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银++侍瑞++蔡茶花
摘要:对池州市1981~2016年年均地温分别采用滑动平均法、气候倾向率以及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进行了研究。得到结果表明:①1981~2016年池州市年平均地温呈上升趋势,地温倾向率为0.42℃/10a;②M-K突变分析检测出突变点,时间为1990年;③春季增温明显,变化速率达到0.70℃/10a,夏季最小。春秋两季检测出突变点,时间分别是1997年和1994年。
关键词:地温;趋势分析;突变分析;池州市
中图分类号:P46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11903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16°38′~118°05′,北纬29°33′~30°51′。总面积8399 km2,人口162万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所在地。通过对池州市年地温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为做好当地的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1.2资料来源
分析中所涉及到的气象资料均由池州市气象局业务科提供,以池州国家一般气象站1981~2016年逐月A文件作为基础,资料序列完整。
资料中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2016年冬季中采取2016年12月以及2017年1、2月A文件进行统计。
1.3统计分析方法
对池州市1981~2016年年均地温分别采用滑动平均法、气候倾向率以及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
2年均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6年池州市年均地温呈升高趋势,地温倾向率为0.42℃/10a。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地温呈平稳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最低年均地温出现在1993年,为17.6℃,最高年均地温出现在2007年,为20.2℃。
运用M-K法检验1981~2016年池州市年均地温的突变趋势,可以看出1990年前,池州市年均地温呈波动性变化;1990年后,年均地温开始持续上升,特别是2000年以后,年均地温上升趋势达到显著水平(α=0.05),UF曲线值明显超过临界值,可以确定年均地温的突变时间从1990年开始。突变前年均地温17.8℃,突变后为18.9℃,较突变前上升了1.1℃(图1)。
3各季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6年池州市四季地温均表现出升温趋势,其中春、秋、冬三季较明显,地温倾向率分别为0.70℃/10a、0.02℃/10a、0.40℃/10a和0.42℃/10a(图2)。
M-K突变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地温整体呈上升趋势,1997年后上升趋势明显,且UF曲线超过临界值,可以确定春季地温的突变时间为1997年,突变前平均地温17.0℃,突变后为20.5℃。夏季地温呈上下震荡,UF曲线未超过临界值,说明夏季地温增温趋势不显著,且没有明显的突变点。秋季地温呈波动上升趋势,1994年后呈显著上升趋势,且UF曲线超过临界值,可以确定秋季地温的突变时间为1994年,突变前秋季平均地温18.9℃,突变后为20.0℃。冬季地温在1985年前后开始上升,UF曲线虽超过临界值,但突变点不明显,表明冬季地温未发生明显突变(图3)。
4結论
(1)池州市1981~2016年年均地温呈上升趋势,地温倾向率为0.42℃/10a。其中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头10年增温明显,增温速率分别达到0.7℃/10a和0.5℃/10a。年均最低地温出现在1993年,为17.6℃,年均最高出现在2007年,为20.2℃。
(2)池州市1981~2016年年均地温存在明显的突变点,突变时间为1990年,突变后年均地温比突变前高1.1℃。
(3)池州市1981~2016年年均地温季节变化表现
为春季增温明显,变化速率达到0.70℃/10a,夏季最小。春秋两季平均地温存在明显的突变点,突变时间均分别为1997年和1994年,冬夏两季无明显突变点。
参考文献:
[1]
IPCC.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M]. Contribution of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秦大河,丁一汇,苏纪兰,等.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I):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及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1):4~9.
[3]陈超,周广胜.1961~2010年阿拉善左旗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91~103.
[4]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 王志杰,苏嫄.1951-2010年汉中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1):170-174.
[6]赵勇,何冬燕,秦贺.乌鲁木齐地温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2,6(2):13-17.
[7]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8]孙翠凤,窦坤,徐国栋,等.近50年菏泽气温与高低温日数变化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2014,34(2):2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