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惠,郭锦丽
(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山西 太原 030001)
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剖宫产初产妇48 h泌乳成功率的应用研究
张佳惠1,郭锦丽2
(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山西 太原 030001)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住院行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泌乳成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质控管理小组,确立“提高住院剖宫产初产妇48 h泌乳成功率”为活动主题,对影响泌乳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文献检索及现场调查,找寻原因,设定目标,研究对策并进行实施,最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运用品管圈管理后,剖宫产初产妇48 h泌乳成功率由46.7%上升到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品管圈活动有助于产科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强自身护理知识与服务水平,圈员在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普遍认为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结论 品管圈不仅能提高剖宫产初产妇48 h泌乳成功率,同时还有利于科室成员自我能力的提高,提高患者对产科服务的满意度。
品管圈;剖宫产初产妇;泌乳成功率
品管圈最早是由日本的石川馨博士所创,旨在有计划的提高生产力,现广泛用于各领域的项目管理。品管圈(QCC)就是由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场所的人自发组成的一个小团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商议,按照一定程序解决工作中或是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是一项相对自由并能迅速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益的管理方法[1-2]。由于剖宫产产妇术后伤口疼痛、饮食摄入的限制,造成普遍剖宫产尤其是初产妇泌乳延迟[3-4],而母乳是全球公认的婴儿最好的营养品[5],不仅能加快产妇术后身体的恢复,还能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采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剖宫产初产妇早期泌乳成功率。
1.1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活动主题
本科于2016年6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共10名成员,拟定圈徽,设立圈名为”呵护圈”,依据爱婴医院的要求结合我科目前的现状,通过主题评价,选定以“提高住院剖宫产初产妇48 h泌乳成功率”作为此次活动主题。48 h泌乳成功是指住院产妇自胎儿娩出母体外开始至48 h内,产妇自行能泌乳,不添加其他的食物来喂养自己的婴儿。48 h泌乳成功率=48 h内泌乳成功的人数÷同时段所有住院分娩产妇的总人数×100%,因经产妇有喂养经验且有分娩经历,乳汁分泌良好,故把改善的重点放在行剖宫产的初产妇。
1.2 现状把握
查阅相关文献,寻找影响剖宫产初产妇泌乳延迟的原因并分析,制定对策。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由圈员对3~5月的入住我科分娩的剖宫产初产妇的一般资料及首次泌乳成功时间进行统计,结果为48 h成功泌乳率为46.7%,根据80/20原则,80%为改善重点。
1.3 目标设定
本次活动希望通过品管圈将48 h泌乳成功率提高到75.5%,设定理由如下,根据目标设定原则,圈员对其打分,得出圈能力为77.1%。依据目标值的计算公式得出: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即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46.7%+(46.7%×80%×77.1%)=77.5%。
1.4 解析
品管圈活动小组成员运用头脑风暴法,针对造成泌乳延迟的原因制成鱼骨图,从产妇自身、医护人员、环境、其他进行分析,确定造成泌乳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为:①早接触、早吸吮落实不到位;②护士宣教不到位;③含接姿势不正确;④母亲角色缺如;⑤缺乏自信;⑥产妇饮食受限;⑦依赖代乳品;⑧早产儿;⑨母婴分离;⑩环境因素; 乳头条件差。
1.5 要因筛选
运用5W1H管理工具,针对要因,逐条分析,排除不可抗拒因素,排除护理解决范围外的因素。
1.6 真因确定
对已经选定好的要因进行真因验证,在2016年6月选取30例产妇对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为:术后早接触、早吸吮落实不到位、过分依赖代乳品、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低、缺乏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为真因。
1.7 制定对策并实施
全体圈员共同商议,拟定实施对策,并对对策的可行性、效益性、经济性进行打分,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对策。
针对①早接触、早吸吮落实不到位,将袋鼠式护理纳入到产科的护理常规,指导所有的助产士及护士学习《袋鼠式护理临床实践指南》[6],具体实施细则为:产妇术后回到病房,将新生儿以俯卧位趴在产妇裸露的前胸,头偏向一侧,盖好毯子,使母婴持续的进行皮肤接触,当新生儿醒后迅速将婴儿的口唇移到母亲的乳头处,使他嗅闻母亲,加快建立吸吮反射[7],2次/d,至少持续1 h/次,加强对母婴生命体征的监测,实施袋鼠式护理过程中,要按时巡视病房,随时关注母婴的身体状况,保障母婴的人身安全;②针对过分依赖代乳品这一原因,具体实施细则为:产妇入院后,护士建立档案,宣教母乳喂养的巨大优势,签订《纯母乳喂养协议书》,在喂养过程中发生的任何问题,护士应及时解释说明并指导产妇顺利进行母乳喂养;③针对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低,产科护士在产妇入院时,全面进行体格检查,对产妇有乳头凹陷、扁平、草莓乳头等乳房异常条件者重点管理,通过自制的乳头吸引器,定时吸引乳头,3次/d,确保在产妇泌乳后,新生儿能有效晗接母亲乳头,吸吮母乳,通过入院时填写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识别产妇自信心缺乏的地方,作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保证产妇喂养信心;④对待缺乏母乳喂养知识的初产妇,在住院期间,每日行护理查房时,及时解决产妇的疑问,将产妇在喂养新生儿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整理,每周二下午在产科示教室,将产妇集中起来,有针对性的对产妇进行讲解,并做成产科护理一般流程,落实到产科例行工作中。
