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摘要:指出了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审美主体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日渐成为当下美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审美主体对于审美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以美的情韵和美的精神来感悟人生,还要求这一过程是绿色的、生态的,可见审美人生是契合了美学规律和生态规律的一种心驰神往的新人生。从精神家园、身体返魅、人际和谐三个方面讨论了审美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为审美主体对于生态的、美的人生的追求提供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生态美学;精神家园;身体返魅;人际和谐;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21302
1审美主体的精神家园
1.1家园意识
哲学与美学中的“家园意识”最先由海德格尔在《返乡——致亲人》的演讲中明确提出的,认为人与包括自然在内的世界万物是紧密相连、相互融合的。他提出:“在这里,‘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惟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已要素中存在。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予。大地为民众设置了他们的历史空间”。一方面,“家园”也是人以及自然万物的灵性本源;另一方面,只有在“家园”之中,人与自然在内的世界万物融为一体才得以实现。
20世纪中期以后,工业革命更加深入,环境破坏越发严重,现代化技术一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也折磨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加剧了人类“茫然失去家园”之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审美主体也越发意识到保护“家园”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类应当坚持生态整体观、牢牢立足于大地之上,只有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激发出崇高的能够改变命运的能力。
1.2精神生态失衡
人类的精神家园除了自然、地球生态圈之外,还有心灵的家园。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人类遭遇前所未有的精神生态危机。例如价值取向的狭隘化、心灵的扭曲化、情感世界的浅表化等等这些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现。
西方学者顺势提出了“精神污染”这一观点,即现代工业社会的科技文明、市场经济、数字化生活给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的污染与损伤。由于人类贪婪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正逐渐吞噬着审美主体的精神家园,也进一步导致了审美主体精神生态的失衡,其道德是非观渐渐变得扭曲,欣赏美的能力以及爱护他人的能力也逐渐消逝。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第一步就是抑制人类肆意疯长的贪念,拯救人类的精神生态世界,回归自然的状态,而在这一过程中审美主体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审美主体须亲近自然,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发现和感悟自然的魅力,使得自身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此外,审美主体须学会自爱和关爱他人,增强生态意识,提升审美能力,从而实现与自然融入一体,享受身心愉悦的健康生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2身体返魅
2.1身体“空间感”的丧失
生态危机以及生态失衡不仅仅会引发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受损,而且容易致使审美主体整个“身体”所拥有的、美好的“空间感”消失殆尽。伯林特将以“身体”为主的“空间感”解释为“当我在我的世界里散步、游泳或者飞翔的时候,风景随我而动,倒不如说,风景被我的理解所规范,被我的运动所限定,它塑造了我的肌肉、我的反射、我的经验、我的意识,与此同时,我也尽量将我的意愿加在其上”。当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嗅花香听鸟鸣,审美主体会不自主地感到神清气爽,这正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本能要求,不仅感官得以放松,而且整个身体都是处于舒适状态的,审美主体对于身体快感的追求是一种以绝对命令存在的意志。
在自然环境中,审美主体是以全面的身体感觉参与的,生态环境平衡与否就顺势成为“空间美感”的重中之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的掠夺和索取甚嚣尘上,以至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审美主体美好的身体“空间感”的逐渐丧失。长期生活在不好的自然环境之中,不仅会危害人的有机身体,而且会影响和破坏人的审美知觉。这也导致审美主体对于美好的生态环境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也进一步激发审美主体约束自我,从个体出发,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贡献力量。
2.2身体返魅的实现途径
2.2.1在身体与精神的弥合中吁求和谐生态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体,自然的异化必然会导致人类身体的异化。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构建审美主体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不仅明确指出人的身体与生态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且认为可以通过弥合身体与精神的二元对立来实现审美主体的“身体返魅”。人类通过身体感官去体验事物,认识、征服万物,随着实践活动的丰富,审美主体的身体感觉也逐渐得到发展。因此,人对于自然的尺度,也就从单纯的肉体能力延伸到了工具、机器。但是在人类非理性使用的情况下,人类的意识过度膨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可避免地对审美主体的身体空间感带来负面感受。要想实现“身体返魅”,在身体与精神的弥合中寻找到和谐的生态关系,审美主体的身体和精神及其延伸必须要与“种的尺度”相和谐。
2.2.2身体返魅之宜居环境
伯林特把身体的多项感官与场所结合到了一起,总结出了新的审美原则,他将其概括为“参与的美学”,即“美学与环境必须得在一个崭新的、拓展的意义上被思考。在艺术和环境两者当中,作为积极的参与者,人们不再与之分离而是融入其中”。
参与的美学本质上指的是主体间的审美原则,它不再囿于注重视觉对审美对象无功利感知的传统美学的藩篱之中,而是强调多感官与自然環境的相互融合,以实现身体返魅,回归自由。因此,当把这种参与美学中的“场所意识”延伸为人类居住的现代化城市时,它也将对城市环境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环境污染等问题越发严峻,应当意识到只有宜居的城市环境才能实现审美主体的“身体返魅”,只有身体得到自由和解放,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主体与自然和谐统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