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康护”的优护家

2017-09-23 18:43张配豪
人民周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康复

张配豪

自身的切身感受加上这些市场数据最终坚定了申林投身“互联网+康复护理”的信念和初衷:用更加“智慧”的康复护理帮助老年人安享晚年。

8月3日上午十点,申林终于和《人民周刊》记者见面,一开口就道歉:“对不起,上个月我一直在地方跑(项目),实在太忙,所以之前一直没有时间接受您采访。”申林的创业项目叫做“优护家”,如今他和他的团队经常处在一种忙碌的状态,有点闲不下来,“因为现在‘智慧康护在中国是一个很大的缺口,很多地方政府开始找我们合作”。

“优护家”主要涉足互联网医疗护理和康复领域,并在业界首创“互联网+分级护理”模式。旨在构建“云端+产品+服务”的生态链,打通医院与社区社区之间的道路,优化社会的医疗资源配置。

成立刚刚两年的初创公司,快速的发展节奏并没有超出申林的预期,因为 连续创业的他能看到“智慧康护”的风口就在不久的将来。

“我喜欢创业的氛围”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创业是一个职业生涯的突然转变,创业之初还不失“陌生”与“迷茫”。但对80后的申林来说,创业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他从读书开始就有了创业的念头,而且一直“喜欢创业的氛围”。

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书的时候,申林是联创团队队长。联创团队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个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作为一个国内著名的互联网学生团队,联创人遍布世界各地,团队成员积极投身创业浪潮,成功孵化出了百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

当时的申林,一方面带领团队完成几个软件项目,上百万的销售额;一方面带领4人小组,参加微软创新杯,获得软件设计中国区第一名,全球第二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整个参赛过程持续了一年,就是按照一个创业项目来做的。

从联創团队出来之后,带着“创新创业的基因”,申林去了创新工场。作为第一个实习生,他深入参与了2009、2010年第一批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催生的豌豆荚、友盟等项目,看到了新的技术周期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这让申林更坚定了创业的信心。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创业能力的不足。

“我当时觉得自己积累还不够,创业不是一个只要有技术就可以推动的事情,在创新工场的经历,让我看到更多商业和市场需要提高锻炼的地方,而且创始人的号召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于是,他决心先把创业的心思放一放,继续去高校深造。2010年9月申林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分布式系统方向读研究生。

北大的求学经历对申林而言是一笔意想不到的财富。“刚从北大毕业不感觉,但后来在阿里看到很多技术/商业牛人也是从北大毕业的,更加坚定自己走技术+商业的路线;而且出来创业之后发现北大的平台也给了许多潜在资源,比如很多北大校友都非常关注大健康领域的创业项目,我们天使轮的两位投资方都有北大的背景,从人脉到视野方面,北大的校友资源都是非常宝贵的。”申林坦言。

之后在阿里的三年,申林一路做到资深系统工程师和技术主管,负责Nova商家成长平台、天猫早知道等业务系统的开发。这段经历更多地让他了解到了产业的趋势,积累了做好一个产业所需要的上中下游的资源和想法,认识到创业的长期性,但也更喜欢创业的氛围。

“对医疗和康护有一种情结”

电影《飞越老人院》曾经感动了无数观众,重新唤醒人们关爱老年人的意识。人越老,对子女越是依赖,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行动上,也在心理上。但是父母又往往不希望成为子女的负担,增添子女的烦恼,最后选择自己承担所有,默默忍受着孤独和痛苦直到终老。而对此,申林也有着切身之痛。

2009年,申林的父亲被诊断患上胃癌。此后的3年间,申林及其母亲陪伴其父跑遍了北上广各大肿瘤医院,却还是无力回天。更让申林难以接受的是,一向健康的母亲居然在父亲之前突然离世。医生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只说是脑出血。他猜测,可能是长期陪伴父亲看病所带来的身体劳累,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最终压垮了母亲,这成为了申林心中永远的痛。同时他也在思考,自己家庭所遭遇的,可能正是无数普通家庭的痛点。多年的技术工作经验,让他养成的以数据说话的习惯,于是他开始寻找相关市场数据来论证创业契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65岁以上人口达1.5亿人,占10.8%。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失能率高,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近1.5亿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老年人对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彼时,整个医疗产业链来说,“诊前-诊中-诊后”只有“诊后”市场还鲜人问津。在我国,90%的老年人口选择居家养老,7%选择社区养老,医院养老的比例非常低。可是在传统模式下,陪护资源却大多数都被医院掌控,康复专家、护理专家、护士等都属于医院。需求量最大的居家养老反而是资源最薄弱的环节,只有依靠不够专业的家人或护工陪护。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主流群体来说,他们正面临着出院如何护理?居家如何护理?等现实问题。

自身的切身感受加上这些市场数据最终坚定了申林投身“互联网+康复护理”的信念和初衷:用更加“智慧”的康复护理帮助老年人安享晚年。

2015年8月,申林创立北京优护创智健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同年底,他同联合创始人拿出几百万启动资金,准备先从线下服务实体做起。

“用技术让‘康护智慧起来”

最初,申林带领其团队在北京开了四个社区型的康复护理站,希望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来让护理服务、养老服务更好地触及患者,建立一个大型的康复护理连锁机构。经过一年的经营发展,这四家社区康复站基本做到收支平衡,这让他切切实实看到了养老护理的刚需。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了商业战略上的问题。

“通过对比国外以及结合我们的运营数据,我们发现国外之所以有那么多大型护理公司,是因为其背后催生的因素是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和第三方机构是天然的互补关系,而国内其实大量的需求还是在公益体系里;另外中国的区域化资源太分散了,医疗又是一个属地化非常强的一个行业。因此,如果继续做实体连锁可能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也不适合做这样的事情。”

技术出身的申林相信技术能改变世界,他还是希望优护家是一家以技术驱动的公司。于是,他和团队最终将战略定位成做康复护理行业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经过一番战略调整,公司目前拥有优护家,优护助手及优护云三大技术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优护家一方面大幅提高了医院的病患管理质量和护理人员效率,另一方面也实现了院内院外护理康复资源和病患数据的整合和贯通,帮助医院同步实现院内“智慧护理”和院外“延续护理”。与此同时,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优护家还打通了院和社区、家庭护理之间的连接通道,让患者切实享受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移动护理”的高效和便利。

现今的护理行业和诊断行业类似,面向人群的触网能力和被教育程度都还不够,他们不知道如何管理患者,这需要研发更人性化的互联网产品,需要对护理流程和护理产业都有很深刻的理解才能往前推动,挑战非常大。优护家目前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社区以及具备医护职能的机构进行渗透和教育。其优势在于项目可以落地,能给病患提供服务和体验,并且可以推广至全国。

现今的申林对未来变得越来越坦然:“因为每个行业的价值是相信并坚持。”通过实践,他坚信“优护家”为代表的移动康护平台的巨大“风口”即将到来,行业的未来发展空间不容小觑。endprint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康复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