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应用

2017-09-22 21:33赵小萍
新课程·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生本课堂小组合作分类

赵小萍

摘 要: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科学教学不仅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最终形成科学素养。分类法就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符合现在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在科学课堂上运用分类的思想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分类;小组合作;生本课堂

一、小组合作学习概述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种途径。“小组合作展评的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符合现在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使学生“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并相互交流,把小组内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转化成小组共同的思维成果,以小组同学共同的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壓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的思想,从以前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的观点,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明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重视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

二、分类法概述

分类法是科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分类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及各物质之间的分类,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是科学老师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1.分类法的定义

所谓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根据一定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逻辑方法。

2.分类法的规则

分类的规则主要是:(1)每次分类必须按同一个标准进行,如果分类不依据统一的标准,势必犯分类重叠或分类过宽的逻辑错误。尤其是在连续分类过程中,如不恪守这一规则,将会使分类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2)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把母项分为若干个子项,各子项必须有全异关系,不允许出现交叉或从属关系,如果有两个子项之间不是全异关系,就会出现一些事物既属于这个子项又属于那个子项的现象,这样的分类会引起混乱。(3)各子项之和必须穷尽母项。所谓子项之和穷尽母项,就是说各子项之和等于母项。

三、分类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案例

以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和电阻》为例。

4.3 物质的导电性和电阻(1)

(一)教学目标

1.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3.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

4.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

5.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是存在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二)教学重难点

1.设计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2.通过实验体验仪器的精密程度不同,物质的分类结果也不同。

(三)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用电流表来测电路中的电流,连接时所需的导线(展示导线)。

问1:构造上有什么特点?

生:外壳是塑料或者橡胶,里面是铜丝或金属丝。

问2:为什么用铜做导线,塑料或橡胶做导线外壳?

生:铜的导电性好,塑料或橡胶不能导电。说明不同的物质的导电性能是不同的。

准备器材:玻璃片、橡皮、铅笔芯、铜片、回形针、食盐水、硫酸铜溶液、自来水、硬币、粉笔。

桌上的这些物品,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回答。

问4: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生:学生直接到黑板上分好。

问5:你有什么办法来判断物质的导电性?能否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设计电路?画在任务单上(提醒,电路中给待测物体留个位置)。

生:在任务单上画电路图,师巡视找电路图,请上图的同学展示。

学生展示,问6:为什么这样设计?当看到什么现象时说明物质容易导电,当看到什么现象时说明物质不容易导电?

生:用小灯泡亮暗来判断导电性,小灯泡亮说明容易导电,小灯泡不亮说明不容易导电。

问7:将导电能力看不到的东西→看得见的灯泡亮暗,运用了哪种科学方法?生:转换法。

转换法补充:在前面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如压强大小可以转换成比较物体凹陷程度。

师:好,现在我们就利用这个电路来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

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把结果记录在任务单上(提醒,在检测液体导电性时,可以将导线插入液体中,两条导线不能相碰)完成实验后举手。

师:学生实验时巡视,请最快完成的小组在黑板上归好类(一人代表易导电,一人代表不易导电)

问8:为什么灯泡不亮?小灯泡不亮就不导电吗?

生:不一定,可能有两种情况:(1)可能真不导电;(2)可能电流太小,小灯泡不会发光。endprint

问9:小灯泡无法显示电流,怎么才能显示电流出来呢?有什么其他办法?可以借助什么工具?

生:可以借助电流表。

师:我们用电流表代替小灯泡来检测不能使灯泡发光的物体能否导电,电流表有示数表明容易导电,无示数表明不能导电,好,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任务单上,完成实验的请举手,现在开始实验。

生:完成實验,师巡视,并请最快完成实验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问10:那么我们怎么来检测这些物体是否能导电,你还有其他办法吗?生:没有。

师:这里有一个法宝——灵敏电流表,比电流表更精确,能够检测更微小的电流,有电流通过,指针就会发生偏转。好,现在我们用灵敏电流表来代替电流表完成检测。

师:(提醒看黑板)我们对这10种物质分类时,从开始的依靠经验分类,后来一次次分类结果的改变,是靠什么?

生:借助仪器、工具。

师:随着仪器精确程度不同,物质的分类结果也不同,技术的进步会推动科学进步。

问13师:玻璃、橡皮、粉笔这些真的不导电吗?我们来看一个玻璃加热的实验(介绍实验器材),老师已经事先连好了电路图,这个是玻璃灯芯。这个是灵敏电流表,未加热时灵敏电流表指针为零,好,现在我们用酒精灯给它加热,大家注意观察灵敏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学生观察。

问14师:发现了什么?生:指针偏转了,加热时能导电了。酒精灯撤离再观察。生:指针又回到了零。

问15师:那么玻璃是属于导体还是绝缘体呢?生: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加热后玻璃变成了导体。

问16师:说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不是绝对的?生: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

师:导体表面被氧化或腐蚀后,导电能力会下降,甚至不导电,因此会在电路上的关键部位必须采取防腐措施,例如,人造卫星的接触点表面会镀上金,因为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问17师:现在你能解释家庭电路中导线都是用塑料或橡胶包裹吗?生:塑料和橡胶都是绝缘体,可以避免触电。

师: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还有一类物质称为半导体,常见有硅和锗。我们一起来了解半导体,播放视频。

师:金属是良导体,那么金属为什么能导电呢?自学课本P35金属导电的原因,完成以下问题。(1)金属导电的根本原因: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2)绝缘体不能导电是因为: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

学生展示。

师:现在利用金属导电的原理,能解释玻璃烧红后能导电的原因吗?

生:常温下。玻璃中几乎没有能自由移动的电子,因此不导电,加热后,玻璃内分子热运动剧烈,产生了足够多的自由移动的电子,这样烧红的玻璃就可以导电了。

小结,练习,结束。

今天我们用转化的思想对物质进行了分类,仪器精密程度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在设计过程中,整节课一直在贯穿分类的思想,利用精密程度不同的工具对物质的导电性进行不断的分类。其实关于物质的导电性强弱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在对物质进行导电性分类时给学生渗透分类的科学方法,以及判断物质导电性时转化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始终。

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物质分类初步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应用科学方法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增加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小组同学大家的智慧一起解决科学问题,在科学课堂上运用分类的思想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教学效果。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

参考文献:

宋建辉.分类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2016,34(11).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本课堂小组合作分类
分类算一算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