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琼 王安宁
摘要 近些年来,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采茶成本高、茶叶市场开发不足、茶园机械化程度低下等问题。本文在调研、分析了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认识和思考,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茶产业的生存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 茶产业;现状;问题;建议;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6-0275-01
1 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以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建设为契机,贵州省的茶产业蓬勃兴起。茶产业是一个增收产业、朝阳产业,也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尤其对贵州山区而言,茶叶种植不仅给老百姓带来经济上的收益,还可以起到生态治理、生态修复、保住绿水青山的作用[1-2]。并且很多地区也将茶叶种植及其产业作为扶贫的好产业进行推广,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更看重其社会和生态效益,不但解决了劳动力就业及扶贫问题,而且也为保住绿水青山和创造“金山银山”贡献力量[3]。
安龙、黔西南乃至整个贵州茶叶的品质较高,其水溶性内含物及各项要求指标均高于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类茶叶[4]。研究结果表明,用部分冲泡饮用后的茶叶加工出来的复制茶,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等指标能达到相关国际标准指标要求。
2 存在的问题
茶产业迅速发展的喜人势头背后,由于受相关因素的制约,出现了一些影响茶产业发展、令人担忧的实际问题。
2.1 山区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
由于茶产业基地地处山区,地势不平、土地破碎。茶园建设规模较大,随山坡起伏且幅度较大,难以实现大规模现代化机械采收以实现节约成本的需要和目的。按照当前普遍的采摘成本,采收茶青人工成本约合3.0元/kg,以4.5~5.0 kg茶青制1 kg干茶计,不计前期投入及成本,只略算加工成本,干茶采收加工成本14元/kg以上。茶叶采摘中如何降本增效的问题,是当前茶叶经营者面临的最大困扰。
2.2 高端茶数量少、回本难
茶叶以明前茶为贵,即清明前所采的茶,清明稍后所谓的春茶市场价格也较一般的夏茶价格高,适合制作高端名优茶品。但高端名优茶数量少,即便市场价格高,产值有限,不足以弥补前期投入建园成本,净利润和效益低。
2.3 夏茶市场大、价格低
规模最大的以夏茶为代表的茶叶价格低、市场大。夏茶的“珠茶”市场——主要是针对西亚、中东、北非广大的阿拉伯世界市場,阿拉伯人的饮食习惯是以吃牛羊肉为主,很少吃蔬菜,必须依赖吃茶来缓解油腻、帮助消化。这个市场非常大,极具销售空间和潜力。然而,“珠茶”市场价格为10~12元/kg,与茶叶采收加工成本相比存在2~4元/kg的差价,没有利润可言。因此,茶叶产品也难以进入阿拉伯世界这个巨大的市场,难以实现经济效益。政府及职能部门、茶叶种植企业、市场中介等有关各方也曾经过多次谈判、反复磋商,皆因无果不欢而散。
3 改革建议
针对茶产业在其起步阶段面临的成本效益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渡过难关,走出困境,促进茶产业茁壮成长。为此,笔者在调研、分析以上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认识和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3.1 合理建园,加强管理
从茶园选址建设开始,要着眼长远,为更有利于机械化采摘、管理做好准备,留足空间、余地和可能性。引入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探索新管理方法。厉行节约,降低管理经营成本,同时做好宣传营销,把握市场信息,拓宽市场以增加效益。
3.2 鼓励创新,降本增效
技术和管理上实行创新,在创新中谋效益谋发展。对于茶产业,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合适的种植管理技术、采摘方法、农机具应用以及经营管理经验,以实现降本增效。可与相关农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从使用者角度和切合实用出发,研发采摘机械,共同推进采摘机械研制、开发、推广应用以及更新换代。
3.3 产业升级,实现多赢
本着诚信的原则和要求,以货真价实及品质保证走品牌道路。积极探索茶饮料、茶叶提取物深加工以及与服务业等其他业态搭配的生产模式,如开办农家乐、体验园等,以实现双赢、多赢[5]。拓宽并发掘茶园功能,把握商机获取利润,实现了成本转嫁,从而使夏茶等大批量茶叶采摘有较大发展空间,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扶贫的同时带动了茶产业发展,更好地实现双赢、多赢。
3.4 采取补贴扶持
实行多渠道争取补贴扶持资金、针对性地给予政策倾斜、政策性补贴扶持等优惠措施。探索形成相关扶持政策,建立或将其纳入良种补贴、直补体系,设立扶持基金;对符合补贴扶持条件的茶叶产业基地的相关部分茶叶采摘进行补贴扶持;探索尝试在现有各级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建设及其他支农、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中,调整、挤出一定的额度,对茶叶采摘实行补贴扶持,进一步拓宽扶持资金的来源渠道。
4 结语
茶产业发展初期,生产管理粗放,产业链不完整,应当为其“补钙强筋骨”,补足短板,使其“茁壮成长”。待产业成型、良性运行后,产业效果和效益就会不断在稳中提升[6]。同时,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毫无意义“拿出去”“打水漂”,而是不仅实现扶贫和产业发展,又保护了绿水青山,实现并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
5 参考文献
[1] 詹勇鹏.安溪茶产业发展转型与升级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
[2] 刘春腊,徐美,刘沛林,等.中国茶产业发展与培育路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1(12):2376-2385.
[3] 陈宗懋,孙晓玲,金珊.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J].茶叶科学,2011(5):463-472.
[4] 江用文,陈霄雄,朱建淼,等.中国茶产业2020年发展规模分析[J].茶叶科学, 2011(3): 273-282.
[5] 尚闰伟.安康市茶产业发展瓶颈及对策[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6] 郑伙銮.仓山区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