1.8 效果评价
经过品管圈活动后发现,品管圈活动前48 h泌乳成功率为46.7%,2016年9月测得的泌乳成功率为59.2%,实施品管圈管理方法后,泌乳成功率上升至75.5%,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且品管圈的圈员以自评的方式评分,对品管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凝聚力等方面进行打分。得出最后的活动成长值=活动后平均值-活动前的平均值。通过得分得正负来评价无形成果,正数得分为提高,反之为下降即活动实施不成功或没意义。
1.9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7统计,并导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1 有形成果比较(见表1)
表1 品管圈活动前后剖宫产初产妇48 h泌乳成功率比较(n,%)
2.2 无形成果比较(见表2)
表2 品管圈活动前后无形成果比较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女性的合法地位越来越有保障,不免给女性带来更多的压力,与此同时,晚婚晚育的现象尤为突出,因此造成高龄产妇及巨大儿的增加,受传统观念、习俗等影响,剖宫产率逐年[8]上升,而由于术后伤口疼痛及用药和饮食的限制导致初产妇的泌乳延迟,增加产妇的心理负担,降低母乳喂养的自信心,因此有必要对剖宫产初产妇这一特定人群进行专门护理,促进早期泌乳的成功,提高母乳喂养率。
3.1 品管圈活动缩短了剖宫产初产妇早期泌乳的时间
通过比较活动前后的泌乳成功人数发现,运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极大地加快了剖宫产初产妇的泌乳时间,研究显示[9-10],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剖宫产产妇泌乳时间延迟、开奶时间较晚,研究报道阴道分娩产妇产后1~4天乳汁分泌量明显多于剖宫产产。
3.2 品管圈活动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使更多的护理人员参与到护理质量的管理中来,从小组的确立到最后实施对策的制定,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头脑风暴下的集思广益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让产妇和新生儿及早出院,保证产妇顺利开奶,及早泌乳成功是我们爱婴医院工作的目标,调动每一个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参与到日常护理的管理,使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得到提升。
3.3 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
将袋鼠式护理纳入产科的护理常规,完善分娩的流程图,加强对母乳喂养的宣教,利用产科分娩及喂养知识手册,使更多产妇及家庭了解袋鼠式护理,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产科的服务质量,最终达到产妇、家庭、医院共同满意的多赢局面。为使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产科的助产士及护士积极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增强业务学习能力,提高护理水平,改进服务质量。
3.4 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标准化的确立
规范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使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按流程处理工作中的各项事务,使考核也更加客观化和公开化,有利于责任到人,减少互相推诿,明确监督、评价机制,通过项目的标准化达到巩固成果和持续改进的目的。
[1] 许海鸥.QCC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3(12):121-128.
[2] 金静芬,陈水红,邵林玲,等.品质管理圈活动在危重病人转运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57-59.
[3] 汪 萍,杜巧琴.剖宫产术中护理干预对产后乳汁分泌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7):6615.
[4] 李秀珍,牟园芬,罗小玲.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产妇泌乳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2011,(10):9-1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妇幼卫生主编.母乳喂养知识教材[M].北京:北京新闻出版局,1992:29-69.
[6] Department of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Research,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Kangaroo mother care: a practical guide. 1st ed. Geneva: WHO,2003.
[7] 赵红霞.产后护理干预促进母乳喂养120例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7):365.
[8] 黄靖冰,刘 娟.科学分析管理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41(1):80-81.
[9]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0] 何英杰,田 晖,唐秀明,等.剖腹产产妇乳汁分泌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2):4566-4567.
本文编辑:张 钰
R473.71
B
ISSN.2096-2479.2017.23.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