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网络反腐研究启示

2017-09-22 11:58董向东
丝绸之路 2017年18期
关键词:网络反腐舆论监督

董向东

[摘要]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民众参与政治、进行群众监督的重要形式,是社会反腐的一种新方式,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监督效用,在一定程度上震慑和遏制了腐败行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网络反腐理论研究的梳理,探讨对我国反腐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反腐;网络反腐;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8-0079-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会矛盾的激化,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社会舆论沟通机制的欠缺,反腐机制的不健全,出现了一种新的民众参与政治的重要形式——网络反腐,它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当今社会舆论监督、参政议政的新渠道,也是对执政行为监督、权力约束的重要补充,正在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效用,震慑和遏制了腐败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浓厚的研究兴趣,不断地推动着网络反腐研究的深入。

二、国内网络反腐研究梳理

网络反腐是一条最经济、最便捷、最互动和最保密的举报方式。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建立并开启网络举报平台,其提供的数字显示,全国网上举报案件数量年均达3万多件。2005年12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激发了网民们极大的興趣,开通半年,就受理举报32500件,月均2700件。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强调:“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一时间,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市到区县,从党政机关到企业院校,纷纷建立了独立域名的廉政网站。

(一)关于网络反腐内涵的研究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网络反腐的内涵大致有三种论点:其一,“多主体说”,代表学者为谭世贵、张铮;其二,“官方主体说,代表学者为文宏;其三,“群众主体说”,代表学者为徐琳。

(二)关于网络反腐利弊的研究

“利”大致有信息来源广(耶理蓉)、安全性高(熊标富)更加快捷(彭晓薇)、成本少效益高(肖扬伟)等,“弊”大致有信息真伪难分(杨金卫)、侵犯隐私(侯勇)、选择性和浅层次(卢智增)等。

(三)关于网络反腐兴起背景与发展历程研究

李尚旗主要从科技影响政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金毅从网络政治参与理论的角度指出,网络监督存在参与率高、方便快捷、全天候等特点。杨金卫认为网络反腐的背景是互联网的盛行和全球对反腐的重视,这导致公共舆论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参与力量,网络监督的影响力和威慑力也日渐凸显。刘皓、李慧龙从体制方面进行了深层次分析,认为转型期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这造成了现有的体制不能满足公民参与反网络反腐工作的需要。袁明将网络反腐分为蓄势萌芽阶段(2003~2007)、威力初显阶段(2008~2009)、深人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虽然不同的学者对网络反腐发展阶段划分有所不同,但总体看来,网络反腐正从弱小走向强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喧嚣走向理性。

(四)关于网络反腐运行机理研究

韩恒着重从网络舆论的角度强调,网络舆论的扩散和互动造成强大压力,迫使政府部门进行调查,并对民众做出说明和解释。刘晶认为网络反腐运行机制呈现出“官民互动,双轨运行”的状态,执政党重视发动群众的力量预防腐败,群众热情参与防范腐败;吴学凡,苑晶认为网络反腐运行机理为“个体言说—网友转发—著名网络论坛转载—媒体跟进报道—民间公共舆论压力形成—反腐机关介入—调查处理结果公布”七个步骤。文宏主要从制度体系、现实需求、网络环境、政府行为模式和行政文化等方面对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析。

三、国外网络反腐研究梳理

国外学者们普遍认为,“透明”是善治政府公共治道的必备要素。增强信息透明度,对遏制可能的、潜在的腐败行为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信息透明度越高,社会腐败行为的严重程度将会越低。要充分借助网络推进信息公开,创建一个更加透明、公正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促进反腐工作的意义十分重要。因此,大多数学者主要把如何增强透明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紧紧围绕电子政务开展多角度的探究,不断推动网络反腐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一)网络是提高信息透明度的有效工具,是天然的反腐利器

Bhatnagar认为,网络利用其信息共享平台特性,可以使每个普通公民成为政府的监督员。Deibert等学者认为,网络可以将话题讨论扩展为跨国声音,超越传统的主流传播渠道。

