇体平稳下来。黄旭华坚持按科学规律搞核潜艇试验,“为什么不能相信自己的结论,非得跟着美国走不可?”

经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后,黄旭华大胆地取消了这种设计,不用大陀螺依然可以保持艇体稳定。

“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黄旭华斩钉截铁地说。

1979年黄旭华担任“09工程”副总设计师,1982年任总设计师。

1988年4月29日,中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一个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水的压力是一吨多,一百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個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黄旭华这样形容深潜试验的危险性。

64岁的黄旭华当即决定一同下潜,让艇员们有了信心。随着核潜艇里接连传出“100米、200米……”的指令,黄旭华表情平静、指挥若定,“内心里却高度紧张”。

试验成功,这个世界上第一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出艇后即兴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直至今日,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endprint

猜你喜欢
艇体黄旭华核潜艇
094型战略核潜艇
不同姿态下救生艇高空自由下落的动力学特性
潜艇耐压艇体肋骨侧倾损伤后剩余强度研究
网架箱体浮筏-艇体耦合特性及全频段隔振效果分析
大揭秘——核潜艇的武器库
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先驱
螺旋桨激振力传递模式下的艇体振动和声辐射分析
中国核潜艇亮相备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