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2017-09-22 05:57焦杨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焦杨

摘 要:促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安徽、福建等省近年来开始探索通过“非遗”进校园、将“非遗”技艺编入教材,探索“非遗”的校园传承保护模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非遺进校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249-01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主角和核心是传承人,促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由于生存土壤消失、难见经济效益,“非遗”保护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消逝的危机,得不到及时保护而面临失传。为破解这一难题,安徽、上海、宁夏、福建等省市近年来开始探索通过“非遗”进校园、将“非遗”技艺编入教材,探索“非遗”的校园传承保护模式。

教育部将京剧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教学内容,一年级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京剧进入校园,会为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注入一泓清泉。若京剧能够进入课堂,那我们的生活中必然就会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那些涂着油彩的生动形象、优美动听的唱腔,从舞台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是多么令人期待的事啊!

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在社会上形成了一阵又一阵的热潮,但我认为,要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真正不断得到发扬,还是要重视在我们青少年中的普及工作。比如京剧,一个人要不是从小就接触,发现它的美,培养出鉴赏习惯,那么将来长大成人后,他们也很难去欣赏它、爱护它。所以,我认为让京剧进入青少年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是一个将传承传统文化落到实处的举措。

实际上,“非遗”校园传承保护尝试,京剧并不是第一个,在此之前,部分省份都已根据各自实际探索着“非遗”进校园。近年来,安徽省文化厅与教育厅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在省内推动非遗项目广泛进入中小学课堂。据介绍,很多非遗项目主要以音乐课、手工课、体育课的形式出现。2012年春季开学,蚌埠市禹会区文化馆与当地中学合作开设花鼓灯课程班,由省、市级的花鼓灯传承人担任授课老师。铜陵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组织铜陵牛歌、竹马灯的传承人走进铜陵市第七中学,向学生传授牛歌的演唱方法和竹马灯的制作技艺,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黄山市文化馆与黄山中小学开展“徽剧进课堂”教学,120多名小学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徽剧等传统曲目;黄山市屯溪区大位小学将程大位珠算作为特色教学项目,被命名为全省珠算式心算教学训练基地。开春学“非遗”的,除了因兴趣使然的学生,还有为职业规划的学子。安徽省黟县高级职业中学近年与黟县知名企业小石徽雕合作,联合创办了“徽雕工艺”专业,让“非遗”传承与保护走进中职校园,在使更多学生了解、接受家乡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从事和传承“徽州三雕”的技术人才。

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有以下担心,第一,“非遗”的内容和种类繁多,除了教育部设立的京剧课程外,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内容,各地都要兼顾到,这样内容累加起来,必然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与目前教育部提倡的中小学生减负的要求相违背。其次,不将其内容列入必修课,老师和学生就不会重视起来,讲解时在课堂上一带而过,达不到让学生充分认知的目的,更难以达到传承“非遗”的目的。再次,“非遗”的保存和传承需要原生态的生存环境,有的“非遗”形态只有特定环境下才能展示和欣赏其独特魅力,所以适合小范围传承,而不适合大批量培养传承人。校园环境大大不同于原有环境,校园传承出来的“非遗”是否还是原有艺术,其艺术价值还有几多,会不会变味?

“非遗走进中小学,目的在于普及非遗知识,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和素养。”省非遗保护中心研究员胡迟认为,“目前情况下反馈来的信息,还是以兴趣班的形式为主,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胡迟解释说,“没有土壤的花草难以长久”,因此保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恢复或保留其原生态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适合校园传承,校园传承选择的多是一些推广性较强、在当地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有些非遗项目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展示和欣赏其独特魅力,所以适合小范围传承,而不适合大批量培养传承人。比如民俗类的项目就不适合进校园,有关部门还是要把好关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在于“一老一小”,校园传承将一些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给学生,有利于培养一个兴趣团体,到时再从兴趣团体中选拔培养传承人会容易得多。

在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们渐渐忘记了自己。关注传统文化遗产现状的人都清楚,一些列入保护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事实上已陷入濒临失传的境地。不仅民俗实物和器物平常难得一见,一些民俗文化活动也趋于萎缩。文化遗产靠什么保护或者发展?戏要有人看,曲要有人听。可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跟大众文化生活渐行渐远,仅仅靠列入遗产名录恐怕难以为继,至于还想吸引外地人似乎有点勉为其难。因此,使本地人先熟悉本地的文化遗产实在是当务之急。不仅仅是在文化遗产日搞一阵子宣传,地方报纸不妨长期开专栏介绍,地方广播电视设立专题节目宣传,逢节庆活动,各地要让传统文化内容走街串巷,使本地文化遗产广为人知、人尽皆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必然会促进我们青少年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希望也会促使对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狂热追求的年轻人进行深刻反思。我认为,让传统文化多多进入校园,给学生多元的选择,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更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