(二)电子政府可以提升政府的可信度和透明度,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Anderson经过分析电子政府初建时期(1996~2006)的腐败相关数据后发现,建设电子政府显著地减少了腐败。亚洲、欧洲、美洲的电子政府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网络接入与信息透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电子政府将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三)透明度的高低与腐败行为曝光的可能性正相关

透明度越高的社会,腐败被发现的可能性越大,企图腐败的愿望就有可能“胎死腹中”。Norris认为,信息透明度越高,社会腐败行为的严重程度将会越低;Kolstad认为,透明度越高,腐败被发现的可能性越大,企图腐败的愿望就越难实现。

(四)提高教育水平,有助于提升网络反腐成效

Svensson在实证研究中发现,良好的教育是有效获取、利用信息的重要前提,提高教育水平可以减少腐败问题。

四、我国当前反腐形势分析

十八大以来,在中央高调反腐的大背景下,网络反腐呈现出蓬勃之势,参与人之多,范围之广、效率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腐败的隐蔽性,网民反腐的非主体性,网络反腐的非主流性,网络反腐只是一种相对偶然的、被动的反腐方式,是社会反腐机制的重要补充,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效用,一定程度上震慑和遏制了腐败行为。但我国的反腐形势依然严峻,贪腐官员前“腐”后继,层出不穷,并且职务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小官大贪、暴力抗腐事件时有发生。可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endprint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潜规则盛行,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猖獗。在十八以来如此高压的情况下,“打虎拍蝇”,一大批省部级高官落马,一大批“小官巨贪”被惩处,但仍然有人敢顶风作案,敢冒天下之大不为,还不收手,针对目前反腐败形势,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开展行之有效的理论研究,为反腐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五、国内外网络反腐研究启示

(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加政务透明度

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通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为增加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快政府电子政务大厅建设,实现多部门协同办公,互相督促,形成一条龙服务,是政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阳光、公开化运行。广而告之,把关日常政务的办理时间、办理流程、所需时间、需用户提供的各种资料等在网上通告,且在政务大厅醒目处张贴,让民众清楚,接受民众监督。

(二)实现身份证与个人账户捆绑,加强监督的实效性

实行一人一账户,把个人账户与身份证捆绑,终身不变,并且进一步加大实名制存取业务力度,这样就保证能方便随时随地的进行个人账户的查询、监控,不断提高监督的实效性。

(三)逐步推行货币电子化,促进货币的透明流通

根据目前的腐败情况,很多受贿的货币都隐藏起来了,不能流通。推行货币电子化,不但可以隔断传统纸币直接受贿渠道,增加受贿难度,而且可以通过网上实时监控,在一定程度上让受贿的货币无法隐藏,从而减少腐败的发生。

(四)逐渐制定财产继承法,实现财富的二次分配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了财产的全额继承,极不利于下一代的发展。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鼓励人们通过劳动发家致富,创造美好生活。同时,制定财产继承法,实现财富的二次分配。按照财富来源于社会,最终要奉献于社会的原则,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财产继承法,这既利于国家长远发展,又是造富后代的事,更加有利于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不断减少腐败事件的发生。

(五)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网络反腐是社会反腐的一种新方式,又是民众参与政治的重要形式,但如何保护公民安全、民主、自由地参与网络反腐工作的保障机制以及缺乏网络反腐的制度体系、现实需求、网络环境、政府行为、行政文化、网络道德、网络监督法等都是我国经济转型期时期出现的新情况,也是民主和法制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治理腐败问题,网络代替不了法律,必须加强民主和法制,必须依照程序,只有法律才能真正保护举报人、才能营造良好的反腐氛围。因此,需要通过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堵塞民主和法制等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漏洞,完善网络反腐方面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网络反腐环境,不断满足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要求,实现依法反腐,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反腐舆论监督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大有可为
人肉搜索与网络反腐“联姻”的原因分析
试析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视域下的网络反腐
网络反腐渐成反腐倡廉新战场
谨防严肃的反腐变成网络狂欢
提升民间反腐网站的质量研究
论网络反腐视域下的公民权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