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楠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构的需要,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围绕特定的主题,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来传递特定的主题思想,从而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本次研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有效性研究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最后通过SPSS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并根据数据结果提出相应的创新方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4-0188-02
一、前言
高校思想政治主题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以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为载体,以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为目标开展工作,在政治、组织、行动、沟通、文化、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当然,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效、重服从轻自主、重整体轻个体的现象。为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吸引广大同学积极参与,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缓解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现实状态与人的思想道德理想状态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外化为一种积极的行动,以此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本次研究,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有效性研究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最后通过SPSS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并根据数据结果提出相应的创新方案。
二、问卷设计
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更加注重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所起到的效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必须准确掌握影响大学生主题活动有效性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维度设定
根据影响大学生主题活动有效性的要素,可将该次问卷的一级维度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组织者、活动参与者、活动载体和活动内容。二级维度分为活动组织者、活动参与者、活动载体和活动内容。其中,活动组织者包括策化能力、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活动参与者包括接受与认同、体验与参与;活动载体包括载体选择、载体创新。
(二)问卷提纲
根据之前对问卷所需要素维度的设计,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对相关人员的简单访谈,将该次问卷提纲设计如下:(1)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学科、政治面貌、学生工作任职情况等;(2)喜欢参加或观看的校园活动类型(活动载体因素)包括理论学习(课题调研、青马工程、情况反映)、思政活动(演讲辩论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讲座报告)、校园文化(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技)、社会实践(假期志愿服务活动、课外学术)等;(3)参加过哪些具体的思政类活动(活动内容因素)包括具体参加的共青团活动(按类型分)、得到活动信息的途径、参加原因、活动影响范围,过程的感受、活动存在的不足等;(4)对校园思政教育活动的看法包括客观的认知情况,对校园思政教育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原因;(5)对校园思政教育活动的评价:效能评估与思想道德素质评估(活动参与者)。其中,效果包括侧重教育质量,是否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是否坚持马列主义原理指导,是否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效率包括侧重教育量,直接和间接;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6)对周围做思政教育活动的同学/老师的评价(活动组织者因素),从施教主体自身素质探究思政教育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情况、对答卷者的影响等;(7)创新形式包括载体创新、内容创新、活动组织单位创新等。
三、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初测
为使参与调查的个体更好更清晰地理解问卷需要达到的调查目的,使问卷测题在传递到被试学生是尽量减少歧义,在正式发放问卷前对该问卷进行了初测,即对20名同学进行了小规模发放,共回收问卷18份,其中有效问卷15份。根据被调查者的反映对问卷的文字及问题进行了精炼,适当进行合并与拆分,最终得到正式测量的问卷(共23题)。
(二)调查问卷正式测量
调查问卷以个人为样本单位,以武汉大学本科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网上发放问卷的形式,共收集样本119份,剔除无效问卷17份,共收得有效问卷102份,所占比重为85.7%。
四、量化分析
(一)基本信息分析
有效問卷102份中,男生47人,占比46.08%,女生55人,占比53.92%。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32人,占比31.37%,大二27人,占比26.47%,大三24人,23.53%,大四19人,占比18.63%。从政治面貌来看,党员21位,占比20.59%,团员58,占比56.87%,民族党派5人,占比4.9%,群众18人,占比17.64%。从任职经历来看,校级干部33人,占比32.34%,院级学生干部41人,占比40.20%,班级干部13人,占比12.75%,无任职经历的占15人,占比14.71%。
(二)当前大学生喜爱参与的思政活动类型分析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类型更倾向于文化与实践类。调研发现在高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中,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其中31%选择了校园文化活动,28%选择了社会实践活动,讲座报告情况反映类校园活动最少,仅占15%。因此如何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变得尤为重要。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满意度现状分析
本次研究以“非常满意”+“满意”百分比总和作为衡量学生对某一种观点的满意度;按照里科特量表计分办法,以“不满意”计1分, “不太满意”计2分,“一般”计3分;“满意”计4分,“非常满意”计5分,各种观点的均值作为评价满意度状况的指标。通过计量统计可知,同学们对于活动载体和活动内容的满意度较高,在活动内容上达到了3.18的满意值,但是在活动的宣传与总结以及学生兴趣上满意度不够,因此需要我们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加强活动的宣传效果,以及注重总结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此外要从活动的效果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力。endprint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评价
此部分问卷主要分成效能评估和思想道德素质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其中效能的评估上可以发现81%的同学认为校园思政教育活动的思想先进性较强,但只有65%的同学认为这些活动对个人思想的有较大的实际影响力,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问题。而对于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评估,则以“非常赞同”+“赞同”百分比总和作为衡量学生对某一种观点的认同度;按照里科特量表计分办法,以“不赞同”计1分, “不太赞同”计2分,“一般”计3分;“赞同”计4分,“非常赞同”计5分,各种观点的均值作为评价认同度状况的指标。又表1可知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相对较为理想,但是仍存在少数同学的道德认知出现偏差,看待社会问题有部分存在消极的现象。
(五)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者的评价
调研发现75%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者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情况等方面对参与者有较大影响;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者和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者的对比调研发现,67.8%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者比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者更加积极和令人信服。
五、创新途径
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有了一定的成效,对同学们的影响较大,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想进一步与时代发展同步,就必须加强创新力度。根据问卷研究和相关文献梳理,下面我将提出以下几点创新途径。
(一)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形式创新,更新内容与时俱进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亚性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相结合。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课程教学为活动形式的教育活动,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化教育和强制性灌输的活动过程。如当前高校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体系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日常生活为活动形式的教育活动,为学生构建生活化体验和寓他性教育的活动过程。如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无偿献血活动等。亚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学习为活动形式的教育活动过程,大学生有所感知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又较为积极参与教育者组织的社会实践中。如高校党团文化活动、重大事件纪念活动、科研课题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活动等。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和亚性教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三者统一于促进大学生内化和外化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将三者进行优势互补。
(二)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载体创新,紧跟时代潮流
不断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己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建立专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过网上聊天工具即时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开发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网络游戏等。
(三)加强理念创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平等的理念
改变过去教育者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的传统教育理念,使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装变为主动参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和谐关系,教育者只是采用引导而非主导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提高受教育者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