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铜川市印台区,是全国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郭秀明的家乡,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全区有贫困村50个,贫困人口3980户11960人,贫困发生率13.6%。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印台区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双融合”,产业发展和脱贫增收“双利双赢”的思路,大力推进多元产业融合互动,实现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增收空间不断加大,稳定脱贫指日可待。
苹果产业夯实增收基础
印台区梁塬交错、沟壑纵横,是世界最佳的苹果适生区核心地带,生产优质苹果条件得天独厚,是国务院最早确定的全国优质苹果外销生产基地县(区)。通过半个世纪的推广、发展,果园面积由最初的1.79万亩发展到目前的30.86万亩,占到全区耕地、林地总面积的94%,先后被评为“中国果菜产业优质农产品十强区”“全国现代苹果产业30强县(市)”“上海优质苹果采购基地”,有3万多名群众通过苹果产业摆脱贫困,果农人均纯收入稳定在万元以上。
“我种了5亩苹果,去年收了1万来斤,每斤卖两块钱,今年把苹果卖给跟前的奇威合作社,一斤多卖三角钱,光这一项我就多收了3000多元。卖完苹果后,我又在合作社打了两个多月工,一天工钱100元,两项加起来我去年多挣了1万多元。今年苹果产量高,肯定还能多卖些钱,按期脱贫没啥问题。”说到这个,印台街道办神武村贫困户刘军宏语调都高了起来。
在印台区,像刘军宏这样通过发展苹果产业致富的贫困户比比皆是。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印台区将苹果發展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力军。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该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果业贫困户摸底大排查,确定涉果贫困村19个,涉果贫困户248户,贫困人口904人。将全区苹果产业脱贫划分为经营主体带动脱贫、项目建设带动脱贫、技术示范带动脱贫三大板块。依托20家果业企业、合作社在全区范围开展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工作,创造了以龙头企业主导的“晨光模式”, 产业基地主导的“鑫鑫兴模式”, 果库贮销带动的“五顺模式”, 农业园区引领的“津樱模式”等脱贫带动模式。在19个贫困村各确立1个百亩示范园,以示范园为基点,实施标准化果园管理及培训,辐射带动技术管理上水平。通过区、镇、村三级推荐考核,任用“百优”果业技术员100名,为贫困果农上门提供技术服务。实行村组负责制,对涉果贫困户信息进行采集,分季度、分批次开展拉网式培训。同时,以示范园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果农脱贫致富,年均3万人次因此受益。
在壮大果业发展的同时,印台区在销售上“巧做文章”。连年在上海召开果品推介会并创新“互联网+农特产品”流通模式,出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包括果品在内的农特产品走网络销售渠道,助农增收。苹果这一主导产业正引领着他们在小康路上疾驰奋进。
截至目前,全区通过果业种植、加工、贮藏、营销等配套产业,带动贫困户575户,贫困人口1987人,流转土地1275亩,户均土地流转年收入1200余元。劳务用工413人,人均年收入7200余元。苹果产业已然成为印台区引领动力最强、带动面最大、造血功能最长效的扶贫产业,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药材种植拓宽增收渠道
人均不足两亩耕地,大量青壮年男子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这是王石凹街道李家塔村这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现状。为了改变贫困面貌,李家塔村积极调整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油用牡丹、党参、杭白菊、连翘等中药材种植。两年时间过去了,该村从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转型成为中药材种植村,全村中药材种植达1300余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增收产业,谋出了增收脱贫的路子。
李家塔村的蜕变只是印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坚持发展苹果这一主导产业的同时,印台区依托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积极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形成了以苦参、连翘、油用牡丹为主的中药材特色种植产业。确立了三个药材主产区,每个主产区确定2—3个药材主产品实施保护开发。形成了黄芪、柴胡等品种为主,常年种植规模在0.2万亩以上的北部金锁关镇药材主产区;苦参、药用牡丹、党参、连翘为主,常年规模种植面积0.5万亩以上的王石凹街道办、陈炉镇药材主产区;以种植党参、杜仲、柴胡为主,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0.3万亩以上的中东部药材产区。
同时,全面启动了以王石凹为重点的“光伏发电+万亩油用牡丹基地”建设和陈炉古镇连翘种植基地建设。通过实施科技人员包乡、包村、包点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将实用技术及时、直观地传授给农民,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截至目前,印台区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余亩,建立各类中药材种植示范点5个,中药材合作社5个,发展种植大户5家,引进中药材种植企业3家,58户198名贫困人口因此受益,群众增收渠道有效拓宽。
