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美琼
摘要 本文从生态防控技术、生物药剂防控技术、灯光及性诱剂诱控技术等方面总结了兴宁市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并分析该技术应用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最后对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过程中的问题及发展建议展开讨论,以期为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水稻;绿色防控;成效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6-0105-01
Abstract The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rice in Xingning City was summarized from several aspects,such as ecolog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biological chemical control technology,lighting and sex attractant induced control technology.The economic,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were analyzed.Finally,briefly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s of the technology extensio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Key words rice;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benefit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兴宁市人们以稻米为主食,自2006 年农业部提出绿色植保理念以来,兴宁市在水稻高产创建及示范推广中加大了对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对当地水稻病虫害起到了有效控制。分别在龙田、水口、宁新等地推广了水稻绿色防控技术,面积将近13 000 hm2,在确保防效的基础上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及使用次数,降低了稻米中残留农药成分含量,对生态环境保护及粮食安全生产意义重大。现结合笔者实践经验,对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1 水稻绿色防控技术
1.1 生态防控技术
一是水稻品种选择。选择对水稻稻瘟病等病害抗性强的品种,及时淘汰易感病、抗性差的品种。兴宁市近年来推广应用了天优998、天优122、五优308、明优06、五豐优615、天优3618、超优200等适宜当地种植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对病虫害起到了较好的防控效果。二是稻田耕沤灭螟。3月底是兴宁市越冬螟虫大量化蛹的时间,可对绿肥田、冬闲田等进行翻耕,之后灌深水堆沤,以破坏螟虫羽化环境,起到灭螟的效果[1]。对于冬种田,在收获的同时应做好翻耕沤地工作。经过调查,推广该技术后,对三化螟的杀灭效果明显,耕沤田枯心率的发生概率大大降低。三是稻田养鸭。在水稻分蘖盛期,于稻田内放养一定密度(180~225只/hm2)的鸭子(15日龄),水稻破口之前将鸭子全部移出稻田,此段时间通过鸭子取食等活动,可大大降低田间稻飞虱、螟虫、福寿螺等的发生几率。四是在稻田埂上种植豆类作物。通过在水稻田埂上种豆,为蜘蛛、青蛙等水稻害虫的天敌创造很好的生存环境,对其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进而达到控制水稻田稻飞虱、螟虫发生的目的。五是释放赤眼蜂。在一代螟虫产卵进入高峰期之前,在水稻田间释放赤眼蜂对螟虫等虫害有较好的防效。
1.2 生物药剂防控技术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选择生物药剂,可避免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稻米安全性。当田间螟虫或稻纵卷叶螟等的数量达到一定值时,可使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等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可用申嗪霉素等防治;稻瘟病可选择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可用宁南霉素进行防治。兴宁市在水稻病虫害防控上采取生物药剂防控技术,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了保证[2]。
1.3 灯光、性诱剂诱控技术
利用害虫的一些特性(如趋光性等)可以使用灯光诱控技术或者性诱剂诱控技术。一是灯光诱控技术。一些害虫对灯光表现出一定的趋向性,因而可利用这一特性在水稻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或者黑光灯等,结合实际设置合理的密度,兴宁市设2~3盏/hm2,安装高度在2 m左右,适宜的安装时间是4月上旬至10月上旬,每天天黑开灯、凌晨关灯,对稻飞虱、三化螟、同翅目害虫均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且还可以对水稻象甲进行有效监控。二是性诱剂防控技术。利用性诱剂扰乱害虫的交配,可减轻虫害发生。如对于三化螟等,可在其蛾期使用性诱剂诱芯,扰乱其正常交配,影响其繁殖,减少后代数量,最终达到降低虫害发生的目的[3]。
2 应用成效
2.1 经济效益
兴宁市在稻田上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农药用量,不仅降低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及防治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产量及品质。通过对比应用与未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水稻田,前者应用药剂防控的次数每季平均为3次左右,而后者平均接近5次,前者比后者减少2次左右;前者药剂用量平均为7.5 kg/hm2左右,后者约为12 kg/hm2,前者比后者减少4.5 kg/hm2左右;扣去使用灯光、性诱剂的成本,折合后前者比后者节约成本210~225元/hm2,每季水稻产量增加5%左右。
2.2 生态效益
兴宁市通过在水稻生产上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使稻米中农药残留量减少,提高了稻谷品质,为其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农业循环发展。因此,在水稻上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4]。在此基础上,改善了水稻田间的生态环境,增加了田间有益生物的数量,特别是蜘蛛等天敌的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水稻田内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的数量分别比未应用的稻田增加2.1、3.5、3.0倍左右,生态效益显著。
2.3 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在水稻上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改变了农民在病虫防治上的传统思想,通过比较应用效果,农民切实认识到了该技术的作用,对兴宁市未来在农作物病虫防控技术的改革上有积极作用。二是与我国现代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三是通过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的稻米品质佳,在很大程度上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5-6]。
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兴宁市在水稻生产上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未大范围推广,规模仍较小。二是投入资金有限,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使其规模进一步扩大,以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各级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为了保证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可在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积极宣传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作用,尽量争取更多的支持。四是不断创新,加大示范,使先进技术的优势在除水稻之外的蔬菜、农作物等上得到充分普及推广。五是对农民加大绿色防控技术培训,让农户能基本掌握绿色防控技术且能在实际生产中自觉应用。
4 参考文献
[1] 曾红,曾利玲,黄玩辉.兴宁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0):138-139.
[2] 谢胜伟,石坤华,陈志芳.兴宁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与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77-78.
[3] 徐荣仔,张露,黄玉红,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效果[J].科学种养,2014(5):20.
[4] 徐达富,范小华,刘明龙,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J].植物医生,2016,29(2):71-73.
[5] 于冬.探讨水稻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16):28.
[6] 李方.巢湖市水稻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