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龙++成积广
摘要: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优化德育机制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于2012年提出“五化教学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本文在总结“五化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及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出“五化教学法”在德育总目标、教学结构、组织保障、考核办法、考试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点,进而分析其推广的可行性。
关键词:思政教育;“五化教学法”;创新点;推广可行性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各地区文化相互交融,守好高校思政教育阵地,为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提供保障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在2012年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已经开始对思政教学法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思政教学的“五化教学法”。经过近4年的努力,“五化教学法”从最初的教学法改革方案慢慢推广学院整体思政工作中,已然形成较为完整的思政工作模式。本文旨在总结“五化教学法”目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推广可行性,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五化教学法”教学实践概况
(一)基本内容
“五化教学法”内含五大部分:第一,教育目标德育化,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概念,突出主题,坚持德育教化主导的内涵式育人发展理念;第二,教学内容专题化,打破原有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内容,将课本内容与时政紧密结合突出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由浅入深进行思维训练,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第三,教学过程社会化,调整课堂授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第四,考核全程化,为保证教育教学的完整性,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表现将有单独的德育档案,量化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第五,考试内容主观化,学生的思政课考试仅作为学生的参考成绩,而试题内容侧重考察学生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基本的写作能力。
(二)教育成果
根据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5-2016年公布数据,2016年度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人数650余人,获得国家奖项8项、省部级奖项6项,完成省级思政教学专项课题4项,思政类实践教材2部,建立思政实训基地1个,“五化教学法”获得省级思政教育先进成果三等奖。其中学生参与实践人数达到2890人,同比增长107%,可谓成果颇丰。
二、“五化教学法”创新点
随着“五化教学法”实践和校内推广,以及国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最新指示精神,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不断丰富新内容,已适应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
(一)以传统文化教育夯实德育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26日对曲阜进行考察,本次对孔子故里的考察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史上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对传统文化发源地进行考察。“圣人文化”是齐鲁三大文化现象之首,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合是目前思政工作的研究热点。
(二)以混合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
在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不断融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组织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可供思政教育从业人员的选择越来越多,如何合理的安排课程结构进而组织教学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五化教学法”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定为二比一(理论—实践—理论),每个新的专题理论课课前运用微课进行预热,课上采取翻转教学等模式激活学生参与热情。
(三)以各类实践活动带动教学过程
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提升自身修养及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吸收知识并带动课程教学节奏;另一方面,通过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可以勇于参与其他类型的实践,例如参加教学比赛、公益活动、组织校园活动等。可见实践与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推进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与此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积累教学素材,调整教学结构并可以通过实践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荣誉,推动校园整体建设。
三、“五化教学法”推广可行性分析
(一)更好的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五化教学法”中教育目标德育化在论证中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尤其在实际教学中借鉴了“圣人文化”(儒家文化)、“太阳文化”(日照地域文化)、“家训”等具体的文化现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未来推广中,区各院校可根据所在区域不同,重拾地域文化优势。一方面让教育过程更加本土化,更贴近学生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重新带动地域文化发展,更好的突显地域文化优势,从而复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工作要求。
(二)提升高校总体思政工作实效性
作为高校思政工作从业人员,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是我们近年来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若要提升实效性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五化教学法”以抛砖引玉之功效,为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提出了基本理念,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德育优先不动摇,科学规划教学结构,勇于创新实践的总体方案。“五化教学法”的框架及教学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高校总体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三)立足自身发展更好的服务社会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中,我们一直在寻求如何将教育与社会服务融合。在“五化教学法”中,我们通过学生的实践课程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将这一问题进行了妥善解决。我们要求学生所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参观、考察、模拟操作。在实践课中我们尽可能的安排学生每个学期至少选择一个实训基地长期进行实践操作,甚至可以将实训基地作为未来的实习单位,保证学生能够在最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得到锻炼。通过这种实践模式更好的将思政教育落到现实中,同时起到了服务社会的现实意义。
总体而言,经过近四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思政教育的“五化教学法”是值得推广的教育模式。当然作为一种教育理论的研究并不会到此结束,希望“五化教学法”能拓宽思政教育尤其是高职思政工作的新思路,在未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丰富和发展思政工作相关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習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成积广,关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改革——以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五化教学法”为例[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2(6).
[4]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2016质量年度报告[R],2016.
[5]崔志爱,习近平传统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6.
作者简介:于文龙,1988.5-,男,黑龙江黑河人,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工作,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成积广,1967.3-,男,山东日照人,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工作,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课题:2016年度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16-ZX-GJ-25)阶段性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