苗木花卉打造增收亮点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印台区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再辟蹊径,成立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编制了《铜川市印台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和《铜川市印台区苗木花卉产业示范点设计方案》,计划新发展苗木5000亩,花卉10000平方米,苗圃改造6000亩。按照以苗木为主,花卉为辅;以川道为主,塬面为辅;以乡土苗木为主,名优树种为辅的苗木花卉发展思路,支持和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租赁或入股苗木花卉企业,构建了 “一园、三川、多点”的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格局。
全区已完成苗木花卉产业投资3570万元,新发展苗木面积7058.56亩,其中大田花卉面积200亩,利用智能温室大棚发展花卉2000平方米。其中贫困户自主栽植54户,面积254.5亩;合作社(公司)流转161户贫困户土地581.9亩,户均土地流转年收入1800余元。
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周围群众带来了就业机会,45岁的东王村贫困户阮芳娥就是其中一员。“我在欣之农公司干活,离家近,一天能挣60块钱,还能照顾家里。园区流转了我家2亩多地,每亩每年有500元的流转费。”正在育苗大棚里干活的阮芳娥满脸幸福。在印台区还有1200余名贫困群众像阮芳娥一样,通过苗木花卉产业务工,人均月收入达1600-1800元,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苗木花卉成为印台区又一增收特色产业。endprint
蔬菜产业助力增收
印台区地处关中沿山地带,夏季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含量高,夏季无“歇伏”现象,适合多种喜温蔬菜的生长。近年来,该区立足区域蔬菜产业基地优势,通过创新“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机制,积极发展设施蔬菜、旱作蔬菜,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区种植蔬菜面积2万亩,设施蔬菜面积4000亩;2016年设施蔬菜总产量达到8000吨,123户贫困户种植蔬菜324亩。其中欣之农产业扶贫园带动116户贫困户发展设施蔬菜240亩,户均年收入4000元左右;104户贫困户通过鹏大产业扶贫园设施蔬菜带动种植、务工,户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顺河村二组村民陈涛,在鹏大产业扶贫园承包了一座蔬菜大棚,占地一亩。在兴致勃勃带着我们参观他承包的蔬菜大棚时,向我们介绍起他的情况:“我家以前是贫困户,我跟媳妇带俩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经营了这个大棚,家里的收入一下子增加了,摘掉了貧困户的‘帽子。”
什么样的经营能让陈涛一年时间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他算了两笔账:“这都是一亩的棚,每年租金一万元,但企业给我们贫困户的政策是第一年租金全免,第二年只收一半,就是5000元,到第三年全款,租金都是缓交,等菜卖了才交钱。而且向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公司按照市场价收菜,我也不用操心销售的事,销售成本也省下来了,自己就是出点力。”这是陈涛种大棚的投入账。
“我今年卖了一茬茄子了,净挣了1万9千元,现在棚里的西红柿再过四十多天也能卖了,估计还能卖个2万元,这样一年下来也能挣个4万元左右。”这是陈涛的收入账。
在印台,这样的蔬菜带动企业并不止鹏大、欣之农。该区各镇(办)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短效产业,红土镇种植土豆500余亩,带动贫困户30户,预计亩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阿庄镇结合产业扶贫项目,流转土地800亩,土壤改良800亩,种植大田蔬菜800亩,带动湫洼、下庄、丰邑、汉寨4个村154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种植、务工等增加贫困户收入;姚湾村建成占地28亩蘑菇种植大棚,带动贫困户56户295人发展种植。
畜牧养殖提高增收活力
“养猪是村上指的一条路,我现在养了13头,刚卖了2头,挣了3200元。第一书记又送来了5000元,准备再买几只猪仔。”54岁的贫困户李行是印台区双碑村一组村民,全家5口人,之前仅靠种植5亩小麦维持生活。“说起养猪,多亏了政府扶持,如果不是年初给我的2万元贴息贷款和技术指导,根本发展不起来,现在通过养猪家里的日子好多了……”李行向我们诉说着他的脱贫故事。
近年来,印台区在因地制宜做优、做强长效产业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壮大畜牧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建立鸡、猪2个畜牧产业联盟,通过养殖培训、指导、带动,有效解决贫困户生产、管理、销售难的问题。通过鸡产业联盟的16家养鸡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养鸡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贫困养殖户910户,每年户均增收1000余元,解决就业65人,人均年收入18000元。同时,与贫困户签订饲料原料种植2400亩,年回收玉米1080吨。通过铜川市亚蒙养殖有限公司带动周边贫困户60多户,户均年收入突破万元。目前,该区存栏生猪2.4万头,蛋鸡105万只,肉牛1.2万头,肉羊1.4万只,进一步提高产业增收活力。
通过发展多元化产业,以引领带动、示范辐射、综合施策,印台区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仅2016年,该区5030名贫困群众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增收脱贫,全区贫困发生率降至7.4%。如今,印台区围绕2020年小康目标,攻坚克难再发力,带领贫困群众在脱贫路上奋力疾驰,奏响了脱贫攻坚最强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