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以儿童的口吻叙述,诗句清新、自然,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融入儿童情感。全诗虽无“爱”字,但却令每一个小读者自然地走进爱的主题,从文中充满童趣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一名天真纯洁的儿童对盲婆婆那纯真的爱,具有真切、深刻的教育意义。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童趣,充分展示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基于我对文本的理解,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四个生字,正确书写八个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課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揣摩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心理,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孩子们对爱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我”为盲婆婆做事时的高兴心情。认识到帮助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
【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在读、悟结合,语言感染,多媒体辅助等教法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诵读、表达、想象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1)紧扣课题,自然导入。(2)整体感悟,认读字词。(3)品字读文,想象升华。(4)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一、紧扣课题,自然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蝈蝈吗?它长什么样?教师从孩子们喜欢的蝈蝈入手,通过让学生描述它的样子,模仿它的叫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出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通过认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盲婆婆”是一位眼睛看不见,又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并让学生闭上眼睛亲身体验盲人的世界,从而使得孩子们对盲婆婆的同情心油然而生,为后面的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整体感悟,认读字词
在学生认读课题后,教师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用查字典等方法来解决,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低年级字词是教学中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词,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采用趣味识字、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认读字词。在认读“婆、蝈”这两个字时,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声字的规律。新课标指出: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所以教师让学生回归文本,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品字读文,想象升华
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障碍之后,教师紧紧抓住课文两条主线——“送蝈蝈”的叙事线和“献爱心”的情感线,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文本。
问:“孩子们,图中的小女孩在干什么呢?为什么逮蝈蝈?”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小女孩的表情和逮蝈蝈时的动作,让学生明白逮蝈蝈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我”一想起这是要送给盲婆婆的,心里就很高兴。引导学生从文中的“乐呵呵”和“喜滋滋”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并反复诵读,读出高兴的情趣。那么为什么我要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呢?重点抓住“替”一词,为什么是“在我上学的时候,好让它替我给您唱歌?而不是让它给您唱歌呢”?引导学生想象“我”平时经常陪盲婆婆,“我”是怎样陪伴盲婆婆的呢?可能会给盲婆婆做些什么事?引导体会我在上学时还惦记、关心着盲婆婆。 “同学们,文中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想对她说什么呢?”让学生感受小女孩的善良,再谈谈如果生活中身边有这样的残疾人,或者是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该怎么做?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体会帮助别人特别是残疾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
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蝈蝈欢快地叫着,她入神地听着,听着,蝈蝈的歌声仿佛把盲婆婆带到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美丽田野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如果你是那只蝈蝈,你会给盲婆婆唱什么歌?想把盲婆婆带到哪?在教师动情的语言渲染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让孩子们把自己融进文本中,真正达到与文本的融合。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无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写下自己的篇章。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盲婆婆的欢乐是蝈蝈的歌声带来的,是我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带来的,是我对盲婆婆的关心让她快乐了。如果让你来给盲婆婆送一件礼物,你会送什么呢?把自己的想法和心意跟你的组员交流一下,写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吧。引导学生:结合盲婆婆的实际困难和需要,想出可以送给她的礼物。这项活动可以使学生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将对美的向往充分地描绘出来,也为盲婆婆送上一份真情。
爱是涓涓流淌的溪水,悄然无声却永流不息。愿孩子们沐浴在爱河中,关爱亲人,关爱朋友,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